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这个让人长命百岁的行业已被点燃,但大部分人对它一无所知

不论后续股价如何,毫无疑问,华大基因是近几年来A股市场最受关注的一次IPO,其原因不止在于华大本身,更在于其所处的行业。
2017-07-17 10:10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陈光   
   

  上市首日顶格涨停,券商预言它还将有17个涨停……风头无两的华大基因,以及它所代表的基因科技,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

1

  基因,生命的基本构造,储存生老病死之奥秘的天书,32亿个碱基对组成的人类基因组,包含了人类生命的所有信息。

  自1909年该词汇诞生以来,基因始终是人类征服的*目标之一。一百年后的今天,基因似乎走出了文学和电影世界,来到普通人面前。

  7月14日,沸沸扬扬了2年后,被誉为“生物界腾讯”的华大基因(N华大:300676)终于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华大基因发行价13.64元,上市首日实现顶格43.99%上涨至19.64元,市值达78.58亿元。

  在券商等机构看来,如此股价与市值还远远不够。多家券商陆续发布研报,给予其最高看到近百元的目标价,预测其股价还会至少17个涨停。

  不论后续股价如何,毫无疑问,华大基因是近几年来A股市场最受关注的一次IPO,其原因不止在于华大本身,更在于其所处的行业。

  这两年,基因检测红得发紫,政府、资本和创业者均对其趋之若鹜。

  2015年初,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首度提出“精准医疗计划”,引发世界关注,而精准医疗正是建立在基因测序与检测的基础之上。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科技部也召开了国家首次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其他国家也或早或晚地加大了对于基因/医学的研发投入。

这个让人长命百岁的行业已被点燃,但大部分人对它一无所知

  资本市场对“基因科技”也是相当重视。

  2014年至今,各类“基因”公司的融资从未间断:从天使轮到IPO,从科学测序到医学检测,从设备商到数据商……资本对于基因的覆盖可谓360°无死角,即便是资本寒冬最缺钱的时候,投资机构也从未放松对于基因的投资。

  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由虞锋马云创办的云锋基金等*投资机构就早已参与其中,而云锋基金同时还投资了明码生物科技(WuXi NextCODE)等基因科技企业。明码生物由药明康德基因组学中心和精准医学大数据分析的*——冰岛NextCODE Health公司整合成立,是全球精准医学领域的引领者。

  资本之所以如此青睐,是因为基因检测所展现的巨大商业前景令人怦然心动。按照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反复提及的说法:科研类的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能做到100亿;医疗类的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能做到1000亿;如果每个人都对自己做完整的基因图谱检测,市场规模能达到1万亿。

  更重要的是,基因科技还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对人类本身带来颠覆性革命的行业。

  这个行业到底将如何改变人类社会?

  汪建的说法是,基因科技的发展将让人类对生命完全可控,人人长命百岁将成为现实。而他给自己的目标是活到120岁。

  甚至,他还以此为目标,给自己预制了墓碑,碑上放着他的一张黑色照片,刻着:汪建(1954-2074),以及“精彩人生”四个字。

  如果汪建的愿望可实现,这意味着,生于1950年之后的人,都有可能享受这活到120岁的基因科技改变寿命的红利。

  “基因科技的发展将会让人类的宗教、伦理、法律、生活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这场生物革命的影响力要远高于工业革命。”汪建说。

  但这样一个重要的行业,大多数人,尤其普通百姓却对其知之甚少。

  这位好莱坞知名女星在2013年做了基因检测,得知自己是BRCA1突变基因携带者后,毅然接受了预防性乳腺切除。两年后,她又因同样的原因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


  朱莉的举措引发轩然大波,也向舆论首次科普了“基因检测”这一新技术。

  该技术通过血液或唾液分析、测定个体的基因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被认为能锁定个人病变基因,提前预防和治疗。

  因为强大的功效,基因检测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技术,也是截至目前人类“杜绝”疾病的*希望。

  曾经,出于昂贵的费用,基因检测是名人富贾的专属,但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演进,基因检测的费用急速下降至1000美元左右,极大扩展了应用人群。

  对于中产家庭而言,花费1万人民币做一个受益终生的检查,*是一笔合算买卖。但很多人担心,这项检查是否真的切实有效?

  基因检测想象中的应用领域相当宽广,当下业内实践的主要是三大领域:一是生殖和遗传病预防,主要表现是已经比较成熟的无创产前筛查;二是复杂病症的个体指导,核心是肿瘤的个性化治疗与精准用药;三是消费类市场,这个市场很难总结清楚,从减肥、测智力,到发现天赋等等,它几乎无所不包。

  三大领域中,无创产前筛查(NIPT)是国内*允许临床引用的基因测序产品,也是华大基因等业内主流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N华大招股书显示,其2016年的9.3亿营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占比54.62%,无创产筛贡献了*比例。

  无创产筛针对孕妇腹中的胎儿,利用外周血检测游离DNA,筛查包括唐氏综合征在内的病症。该产品在中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据华大内部信息,中国无创产筛覆盖率依旧不足20%,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较无创产筛,业内一致认为,基因检测未来的市场核心在于肿瘤领域。其主要应用有两方面,一是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确认受检者是否携带肿瘤易感基因;二是靶向药靶点检测,即实现肿瘤的个性化治疗与精准用药。

  不过,这一*头更多停留在“计划”阶段。截至当下,国家一共只批了5家企业作为肿瘤检测第三方试点机构,靶向药靶点检测的临床应用则仍未开放。

  医疗之外,三大领域中的消费类市场,是当下增速最快的领域,因为其门槛很低。

  如今的网络上,充斥着两三百元的消费类基因产品,它们打着减肥、健身、早教、天赋发掘等各类口号,效果听着逆天,产品却完全是白菜价。

  由于基因的神秘性,大批家长跃跃欲试,试图找出孩子的天赋。但这类测试有没有效果,只能说见仁见智。

  按照业内说法,消费级市场目前没有入行门槛和监管规范,竞争和应用十分混乱,效果也是参差不齐。“他们不是医院、也不是具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给出的报告更偏向娱乐性。”业内人士解读说。

  即便是最善意的解读,也只建议将这类报告作为参考,不要拿来作为诊断依据。要是因为一份报告就否定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赋,那更是成了天大的笑话。

  综上所述,从三大领域看来,除无创产筛外,其他产品的实际效用,距离普通消费者仍有非常大的距离,那么,基因的万亿市场,何时才能爆发?

3

  从基因测序的全球产业链看,上游是Illumina以及LifeTech等具有垄断性的基因测序设备供应商,其中Illumina是目前业内市值最高的公司(300亿美金左右),占据了全球测序设备70%-80%的市场份额;中游是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诺禾致源贝瑞和康等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下游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各类消费者。


  通过收购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华大也切入了上游领域,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其国产测序仪已经正式“服役”。

  由于行业较新,可参考的对象只有Illumina一家,基因企业的估值被认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券商及业内人士常以医药企业做横向比较,市值1327亿的恒瑞医药是最常被提及的比较对象。

  但严格意义上看,这样的比较并不严谨,因为基因检测行业目前的实用性较医药行业相去甚远。

  《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称一位美国姑娘在三家基因检测公司做了检测,其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并非这三家公司坑蒙拐骗,而是其数据库、分析方案不同。

  这涉及到基因检测最核心的问题:如何正确解码基因。

  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员曾长青曾说:基因组有超过30亿个碱基对,个体的差异体现在330万个碱基对上,再加上疾病本身的复杂性,我们远没有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

  “现在我国算是测序大国,却是数据弱国,没有一个像样的数据库。有公共数据,现在的利用和分析能力也不够。”他说。

  这个问题至今困扰着基因检测——国内几乎每家上规模的检测机构,用的都是自有数据库,没有统一标准。而更多的平民化的基因检测产品,依据则是西方人群的大数据分析,和对于测序结果的解读。

  更重要的是,即便积累更多数据,其本身也没有价值,只有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将数据变为指导性知识,数据才有价值。

  受困于这些因素,基因检测仍没有发挥出预想中的作用,其检测结果究竟代表什么含义,也没有完全弄清楚。

  甚至有观念认为:即便弄清楚测试的结果,也只是精准医疗的开始,从精准检测到精准手术、精准药物、精准康复、精准保健……只有全流程实现精准,才能叫做精准医疗。

  无疑,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实践积累。

  因而,纵然华大基因等一批公司已经获得相当的成功,但要真正培育并分享到万亿市场,甚至真正让人人活到120岁,还有非常非常长的道路要走。

  但也正因为此,它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前景,华大的上市则代表着,基因科技的变革时代已经加快步伐扑向你我而来。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