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金融如何创新,需要监管吗?

创新源于监管的过严或者是技术的进步,其中理念上的调整更加重要。而如果把监管重构仅仅局限于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的重构,可能会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金融业创新和传统制造业创新并不同,金融业一定是高度监管的。
2016-11-18 16:16 · 投资界     
   

  张健华:金融业的外部性及高杠杆决定它必须高度监管

1479440591843[1]

  “一些金融创新到底是规避监管、钻政策空子、套取监管红利,还是真的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有时候你是分不清楚的。”11月18日,北京农商银行行长张健华在“《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张健华认为,创新源于监管的过严或者是技术的进步,其中理念上的调整更加重要。而如果把监管重构仅仅局限于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的重构,可能会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金融业创新和传统制造业创新并不同,金融业一定是高度监管的,因为金融业的外部性以及金融业高杠杆的特征,使得它的外部性更加严重。更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要严重,所以它一定是要监管的。

  对于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张行长认为,目前的监管多针对系统性风险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而系统性风险来源于中国小机构的风险积累或个体积累,也可能是金融市场上引发的货币危机。但至于个体机构是不是都不能出风险,仍有讨论空间。从监管当局角度来说是严防死守,但从全社会来说,市场规律就是有进有出,小机构的淘汰是正常的。

  针对金融创新,张行长表示,如果创新是为了生存,小的金融机构动力会更足一些。而一些金融创新到底是在规避监管、钻政策空子、套取监管红利,还是真的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有时候你是分不清楚的。

  在谈到目前的监管策略时,张行长提及,目前的监管创新都是鼓励大机构在试点,小机构是很难得拿到资质。但小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比较差,如果监管太个性化了,对每个机构都实行差别化监管,监管力量肯定达不到,能力也不足,资源也不够。且我们现在还是在按照机构监管、出身监管的模式,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功能监管。而在功能监管上,会有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结合的过程,因此,在理念上还会有相应的调整。

  张行长还谈到金融业的大资管时代,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产品和资管计划大致适应了社会需求。但关键在于,同样的业务是否接受了同样的监管,监管格局是不是给不同业务造成了一种套利的空间。如果社会给了大家很多通过套利就能挣钱的机会,自然不会有人去设计更好的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会钻政策空子,或者说叫收获制度红利。其实用金融上的术语,就是监管套利。降杠杆如果不增加资本,只有缩减降低整个社会经济规模,即只能从资本负债表的左方降杠杆。因此降杠杆的问题,一定要正确看待。

  以下为张健华发言实录:

  张健华: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金融创新与监管重构。创新和监管是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源于监管的过严或者是技术的进步,我想说的是,理念上的调整更加重要,监管重构仅仅指的是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的重构,可能有点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金融创新和通常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作为一个制造业的创新,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应用,不会有什么监管的,没有人会管你,除非涉及到了安全标准,现在又增加了一个环保标准。你的创新在应用领域是自由的,但金融创新,不光中国,在国外也一样的,包括美国,金融业一定是高度监管的,为什么?这里面有一个根子问题,就是金融业的外部性问题,以及金融业高杠杆的特征,使得它的外部性更加严重,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要严重,它一定是要监管的。但是这个监管管什么,我们通常说,管系统性风险,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系统性风险来源于哪儿?实际上是由中国小机构风险积累,或者个体的积累加在一起,也可能是一个金融市场上引发的,货币危机可能会引发整个金融全面的风险。但对于个体机构的风险,是不是都是不能出风险,这跟我们现在的监管就联系到一起了。我们现在的监管,很多是严防死守,对不对?从监管当局的角度来说一定是对的。但如果从全社会来说,市场规律就是有进有出,小机构的淘汰是正常的。这又回到了监管要构筑一道安全网,这个安全网绝对不是管住了,小机构不能做。大家知道,创新来自于小企业,大企业也有创新,但从骨子里,大企业提供很多的研发费用,是一种制度安排。如果创新是为了生存,创新和生存之间的关系,小的金融机构动力更足一些。

  大家经常讲的一个问题,创新和监管,到底是规避监管,钻政策空子,套取监管红利,还是真的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有时候你是分不清楚的,从产品设计上来说,可以设计成一个很好的产品,给客户提供了新的服务,满足了一些新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然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但另一种,你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可能和传统的做法有差别。我们现在的监管策略是什么?所有的监管创新都是鼓励大机构在做,鼓励大机构试点,小机构是很难得拿到资质,或者让你尝试做一些业务,这点对不对?不能说不对,因为小机构毕竟风险防范能力是比较差的,如果监管太个性化了,对每个机构都实行差别化监管,我们的力量肯定是达不到的,能力也不足,资源也不够。现在采取的方式是比较简单化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实际上是把大的行业划分掉了,在一个行业内部,又分了大中小不同性质,我们现在还是按照机构监管,出身监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功能监管,你做什么业务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监管,你自我管理能力究竟有多强,接受多高强度的监管,现在还做不到。怎么样两者之间有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结合,我们在一些监管的理念上,可能还要有一些调整。

  原来在人民银行工作的时候,跟大机构打交道多,现在到一家中等商业银行,由原来最传统的农信社转制而来的银行工作,很多事情感触还是挺深的。我们自己有能力的,有些事情受制于政策上的限制,我们的监管重构监管理念更加重要。我也从事了十几年的监管工作,搞过微观的监管,又搞过宏观的研究,现在做了一点商业银行的具体工作,谈一点个人感受,不成熟。

  全国现在金融业,大资管时代,说到这个问题也是必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今天,社会财富增加了,首先有一个需求。供给端,各家机构也在创新,争业务也好,占地盘也好,叫理财也好,叫资管也好,其实不是核心,核心的问题是现在的财富管理全社会有需求。我们金融机构提供了这么多的理财产品、资管计划,从总体上来说,还是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主要的问题在于,同样的业务是否接受同样的监管,我们监管的格局是不是给不同的业务造成了一种套利的空间。王理事长讲的话,我特别同意,如果这个社会给了大家很多通过套利就能挣钱,自然大家不会设计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钻政策空子,或者说的好听一点,制度红利,其实用金融上的术语,就是监管套利。现在说的降杠杆,别认为降杠杆就应该减少资金的需求,降杠杆是减少你的债务。降杠杆有两个方面:一个从资产负债表的左方,一个是从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如果不会增加资本,只有缩减降低整个社会经济规模,只能从资本负债表的左方降杠杆。降杠杆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我理解李主席的意思,还是要发展资本市场。我们现在很多金融创新,包括理财产品,规模很大,怎么样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真实需求,更结合我们当前的经济供给侧改革,降杠杆,“三去一降一补”,这些是大的。落实到一个监管政策上,还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自己先想明白了从哪儿做,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效果可能不会那么好。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611/20161118405588.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