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京东进军二手市场,饮鸩止渴难消危机

“二手东”,是众多网友给予京东商城的昵称,过去几年,“二手”问题一直是悬在京东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尤其在京东最传统最强势的3C领域,用户买到二手机、翻新机的丑闻频曝。二手频道在年末岁尾匆忙上马,被视为年货节后退货潮的缓冲垫。
2017-01-18 14:49 · 品途商业评论  鲸一科技   
   

  “二手东”叫了这么多年,京东终于接受了自己的设定

  “买二手,上京东”,不再是一个段子了。近日,京东员工朋友圈流出的一组内部备件库图,将“自营门”过后的京东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京东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宣布正式上线,所谓备件库,就是京东售后库房,客户退换货商品或换新后的货品将进入这一平台统一销售。“准新货”+“低价格”,一如京东过往故事,听起来那么诱人。

  “二手东”,是众多网友给予京东商城的昵称,过去几年,“二手”问题一直是悬在京东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尤其在京东最传统最强势的3C领域,用户买到二手机、翻新机的丑闻频曝,甚至有网友从京东自营购买了一款耳机,不但外包装有明显被拆过的痕迹,打开包装盒后更令人无语的是——耳机上竟然有耳屎!京东二手频道在年末岁尾匆忙上马,被视为年货节后退货潮的缓冲垫。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真的能够消除京东的危机么?

京东进军二手市场,饮鸩止渴难消危机

  127.8亿元退货去向成谜,京东进军二手市场背后的逻辑

  根据京东御用电商专家李成东的分析,2015年京东自营业务GMV为2556亿,服装鞋帽的退货率一般为10-15%,京东主营3C数码通讯和家电百货,退货率会低一些,但即便按照5%的退货率计算,仅2015年一年京东自营就有127.8亿元的退货商品需要消化。有京东员工透露,“内部销售是目前消化退货商品最有效的出口。”一年127.8亿的退货,就算京东10万员工每人都来“消化”,一个人也要买12.8万元的二手货才行。这个逻辑合理吗?

  在京东的品质故事里,30天无理由退货是*的卖点,但退换货的前提是“不影响二次销售”,即商品相对完整。这就很好理解京东为何频曝“二手门”了, “不影响二次销售”的退换货商品再次回到货架,最终回流到新用户手中。而准新品显然不等于未使用过的商品,新品从开箱取货使用开始,人为的接触就会造成商品外观、性能的损耗,标准意义上来说,用户使用过的商品,哪怕时间再短,都是二手商品。

京东进军二手市场,饮鸩止渴难消危机

京东进军二手市场,饮鸩止渴难消危机

  面对“二手门”,京东的官方申明永远是不存在,那么这127.8亿元的退货商品又去哪了呢?退换货商品是否“影响二次销售”,其游戏规则全掌握在京东手里,那么谁来约束京东自营商品呢?又有谁来约束京东自营服务呢?自查自纠,自我约束?显然,京东进军二手市场,其背后的逻辑是此前以回流销售处理退换货商品的做法,已经严重伤害了消费者,这一危机如果不能得以解决,京东的品牌信誉将岌岌可危。

  京东自营赢了官司输了用户,转战二手饮鸩止渴难消危机

  京东自营一直以来是维系京东品质故事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日前,朝阳法院审结的消费者范某诉京东商城网站(www.jd.com)消费欺诈案件中,京东凭借一句“自营为京东集团自营而非京东商城自营”虽然赢得了官司,却令无数的京粉哗然。从法律角度来看,京东自营与京东商城划不能被划上等号,无疑意味着标注“京东自营”的商品出现问题,京东商城网站就可以一概不负责任。当金字招牌倒地,赤手空拳的京东,此时显然急需要一个出口转嫁对其平台品质的质疑。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却并不能解决京东的信誉危机。

  参考美国亚马逊的二手交易服务体系之所以能够为消费者所接受,在于其细化的标准和流程服务。Amazon Warehouse deals出售的产品,无论成色、品相如何,一律会标注翻新(Certified Refurbished)或使用过(used)标记。当产品从客户手中退回后,亚马逊会对成为二手的产品进行检测、重新包装、更换部分零件、修理、清洁。再按照产品本身的外观、成色、功能等条件来判定出折旧程度。

  成熟而完备的体系,无疑会为消费者购买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信心。而反观京东,在自营体系的新品管理上,尚不能对产品的真假、新旧、品质做到完全的管控,又如何能够抽出独立团队对二手商品进行细化的分级和鉴定呢?更何况明着卖二手的策略,是否会让比较新的退货商品堂而皇之的从新回到京东商城的货架上去呢?当然,这个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游戏规则还在京东手里。

  在京东侃侃而谈进军二手市场的蓝图时,值得提醒的是,与C2C的二手交易平台不同,京东出售的是自营平台的备件货品,这意味着京东既是销售方,又要成为监管方,这无疑对其流程管理、责任细分、内部监督都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消费者的不信任,媒体的敏感性已经置京东自营于累卵之上,备件货品的销售如果再激起类似事件,那么京东赖以生存的“品质梦”终将面临破碎。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