旗下微信矩阵:

体育版权囤积:变现难题靠豪赌粉丝经济,天价买小众赛事只为囤货

经历一段时间发展后,资源上的逐渐完善,自然会补缺一部分运营能力。另一方面,很多版权并非“*”,一些版权售卖方出于获得更大曝光率的考虑,也会倾向于分销给多家网站,这时候各站之间的运营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
2015-08-21 10:18 · 网易科技  李儒超   
   

体育版权囤积:变现难题靠豪赌粉丝经济,天价买小众赛事只为囤货

  在“囤”现象系列报道*篇《新模式涌动的在线音乐》中,我们谈到“tún”现象严重的音乐领域,已经出现了多种新模式以应对;而相比在线音乐领域,体育领域的“tún”现象也正在逐渐加重,这个领域是否也在压力之下迸发出了新的商业模式?

  今天,我们来看看竞争激烈、正在“tún”货中的体育版权。

  迎来市场化后,中国体育直播正处在最混乱、也是最精彩的时刻。

  即便不谈英超、西甲等*赛事的权益之争,在冬奥的红利下,各种平时乏人关注的体育赛事也正处于被哄抢的状态。

  一位行业公司高管告诉网易科技,就在前天一场非核心赛事的竞标会上,各家出价都堪称惨烈。“最终中标公司的开价是我们的20多倍”,他说,这种现状已与“理性”渐行渐远。

  但疯狂背后总有热钱在支撑。无论是万达、云峰入股的乐视体育,还是苏宁力挺的PPTV体育等等,都在各自股东期待下,上演着一出出资本与资源大戏。

  他们所押注的“体育全产业链条”,正随着版权囤积计划的实施苗头初显,即便离真正变现尚有不小距离。

  囤!囤!囤!

  仍以行业内较为火热的乐视体育为例。

  据最新数据,乐视体育目前拥有200余项比赛、共计10000多场版权赛事直播,项目涵盖欧冠、英超、意甲、意大利杯、西甲、西班牙国王杯、德甲、德国杯、法甲、德国国家队等*资源。

  一位前乐视体育员工告诉网易科技,乐视体育目前只有300人左右,但版权资源的丰富程度令人咋舌,“假设只做简单的平均,相当于每个人要运作数个赛事,这直接导致了虽然一些*赛事在力推,但还有一些有潜力的项目由于资源匮乏无力顾及,无形中造成了版权浪费”。

  这似乎已经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现象。PPTV体育副总经理董砾解释称,由于体育赛事存在一个“二八法则”,即20%赛事享受着80%的关注度,80%的赛事分享剩下的20%,所以在资源相对紧缺的草莽期,各家都会选择将资源大幅倾斜给*赛事。

  但被投入资源较少的小众赛事,随着整个市场的炒热,在报价上却没有和其关注度保持一致,屡屡出现天价。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网易科技,非核心赛事的价格更多是备有重金的竞标公司抬起来的,即便很多中标公司买回去什么推广都不做,也不愿意赛事落在对手手上,“谁知道哪天这个赛事就火了呢,所以先囤起来再说”。

  最终,小众赛事依旧流于小众,炒起来的只有面向竞标者的版权价,在用户端并没有关注度上的明显提升。同时,高额的版权费用,也提升了行业入局门槛,使得体育成为巨头的游戏,丧失了一些多元化发展的可能。

  在主管版权的乐视体育副总裁于航看来,这些现象只能称之为无可奈何。他向网易科技坦言,处在被讽“囤积”的风口浪尖,行业的一些不理性早已让其感觉不适。

  只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想做出一些改变,短期内还很难。

  变现难题:豪赌粉丝经济?

  入局者依旧在乐此不疲的囤积。然而,重金囤积之后的变现,至今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董砾认为,如果仅以传统视频网站的逻辑来衡量体育赛事版权,一切都不值得,“视频网站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广告,根本不可能收回成本”。但体育受众的高粘性,“尤其是*赛事,受众忠诚度非常高,版权已经不再仅仅是播放一下那么简单”。

  诸如新浪体育,在早先失去英超版权后,平台用户量也受到影响。于航告诉网易科技,从这个意义上讲,平台必须先圈住这部分忠实用户,之后才会有变现可能。

  但可能也仅仅是可能。

  就目前而言,类似乐视体育、PPTV体育这类体育公司,都希望通过版权赛事,带动赛事周边的售卖。其中,乐视体育通过乐视商城及LePar体验店、PPTV体育通过苏宁的全渠道销售。

  一位业界人士解释称,这种商业逻辑实则是一种粉丝经济,不过以往版权购买、分销、周边出售等各个环节都是由体育产业链条上的不同公司完成,相互之间自然会存在信息差,“现在乐视这类公司要通吃全产业链,由于信息差的存在,其实很难预计产业链后端的盈利状况”。

  这也意味着,在这类公司全面铺开产业链前,变现只是一个存在于预期中的可能性。

  于航认为,作为一种崭新的形式,全产业链体育公司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投资本身的风险也会难以避免。周边只是一个开始,乐视还准备将近期推出的自行车与自家的环法版权赛事结合;乐视的对手PPTV则在此前拿到西甲版权时也宣称,将会在苏宁上线*项目。

  这些尝试,都有可能带来新的盈利点;当然,也有可能什么都没有。

  “我们需要承认版权的价值”,董砾认为,版权的价值理应与IP带来的效益挂钩,从这个角度上讲,拥有大量粉丝的*体育IP甚至有可能卖便宜了。但这个价值,更像是一个“将来时”,而非“现在时”。

  “比如说西甲,我们会用五年时间证明2.5亿欧并没有买贵”,他强调。

  版权价格将迎“两极分化”?

  这种变现能力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会成为驱使体育行业走向理性的动力。

  在一位前新浪体育员工看来,接下来数年产业链后端的发展,有可能时刻反映在版权价格上,“竞标方不可能无休止的烧钱,一旦部分赛事的后端变现有了先例,基于后端的IP估值模型也会随之调整”。

  而当前清一色的高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全行业基本只有预期没有样本。

  事实上,非核心赛事如果不加以推广,其忠实用户数偏少,很难建立其基于IP的价值,“最终,这部分赛事的版权价格会在某个节点后增速放缓或下滑”,于航认为,目前的上扬主要来自于大环境,一旦其粉丝经济被论证不成立,估值自然会下去。

  相较而言,核心赛事的粉丝数量和忠诚度较为稳定,目前欠缺的主要是成熟的商业模式,经过数年探索后,随着成熟商业模式的确立和施行,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升这类版权的估值。

  “从长远来讲,走向理性后,体育版权市场价格的两极分化会进一步加剧,”于航强调。

  与此同时,在走向理性的过程中,带来的改变也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

  一位体育爱好者认为,体育直播的立身之本还是在于赛事运营能力,“乐视体育建立之初,运营能力诸如解说水平都比较弱,虽然拿到了版权,但被骂的也不少”;在体育公司最开始高速发展的阶段,限于人力物力,稍有急功近利,就很有可能忽视运营,过于重视版权。

  经历一段时间发展后,资源上的逐渐完善,自然会补缺一部分运营能力。另一方面,很多版权并非“*”,一些版权售卖方出于获得更大曝光率的考虑,也会倾向于分销给多家网站,这时候各站之间的运营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

  而版权和运营,哪个方面有所欠缺,都会影响体育公司笼络粉丝的前景。没有粉丝,就没有粉丝经济,也就不会有体育全产业公司的未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