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当年的猪肉贩子,如今砸下1000亿建“动物园”

之所以说苏志刚“扮猪”,是因为他不仅低调,还总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杨国强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苏志刚则说自家5代贫农、小学文化。这位“农民的儿子”或许声名不显,但他的成就却不是一句“吃虎”足以概括的。
2017-01-06 14:51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陈光   
   

  广东有句俗话叫“扮猪吃虎”,当地媒体常以此形容那些不爱抛头露面的企业家,比如碧桂园的杨国强、合生创展的朱孟依。而被引用最多的,则是苏志刚。

  之所以说苏志刚“扮猪”,是因为他不仅低调,还总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杨国强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苏志刚则说自家5代贫农、小学文化。直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给别人打电话的开场白还是“农民的儿子又来麻烦你了”。

  这位“农民的儿子”或许声名不显,但他的成就却不是一句“吃虎”足以概括的。

  过去的20年间,苏志刚一手打造了长隆集团这个旅游业的*品牌,顺带缔造了一系列拉风的数据:

  比如,上海迪士尼开业后引发舆论热捧,日客流量最高峰突破8万人次;另一边,长隆在2015年万圣节就创下了日游客10万人次的全国纪录,迫于园区压力,他们还不得不临时关闭了现场售票渠道;

  比如,从接待游客数量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上看,长隆已经成为超越“香港迪士尼+香港海洋公园”,成为中国*旅游品牌;

  再比如,2015年,长隆旗下旅游项目共计接待游客接近2400万人次,比长城、故宫还多……

  掌控这一切的苏志刚总是躲在幕后,习惯给媒体一个略带歉意的笑容,近年来,他更是连长隆的重大项目都很少参加。

  但是外界又不得不挖空心思去了解甚至揣度他,因为这位“农民的儿子”吃的虎越来越大:过去的1年多时间里,他连续投资了两个超重量级的旅游项目,总投资额刚好1000亿。

  十年“猪肉佬”

  长隆集团的每间会客室和办公室里,都挂着邓小平的大幅画像,这是苏志刚最崇拜的偶像,他称邓小平为“邓伯伯”。

  虽从未和邓小平有片面之缘,但总设计师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志刚的人生,“没有他,我现在大概还在种田,可能吃都吃不饱。”

  改革开放给了苏志刚*份正儿八经的工作——卖猪肉,在那之前,他常坐在田头长吁短叹。

  1958年,苏志刚出生于广东番禺大石村,家中世代贫农,到他这儿是第5代。“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国人的生活都很困难,苏志刚家里更是食不果腹。大多数时候,他和弟弟只能挖地里没长好的番薯芽、落花生充饥。

  苏志刚履历上的文化程度是“小学”,他实际上是中学毕业,但苏志刚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也就小学,因为“文革期间没学到啥东西”。

  中学毕业后,苏家兄弟无钱无背景,进不去工厂、当挖煤工人都没人收,卖点菜还因投机倒把被教育,无奈之下,苏志刚只好在生产队放了几年牛。“这不能卖,那不能种”,家里还吃不饱饭,这让正直壮年的苏志刚感觉浑身力气没处使,常常坐在田头发愁。

  1978年,改革开放拉起帷幕,苏志刚迫不及待地放下锄头,和弟弟一起进城打工。在广州的建筑工地上,苏志刚认识了一个卖猪肉的人,他觉得这买卖比扛水泥强太多,于是定下目标,要攒一笔钱卖猪肉。

  猪肉生意之初,苏志刚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家乡大石村,后来他琢磨大石只是一个农村,生意有限,得把猪肉卖到广州,便骑着自行车给广州的酒楼送猪肉。

  “个体经营的初级阶段,能挣到三五块钱已经很开心了,后来慢慢熟悉,一天的利润从5元上升到10元,小本经营就这样逐渐滚动起来。”苏志刚说。

  为了做强猪肉生意,苏志刚学会了杀猪,练就了一手快刀。因为掌握了“杀”和“卖”两个流程,他的猪肉在价格上比同行们有竞争力,苏志刚联系了几家广州的知名饭店,对点营销。

  大石村离广州市区有20多公里,路上还要经过两个渡口,为了准时交货,苏志刚经常凌晨起床,天不亮就出门,送完货回到家中,至少下午两三点,接着还得干杀猪、加工等活,“1年365天,天天如此”。

  那时候苏志刚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在忙碌的劳作中抽出一两个小时陪儿子玩耍。

  如是卖了近10年的猪肉,苏志刚的生意做得颇为红火,还开了家屠宰场。但是和周围的生意人比起来,差距很明显。

  上世纪80年代末,广州经济已经初露峥嵘,各行各业蒸蒸日上。置身其中,苏志刚很不甘心:“难道我就这样当一辈子猪肉佬吗?”

  卖猪肉期间,苏志刚和很多饭店关系甚密,觉得这行比卖猪肉强。于是,苏志刚又定下了第二个职业目标:开一家大饭店。

  年营收6000万

  开饭店和卖猪肉是两码事,资金需求量上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家人听闻苏志刚的想法后痛心疾首:能卖好猪肉就不错了,好不容易有个安生日子,你可别乱来,做赔了怎么办?

  但苏志刚是个定下目标就一往无前的人,而且他的想法并不盲目。1988年,连接广番公路的洛溪大桥即将竣工,苏志刚认为,在公路旁发展餐饮业是个机遇,要做就做大,做出名气。

  于是,他顶住巨大压力,不仅投入了10年的积蓄,还从银行举债10多万,在大石买了两亩地,兴建香江酒家。

  彼时,广东地区的月薪平均在100元左右,十几万的投入无疑是一笔巨款。施工期间,还有亲戚朋友跑过来劝:做饭店可以,但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客流没有保障,你能不能换个地方?

  1989年8月28日,香江酒家正式对外营业,苏志刚称“那一天终身难忘”。

  公路边的酒店是个好买卖,这一点苏志刚看得很准。香江酒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它是沿途最亮眼的饭店,一开张,生意便络绎不绝。

  苏志刚很快发现,饭店比卖猪肉还累。苦于人手不够,“苏老板”跑前跑后当服务员、收营员,送菜煮菜也都是亲力亲为。收市后夜深了,服务生早就下班,苏志刚还得收起台布洗到凌晨两点多,“不然来不及晾干,第二天没办法用”。

  凭借着地理优势、勤劳肯干,加之菜品鲜美,香江酒家的生意持续火爆,甚至旺到没法接待,连广州的客人都慕名而来,一晚上“翻台”三四轮是常事。3年的时间内,苏志刚大赚数百万,这是他“猪肉贩”时期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显赫成绩激发了苏志刚更大的“胃口”。1994年,番禺新建了一条宽阔的城市干道——迎宾路。一家香江酒家已不足以应付食客的需求,苏志刚顺势在迎宾路黄金地段买下几亩地,建起了第二家香江大酒店。这一次,家人们一致赞成。

  彼时,广州市政府提出了国际都市建设和番禺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苏志刚决定将香江大酒店建设成符合“国际都市”标准的知名酒店,不仅规模更大、档次更高,业务还涵盖餐饮、住宿、旅游等全方位需求。1994年,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香江大酒店建成营业,成为广州市新的旅游名片。

  生意做大后,苏志刚开始打差异化。

  广东人爱吃野味,食客的需求给了不法分子作案动机,猎杀野生保护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为了满足合法经营、食客需求的双重标准,苏志刚开始投钱养殖鸵鸟、鳄鱼等动物作为食材,不久后,香江大酒店就成了国家有关部门批获的首家可食用鳄鱼肉餐饮单位。

  带着野味盛宴这一招牌,酒店吸引了大批游客,不仅广州、深圳的食客慕名而来,就连中山、珠海甚至港澳游客都驱车前来尝鲜。

  1998年,香江酒店的年营收已经高达6000万,跻身广州餐饮行业30强,苏志刚也成了不折不扣的土豪。这个节骨眼上,苏志刚却一门心思做起了和饭店“截然相反”的买卖。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