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VR技术亟待商业化,内容或将成为致胜关键

当前,VR、AR市场之所以呈现出不瘟不火的状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整个市场都在埋头于技术研发。在一个并不成熟的市场中,只有不断完善技术,才能将自己与整个市场的发展脉络绑定在一起。
2017-03-01 16:24 · 品途商业评论  孟永辉   
   

  随着腾讯和阿里陆续将AR技术加入到新年抢红包大战之中,人们对于VR、AR未来的应用空间又多了一些想象。同传统的基于二维元素的抢红包不同,借助VR、AR的技术能够让用户获得一种更加真切的体验,这种体验相对于传统的抢红包而言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真实、沉浸式、场景化……这些原本在传统的红包大战中无法享受到的体验,借助VR和AR技术完全有理由能够实现。

  互联网巨头借助VR、AR技术进行的红包大战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拉到了新技术的面前,这是人们对于互联网产生疲劳感的一种自然流露,更是未来新技术带给人们生活改变的强烈期待。随着“互联网+”浪潮的逐渐退却,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必需品。在互联网技术面前波澜不惊的人们迫切需要新的变革改变当下死气沉沉的局面,以VR、AR为代表的新技术首当其冲。

  基于技术的VR生态链正在形成

  互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一个以它为圆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传统行业裹挟其中,人们借助互联网技术享受到了传统行业无法享受到的体验,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也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而改变。

  以购物为例,传统条件下,人们购物通常需要到商场才能进行或者完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即使用户不到商场,只要打开手机,便能够挑选商品、选择款式、下单订购。传统的以线下交易为主的购物方式被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线上交易为主的电商购物方式所取代。这便是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围绕着人们购物这个行为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行业门类,物流、买家、卖家……这些行业门类一起构成了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互联网技术介入到了每一个环节,重新建构了原本只有在传统行业当中才会有的商业存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互联网生态。

  同互联网技术通过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所建立起来的生态一样,以VR、AR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沿着类似于互联网技术的道路前进。互联网技术通过融合进入传统行业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建立了一个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而以VR、AR为代表的新技术则围绕着技术本身开始建立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态链。

  尽管很多人会将以VR、AR为代表的新技术看做是下一个发展的风口,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VR、AR依然是以技术驱动型为主的类型。由技术内生而成的VR、AR正在不断充实着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当初互联网技术同传统行业的弥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互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如此多的改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断完善技术,不断创新技术形式,从而让外部行业不得不与其发生联系。当前,很多VR、AR公司都在不断完善技术形式,并将技术看做是未来能够建立生态系统的关键。借助自己不断完善的VR、AR技术,完善自我发展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内,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供养的营养体系正在形成。随着技术“骨架”的形成,基于技术的VR生态链开始逐步打通,等到未来内容完备之后,一个全新的VR系统便已经成型,只需要用内容不断填充即可。

  内容或许将会成为未来决胜VR战场的关键

  当前,VR、AR市场之所以呈现出不瘟不火的状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整个市场都在埋头于技术研发。在一个并不成熟的市场中,只有不断完善技术,才能将自己与整个市场的发展脉络绑定在一起。等到技术成熟之后,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商业化将会让VR、AR厂商们能够迅速占领市场,最终在决战中获胜。

  以技术为驱动的前期VR、AR市场更多地关注的是对于技术的梳理和优化,通过将原本并不完善的技术进行不断更新和迭代,找到真正成熟,并能够被用户迅速接受的技术,这直接决定了在未来的决战中能够迅速俘获用户,赢得生存先机。

  而在对技术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当前的VR、AR厂商们能够找到与传统行业的*结合点,通过对这些结合点进行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找到可以商业化的契机,最终实现从TO B到TO C的转变。无论VR、AR等技术未来发展得多么先进,真正想要赢得市场,最终还是要走上直接面对用户的道路。而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用户真正关心的或许不是你的技术多么先进,他们真正关心的或许是这些技术到底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变,这些改变的呈现形式便是基于VR、AR技术外化而来的各式各样的内容。因此,内容或许会成为未来决胜VR战场的关键。

  尽管当前VR、AR等新技术还停留在技术驱动型的阶段,但是它们已经开始与行业融合的道路。VR+教育、VR+家装、VR+房地产……基于VR、AR技术应用而形成的内容门类正在不断充实着正在缓慢形成的VR生态链。

  通过VR、AR技术与这些行业的融合,一系列的内容便因此产生。正是由于这些内容的产生才有了让用户能够直接接触VR、AR技术的机会,通过接触这些内容,VR、AR技术才算是真正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因此,由VR、AR技术外化而形成的内容将会直接给用户生活带来改变,用户为内容买账才让VR、AR技术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土壤。通过将VR、AR技术应用都不同领域当中,从而产生不同的内容,用内容裹挟C端用户,最终将会让VR、AR技术真正实现变现,获得发展。

  VR内容的发展可能性到底在哪?

  正如上文所讲,内容或许将会成为未来真正决胜VR市场的关键。然而,当前对于VR内容并没有像VR技术的发展这么如火如荼,很多VR的内容还停留在以视听为主的内容体验上面,对于VR内容的深度挖掘尚处在一个萌芽阶段。那么,未来VR内容的发展可能性到底在哪呢?

  视听只是开始,随着VR应用将会产生更多内容。提到VR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其在观影上的应用,更深入一些他们会将VR应用与游戏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观影还是游戏都只是VR、AR技术应用的较为初级的行业,VR、AR技术在这些行业的应用可供变现的空间很小,很多用户在借助VR、AR技术之后的观影效果并不及传统的观影效果好,这就导致VR、AR技术在视听上的应用存在很多限制,无法真正改善用户痛点,提升用户体验。

  随着VR、AR技术应用的不断增多,由此衍生出来的内容同样开始呈现不断增多的状态,而这些内容将会带来更多的用户,从而真正将VR、AR变成了一个内容集合中心和内容生产中心,用户在VR、AR技术的硬件面前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应用,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内容将不同类型的用户囊括进来,真正形成一个以VR、AR技术为圆心的生态系统,用户在这个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环节内容之间的自由流动,最终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富有活力的生态链,

  体验只是开始,场景化消费才是关键。人们借助VR、AR技术提升的是用户体验,改变的是传统消费观念。提升用户体验仅仅是VR、AR技术应用的表象,真正能够实现VR、AR发展的则是它能够带来多少消费,能够带来多少现金流。从目前VR、AR的发展情况来看,场景化消费将会是未来VR、AR技术真正实现变现的关键所在。

  当前,人们的购物体验可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图文的介绍上,用户对于商品的了解还停留在相对较为片面的层面上,借助VR技术,用户能够对所要购买的商品进行360°的观察和体验,甚至能够通过VR技术实现原材料的自由搭配,这种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体验将会成为提升用户消费升级的关键。

  腾讯和阿里之所以会在新年红包大战中加入AR的元素,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想要借助AR技术的应用,能够将人们的关注点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以VR技术所扯动的消费升级或许将会成为未来VR产业顺利实现变现的切入点。

  大数据将会成为VR未来主要的产出内容。很多人仅仅将VR看做是一个内容的负载中心,很少有人将它看做一个数据的生产中心。随着人们的生活开始与VR发生深度联系,未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都会有VR的影子在里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在使用VR的过程当中同样产生了很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将会成为能够描绘我们生活轨迹的主要样本。借助这些数据,我们能够描绘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于这些数据的分析,同样能够产生出新的发展点。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数据在人们生活当中的作用愈加明显,未来数据整合、数据重构所产生的生产力远远比当前技术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来得强烈。借助大数据,我们能够精准了解用户需求,减少盲目生产造成的浪费;借助大数据,我们能够清晰建构用户画像,减少盲目推送造成的用户体验不佳;借助大数据,我们能够从海量的商品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大数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最终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有了胜利的本钱。

  借助VR设备收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不仅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用户,而且能够更加优化资源配置,真正让大数据指导我们的工作,给人们的生活真正带来改变。

  当前,VR、AR技术的研发正在处于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对于VR、AR的技术调整同样在不断重构和梳理过程当中。过度地关注VR、AR技术的改变最终让其无法真正被海量的用户所熟知,然而,VR、AR技术真正为用户所用的本质并未改变,因为只有这样VR、AR技术的研发才有意义,只有这样VR、AR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提升下一个阶段用户体验关键所在。随着VR、AR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加深,它们将会和互联网技术一样,真正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变革的主要力量,并最终被用户所熟知,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