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创业者们,小心被投资机构“潜规则”

而对于这样的创业大赛,笔者发现存在多重潜规则与各种材料造假等行为。潜规则一:内定“投资基金”运作机构;潜规则二:投资机构材料造假严重;潜规则三:内定投资的创业项目……
2015-09-16 09:14 · 钛媒体  李安林   
   

创业者们,小心被投资机构“潜规则”  

      在北京的财富中心,刘女士开着白色宝马5系进入了地下停车场,她将收集过来的创业者的几个项目书与产品拿好后,从宝马车中出来,并回到了大厦的13层,她将自己带回来的“战利品”开始与她的投资总监、经理等投资团队分享。其中,有几个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生鲜O2O的项目融资资料非常细致,对市场、股权、未来愿景、以及融资需求做了全面的阐述,甚至涉及到创业团队的毕业院校、时间、工作经历。而接下来,刘女士需要做的就是对项目进行评估,或制定下一步的投资规划。刘女士的这一工作场景,在北京的财富中心、金融街等高楼大厦里面,是很多投资经理每天都经历的工作场景。

  在五道口华清嘉园的公寓里,王先生是一位做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的创业者,创业之初和几个伙伴一人凑了20来万组建了这一个移动视频直播平台,APP已经上线。王先生在公司是CEO,年仅26岁,他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大量招聘技术、市场、运营,快速抢滩视频直播领域的市场份额,他明白,如果接下来半年之中没有拿到投资的话,目前公司20来人的团队面临发不出工资,或将面临创始团队投的钱就的打水漂的窘境。最近他开始疯狂的找投资者,在这方面,他几乎是一个新手。这位年轻的CEO的创业场景,也是我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府呼吁下,投身互联网创业大潮的一员,和千万互联网创业者一样:找人、找钱。

  笔者对创业者与投资者进行了观察,对二者的工作场景进行了还原,一方是开着宝马5系的投资经理、一方是面临重重压力的年轻CEO,似乎这两者的关系永远不可能平等,他们之间的这场谈判将与博弈是一场持续长久的战役,还有可能难产,这就是目前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创业者的真实写照,但是这一切也可能都不是“真的”。

  在2015年,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一夜之间,似乎“创业”成了年轻人必谈的话题,一股前所未来的创业浪潮,也促进了各类创业大赛、投资机构的兴风作浪。有些创业大赛的口号简直可以*纽约广告奖:“为所有创业者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同时为创业者提供最资金投入、无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有效的媒体营销、优惠的园区政策、精准的专家指导、专业的人力资源、法律、财务服务、以及最广泛的商界资源。”

  笔者在看完这样一个创业大赛后,不禁要问:你啥都有了,还要创业者干嘛啊?但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蹊跷,一场信誓旦旦要为创业者提供这,提供那的创业大赛,成了机构完成KPI、电视台播出收视录、赞助商收获品牌曝光度,创业导师优化履历的表演,舞台中央的那一个创业者似乎成了一个任凭辱骂与点评的“道具”?

  创业大赛浪潮凶猛,投资机构玩起“潜规则”?

  目前,“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业梦想、O2O创业、科技创业”等的创业大赛有几十场,分别有地府政府主办、投资机构、媒体机构协办。笔者在了解创业大赛后,也着实为参赛的创业和捏一把汗,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为拿下一必投资,使出浑身解数,而这一些很有可能成为创业者的黄粱美梦。

  笔者了解到的一场在江苏举办的创业大赛,号称是全球创业大赛,举办方是由当地研究院主办,而协办方则是由来总部位于北京、资金实力强大、运作过海外上市的“资深基金机构”协办,大赛对外宣传为创业者成立的“投资基金”高达1个亿,于是各路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线教育、O2O旅游、健康平台、环保科技以及移动医疗等领域的创业者纷纷报名,但是创业者最终能获得多少融资,媒体并没有公开报道。

  同时,笔者还了解到,作为一场由当地研究院举办的创业大赛,主办方在甄选运作“创业基金”的投资机构时,不凡有国内知名的投资机构进行投标。这些机构为了获取对项目的优先投资权、争获评委赢得协办权等,需要自己的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包装,从企业文化、投资理念、运作基金的规模、成功案例、投资团队进行全面的美化。而对于这样的创业大赛,笔者发现存在多重潜规则与各种材料造假等行为。

  潜规则一:内定“投资基金”运作机构

  很多创业大赛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办、投资机构、媒体机构主办,在创业大赛运作之初,需要成立专项的“投资基金”用于对参赛的创业者进行投资。主办方通常会采用招标的形式,国内的主要投资机构也会纷纷报名去迎标,但是通常创业大赛的“投资基金”运作机构都是内定的。

  潜规则二:投资机构材料造假严重

  很多成长中的投资机构与一些较有名气的投资机构,在为了获得创业大赛的相关权限时,在招标的时候材料通常会造假,并有以下几个维度:

  *,  企业管理的基金规模,为了对主办方传达公司实力,通常会将企业运作的基金规模放大,比如会将3000万说成1亿,以此证明实力。

  第二,  机构的投资团队造假,这个现象在金融界是最严重的,金融投资学相对专业,业界也普遍注重学识学位,所以很多投机机构在团队包装上,都是“全球著名”和“国内著名”的博世、硕士等学位,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以及各类成功案例。而笔者发现:投资机构之间存在互相借用投资团队成员的等问题,比如有一位职业的投资人士出现在多个投资机构的“团队成员”中,同时还发现,很多团队成员拥有比较高的学士,但是真正的投资实战经验为零。

  第三,  投资机构空壳基数大,在北京的很多投资机构在注册基金公司完成后,一般采用将资金进行转移,公司账上几乎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投资经理通过社交工具,大规模扫创业者的项目,其中不乏进行二手倒卖与交易,转移创业者的项目的情况,投资机构的空壳现象十分严重。

  潜规则三:内定投资的创业项目

  创业大赛的戏份远远胜于对广大创业者的扶持,更多的成了各路人士的增加所谓名气与获取优先投资权限的舞台。很多投资项目在大赛筹办之时便以内定。大赛展开之时,来自机构的专家评委由于缺乏投资实战经历,对一些项目的点评也十分不够专业,特别是很多创业导师,也基本没有创业的成功经历,有些创业导师仅限于营销层面。

  投资者租宝马完成KPI,B轮公司融资材料曝光

  在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催生了一批富豪,这背后分别是由投资者与创业者一起携手成就的,比如阿里巴巴马云,当时获得了软银孙正义的投资,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很多创业者也一样,对于资金的过度渴望,造成对公司十分大危害。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位刘女士的宝马,很可能就不是真的,而是租来的。据笔者了解,在北京财富中心一带,很多投资经理为了完成所谓的项目数量KPI等指标,需要对完成很多创业者项目的甄选与评估,很多创业者在投资经理的一顿忽悠一下,所有的防御力都失去了。

  “壳公司”(基金公司)一般就是上游找钱与下游项目,在上游获取投资人的钱,在下游寻找投资项目,而且为了吸引客户投资。对于上游通常采用“高市盈率”等吸引办法,以及“壳公司”包装好的那一套材料,但是一般对投资人都不会保障资金安全。

  对于创业者,投资经理通常会大谈专业,比如我们目前运作的基金规模、募集基金的强大渠道、我们的团队是金融学博士等等,我们能很快的安排你在新三板上市等等以此吸引。对于创业者而言,急切的融资需求往往对一些投资机构失去了判断性,一不留神就将自己公司的实力全盘抖露在投资机构,同时帮机构经理完成了KPI。笔者还发现,更有融资到B轮的创业公司,将自己的融资报告递交给投资机构后,因为没有签约保密协议,机构间互相“串”项目,导致融资材料流失到竞争对手手中,这都是对创业公司造成巨大的隐患。

  当年,马云在创业之初,很多投资机构也一样看不懂马云专注的电子商务行业,但这并不妨碍阿里巴巴成为全球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的维度有几百个,请不要在“创业大赛”这一个维度上,丧失自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