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海外并购:成本开始降低,“亦同胞亦对手”模式出现

增加杠杆进行现金收购也存在潜在风险:除去极少数不差钱的“土豪”公司外,目前的现金收购案例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荷包”并不宽裕,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大股东借款甚至民间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且不说利息高低,其中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便不容小觑。
2016-08-17 08:08 · 投资界综合     
   

  从总体来看,并购市场仍是走势旺盛。据摩根大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5年,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额从2590亿美元增至7350亿美元。仅今年前4个月,中国企业对外收购交易总额就达960亿美元,已超过2015年的交易总量。

  乾立基金发现,并购领域中,引发社会关注的当属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成本开始低于国内

  8月5日,AC米兰俱乐部的母公司费宁韦斯特发布公告,称已与中国财团达成初步交易协议。这是今年来中国资本在海外体育领域并购的最新案例

  两个月前,6月6日,苏宁宣布以约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约70%的股份。至此,闻名世界足坛的“米兰双雄”——AC米兰和国际米兰俱乐部全部由中国资本控股。

  可以说,中国海外并购蔓延在世界各个角落。在业界看来,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万达。据香港文汇报报道,2016年前七个月,王健林的并购总额已超160亿美元(约1070亿人民币),相当于3个雅虎,4个新浪,11个搜狐

  能够看出,进入2016年,财大气粗的中国企业加快了在海外市场投资收购的步伐

海外并购:成本开始降低,“亦同胞亦对手”模式出现

  有人也许会问,这种一窝蜂的“出海”再加上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势头,会不会推高海外收并购价格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这两年,中资在海外扩张的成本不仅低于历史水平,甚至比同期在国内进行收购还要便宜

  业界发现,从企业估值倍数中值来看,2016年迄今,中企在海外并购及投资的企业估值倍数中值为13.96,不仅远低于2015年达到的16.07倍,也触及四年以来*水平。估值倍数中值越高,并购成本越大。

  以2015年为例,尽管海外市场并购的估值倍数达16.07,国内却大幅升至19.44倍。2016年迄今,国内收购成本进一步上扬至19.84倍,与海外成本的下降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势。

  在中美总商会看来,这一现象反映出中企走向海外过程中观念上的转变

  “中国的企业以前有个观念,就是想要在海外买到那些濒临破产或者营收很少的公司,然后让它们扭亏为盈,这可能是以前收购成本较高的一个原因,”驻芝加哥的中美总商会会长任剑浩表示。

海外并购:成本开始降低,“亦同胞亦对手”模式出现

  “但是现在,中资企业想法变得更成熟了,它们要买有商业品牌的、有渠道并且盈利的公司,以获得协同效应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任剑浩补充。

  于是,海外并购成本开始出现下降。

  展望未来,汇丰预计,6-12个月内,英国“脱欧”及美国总统大选等因素可能会造成并购活动暂时放缓。不过,“一般在并购活动猛增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消化期,但长期来看,中国乃至亚洲国家在全球并购中的参与度将继续引人注目。”某汇丰人士表示。

  另外,对于并购,频频出手的王健林强调,万达的海外扩张并非“见什么买什么”,其每一笔投资都有逻辑。比如,万达就不会再买俱乐部,因为“不赚钱,有面子没里子,盈利基本都被球员拿走了”。

  在王健林看来,理想的并购是企业业务之间可以整合互动,或在中国市场有高成长性又或具有较大的品牌价值。此外,王健林还有一个并购逻辑:被并购的公司的业务要能在中国落地,且能在中国产生高额利润。

  联合并购新模式:亦对手亦同胞!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8月5日,英超西布罗姆维奇队官方正式宣布,云毅国凯(上海)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收购西布罗姆维奇足球俱乐部控股母公司的100%股权,交易金额暂未披露。

  巧合的是,西布罗姆维奇队与之前联合睿康收购的英冠阿斯顿维拉队,以及复星集团收购的英冠狼队,同处英国伯明翰市地区。

  大家撞到一块去了!

  据了解,中国企业家选择海外并购时,会有一种不确定的担心:进入新市场将面对新的竞争对手,而在别国地盘上与该国竞争对手竞争,单打独斗的困难很大。所以,如果不是单独出击,而有“亦对手亦同胞”的企业共同出击的话,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海外并购:成本开始降低,“亦同胞亦对手”模式出现

  也就是说,行业竞争时,对手是同样具有东方思维模式的同胞,彼此熟悉;合作时,则可抱团共同攻克“新的战地”。

  所以,除了以联合组团的模式共同收购外,今年三家中国企业入住伯明翰的球队也提供了另一种参考——同行业的中企分别去收购海外同一区域市场内的不同标的,之后再以“亦敌亦友”的方式进行协同竞争

  业内预测,在完全拿下伯明翰的*球队后,未来中国资本在伯明翰以体育文化为中心的旅游、城市建设方面将更有话语权。

  监管趋严,上市公司改道现金收购

  针对并购而展开的监管,驻芝加哥的中美总商会会长任剑浩认为,今后中国政府会加强企业海外并购的监管。“当局对洗钱、资本外流和企业负债率高企等问题的担忧,会使得中国企业未来海外并购之路更加崎岖。

  其实,远的不谈。从近期来看,根据监管层人士此前表态,未来并购重组审核将减少中间地带,重组委的审核结果将变为“无条件通过”和“未通过”两个结果。

  另外,今年以来,募投项目中的非资本性支出等也被严控,监管层“逼虚入实”的意图愈发明确。

  面对愈发加强的监管,企业又是如何应对呢?

  业界发现,近1个月以来,A股市场已有20余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称,将通过增资现金收购或“改道”完全现金收购等方式完成收购

  为什么这些企业不采用定增等融资工具?这让投资者们产生了不小的疑惑。

  因为上市公司的确有难言之隐。

  一是定增市场的变化。今年以来,定增市场受股市异常波动等因素影响,出现部分定增价格倒挂现象。今年1至6月,共有143家上市公司停止实施定增计划,已接近2015年全年的160家。

  二是定增并购重组的监管日趋严格。今年6月,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发布,对再融资涉及的收购项目、募投合理性等审核更趋严格。这让很多上市公司开始重新考虑定增的可行性。

海外并购:成本开始降低,“亦同胞亦对手”模式出现

  相反,根据规定,采用100%现金支付的并购无需中国证监会审核。正因为具备速度快、交割简单明了等优点,不少原本中意定增的上市公司“改道”现金支付,既避免了稀释原有股东股份,又绕开了监管部门审核,加快了并购流程,这对上市公司来说自然极有吸引力。

  但是,增加杠杆进行现金收购也存在潜在风险:除去极少数不差钱的“土豪”公司外,目前的现金收购案例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荷包”并不宽裕,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大股东借款甚至民间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且不说利息高低,其中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便不容小觑。

  一旦上市公司长期热衷于现金收购,将间接导致资本市场淡化股权融资功能,进而影响直接融资的健康发展。

  并购,未来仍将充满挑战与期待。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