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内容付费基础已经养成!SNH48、B站、十点读书等的投资人们说下一个机会在这儿、我们喜欢这样的创业者

辰海资本合伙人陈悦天、集结号资本创始人高巍、启明创投合伙人黄佩华、华映资本合伙人刘献民、头头是道董事姚臻、以太资本创始人兼CEO周子敬等投资人从他们的视角,探讨了文化传媒行业的现状、趋势与投资机会。
2017-08-05 11:33 · 投资界  Echo   
   

  在文创产业的创业大军中,内容创业者占据了重要位置,与此同时,各大平台为了吸引流量、提高留存率,竞相争抢内容创作人才,而持续的野蛮生长也埋下了许多隐患。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8月4日消息,在昨日以太资本联合杭州文投举办的“内容创业的真相——2017以太资本&杭州文投内容创业投融资发展论坛”上,辰海资本合伙人陈悦天、集结号资本创始人高巍、启明创投合伙人黄佩华、华映资本合伙人刘献民、头头是道董事姚臻、以太资本创始人兼CEO周子敬等投资人从他们的视角,探讨了文化传媒行业的现状、趋势与投资机会。

  以下为现场讨论实录,经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删减、编辑、整理。

  动漫、二次元、男团女团、95后消费……新风口在哪?

  周子敬:非常感谢各位从全国各地来到杭州,谢谢大家来到杭州。

  在座各位都是老朋友了,开场每人花一点时间对所有创业者和投资人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基金,以及自己过往成功的文化领域的投资案例。

  陈悦:我是辰海资本的陈悦天,我们是最近新成立的一家专门投资于文化、娱乐、消费领域的早期基金,规模在8亿人民币左右。成立的半年多时间里面,投了十几个案子。我在上一家机构创新工厂那里,主要负责动漫二次元领域的投资,后来又慢慢从这个领域延伸到了年轻人文化、传媒领域。一直持续在关注新媒体和新的文化领域,希望今天跟各位朋友深入探讨。

  刘献民:我刚刚加入华映资本,华映主要在文化娱乐领域投资。从最开始投内容生产的平台公司,后来也开始投一些内容开发的公司,包括媒体的公司,像界面。早期我在娱乐工厂,也是专门投文化娱乐里面早期。

  AGC二次元方面我们投了B站,也投了美拍,在文娱方面我们投的更多还是互联网平台为主。

  高巍集结号是一支比较年轻的基金,我们更多关注在泛娱乐、内容消费、电商等等领域。有些人说集结号是华谊系的基金,华谊确实是我们重要的LP,所以在文娱方面相对匹配一些。我个人偏向于内容消费类为主,但是在其他领域我们也都有一些投资。

  姚臻大家好,我是头头是道的姚臻。我原来是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其实现在也是,我们在15年联合发起了头头是道基金,想完全布局在文化领域,目前一期10个亿基金投完了,现在二期基金在募集过程当中。

  周子敬感谢五位嘉宾,以太FA业务做的很多。在文化和内容行业,优质内容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风口变化节奏非常快,半年一年可能一个风口起来,半年后又下去。不知道几位嘉宾最近有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风口变化?在未来半年或者一年你们会比较看好哪个方向?

  陈悦天从拿案子来举例,我们投了两家3D动画公司,因为以前都是传统手绘2D动画,可能很难达到标准的生产的流程,人才的培养和迭代周期也非常慢。所以2D动画的产能提升始终是一个瓶颈,这个领域可能没有冒出来太多公司,但是3D动画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改变了整个行业。

  上游有大量囤积的文字和漫画类IP等待被改编,把一个文字和图片类内容变成视频化,可以大规模提升IP价值。所以上半年我们专门看了3D动画,几家头部公司和正在崛起的公司我们都看了,投了一家比较成熟公司里面核心团队出来创业的。还投了一家B轮的公司,叫中影年年。3D动画算是我们重点看的领域。

  我原来投过女团,男团国内市场目前市场是空缺,所以男团公司也一直在关注。投了两家团体公司,一家是华策影业董秘王总出来创业的麦锐娱乐娱乐,他可能传统媒体电视资源比较多,所以他用韩系偶像式方式去做培养,马上他的团就要成立了。还有一家是TFboys的核心团队出来做的男团,叫原计划。3D动画、偶像男团和偶像团队的养成我们还是在看。

  再往后,我们最近关注大范围领域的内容付费。可能上半年大家看到是知识付费比较多,但内容付费是在整个传媒领域都在发生的,文字以前是网文,接下来漫画、动画付费也很好。网剧、网大、综艺付费都会发生。所以我们关注大面上的内容付费产业,付费会把整个产业链形式改掉。原来大家都在谈论IP和产业衍生的故事,就是前端我做出一个IP,后端要靠游戏、电影,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中间的转化是有问题的,但今年开始发现内容会直接靠用户付费就赚到钱,产业就会相对良性。

  周子敬会发生改变是因为支付的基础设施?

  陈悦天支付的基础设施,高品质的内容也出现了,消费者认为付费不是大事,我认为习惯培养已经形成。

  刘献民今年上半年我们在这个领域并没有出手特别多,但是我们看了很多不同细分领域的公司。动漫类的,我们和悦天的观点或者看法差不多,也长期看好的,只不过在近期,我个人觉得它直接价值体现它是不是能够形成比较好的用户基础或者所谓的IP,或者原创IP的能力。但在整个动画领域,不管2D、3D,都没有能够在后端价值上很好的体现出来。

  丝经济我们也看了很多,这部分人群对偶像或者是对成人游戏的方式,消费的意愿和消费的习惯、基础都已经不错了。

  我个人因为之前在互联网端网生内容这块一直在看、一直在投,但是以前投资的是早期的公司。我个人觉得在互联网端内容这块,未来发展是非常好的,互联网的剧或者是互联网的电影,我们叫长篇,之前大家说网大,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小成本电影。所以在这个领域,这种内容形式在互联网端会员付费的市场,我们仍然会比较看好

  知识付费也在看,但我个人并没有特别深的理解,或者我并没有看懂它消费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的生命周期是什么样子。但是华映在今年上半年投了一个做知识付费的公司,它有它自己独到的一些特点,比如它在社群的运营和管理上,还有内容的原创以及教育意义上,这块我们希望它的生命力周期更长一些。

  黄佩华我们这边也是,因为看到得到起来的比较快,我们也在看内容付费。我觉得有一些细分领域,比如针对女性消费人群的知识付费,或者亲子相关的,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另外一块是95后、00后新的APP,感觉这个人群还是不太一样,他们参与度可能更高一些,能够让他们比较容易的产生不管是文字,像美国有一款很火的APP,是非常轻的小说或者是能够产生音频的内容,所以有些APP我们在关注。

  周子敬启明觉得下一阶段有没有什么大的机会。

  黄佩华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成熟期了,红利也没有了,所以只能看新一代,年轻的小朋友们,首先他们还没有下载那么多的APP,不像成人这么多,成人让他们下载一个新的APP就很难了。第二点是95后、00后,他们生在很好的环境,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所以他们可能有一些表达的形式,能够创作的内容需求更强,他们想被关注,想体现他们跟其他人与众不同的需求也会更强一些,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新的机会。

  高巍我个人从来不去追求所谓的风口,因为我觉得在追风口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滞后了。

  做互联网的人,或者做互联网产品的人其实很清楚,所有一切来源应该从用户需求角度去出发。用户需求意味着什么?流量,所有平台有流量。在互联网意味着什么?从用户需求角度来说,不管时间碎片化,还是我们对于娱乐的需求,包括消费升级也一样,其实都是从用户需求来延伸。这时候我们再延伸到产品上面去看,为什么最早从论坛到微博,再到图片、社交,再到短视频,外因可能有4G、5G的发展,内因可能是大家的时间碎片化和娱乐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早期所有平台内容是比较粗放式的,随着发展各大平台都缺头部内容,以及缺高质量的内容。包括最早开始从自媒体个人到网红个人,再到后面的PGC,再到机构,再到MCN,MCN再分化成更细分的,有运作内容的,有运作内容变现的、流量变现的,会越来越专业化。所以在我看来,按照这个轨迹发展,更细分、更专业化的内容会有更多出来的机会。

  以前可能一个自媒体号什么内容都有,而现在可能有专门做汽车的、专门做亲子的、专门做美妆的,甚至美妆领域再细分下去,只有专业的内容才有粉丝在,粉丝才愿意去买单。所以跟着用户需求去推才能演进出来东西,而不是现在什么火就去投什么。

  周子敬:很多投资人可能有一个纠结,一方面做八卦的,可能用户量非常大,但商业价值比较低,变现比较难。做比较精准的,比如刚才讲的美妆、军事,可能用户群很集中,但是用户量比较少,变现不太好变现。这方面你有没有什么偏好或者想法?

  高巍从平台角度,平台以内容为王,大家都在争取好的内容,内容生产者都在变化,从个人到机构,到机构。MCN最大的价值,原先我作为个人只能打一个点,但这个时候我做组合了,做组合对于各个平台,不管是分发还是资源的利用都是最高效的。所以我可以手上有做美妆的,也可以有做汽车的,有低频的、高频的,有深度用户,但是我可以让他们聚合在一起效率是最高效的。

  周子敬做媒体矩阵。

  高巍:对。

  2015年投了大概20多个新媒体号,而且基本上各自在两三千万,包括现在发展比较好的十点读书。

  回答刚才周总提的问题,有什么大的变化或者是大的风口。15年下半年我们还在看的一些新媒体类或者内容类的项目,最主要的还是看它用户流量能够有多大,它有多少粉丝量。但到16年甚至17年,更关心的问题是我的付费问题有多少,我能够变现的有多少。一直到17年,我们甚至觉得内容的独特性,能不能够帮助你持续不断的去生产好的内容,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变现方式有多少种,而且能不能够持续不断的打造这种新产品出来。

  所以单体内容单打独斗的形式会越来越累,而矩阵化或者机构化运作的多条线内容,可能大家看到的秒拍上面排名前20位头部号一共也只有三四家公司。所以对于内容生产而言,其实持续性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两年最大的变化还是在于怎么样能够有多种形式的变现。我们当时投十点读书的时候,就是他们两口子,用户刚刚开始做,后面用户量一下子跨到千万,而且当时最初广告变现占到营收的70%以上,而目前它的营收广告变现只占到30%以下,更多是课程的知识付费,甚至是电商的变现。

  所以我觉得就内容本身而言,它的优势是在于能够跟用户建立起更快、更直接的连接,是正向直接面对用户的。比如视频类的各大网站,爱奇艺也好、腾讯也好,我不知道各位自己的切身感受,我觉得用户是跟内容走的最近。哪部片子火爆我就去哪台平台看了,哪家是独家我就去哪里了。但是内容相对比较累了,不如平台化,不如互联网公司能够有大规模的变现方式。所以我们往往投内容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天花板有多高,做这个是不是能够持续不断去生产?

  所以我们自己的感触,15年投的很多新媒体,当时我们叫做新媒体,16年、17年就把它叫做新消费了,完全不把它放在媒体属性里面了,因为媒体是到达用户最快的渠道,但它可能只是消费环节里的一个渠道。

内容付费基础已经养成!SNH48、B站、十点读书等的投资人们说下一个机会在这儿、我们喜欢这样的创业者

  IP变现、衍生品变现、广告变现……内容变现的趋势在哪?

  周子敬姚总讲的正好引出我的下一个问题,内容变现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有些公司是有瓶颈的。过去两年变现的方式变化非常大,比如IP变现、衍生品变现、知识变现、用户互动变现,以前基本上靠广告。大家觉得未来变现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可能有什么趋势是内容创业者需要积极关注和了解的?

  姚臻:我觉得文化创业最好的就是没有边界,你对它的任何设定都是不成立的。

  目前大家比较能看到的,一个是内容直接变现,就是所谓的付费。另外一类是广告。

  其实现在新媒体广告变现跟传统方式的广告变现是不一样的,它会更加趋向于精准用户分析和CPS模式,就是我最后究竟成交率有多少。

  黄佩华:谈到付费变现,我记得06年投了土豆网,当时真的很苦,好象做内容的人都很苦,平台不知道怎么变现,除了卖广告。我觉得这十年来变化真的很大,首先要感谢移动支付现在这么便捷,第二是大家的观念开始改变了,现在愿意为内容付费。

  包括逻辑思维讲了很久怎么去变现,开始有一些会员,然后做了电商,但是电商怎么做也做不过京东,到底怎么走这条路?最后他喊出来了:为内容付费,为知识付费,当时我们投资人心里没有底,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他真的很了不起,带动了这个行业。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内容付费时代真的到了,所以创业者可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我们也看到,像B站,更多通过游戏,十年以来游戏都是很好的一个变现方式,现在的好处是手游普及到的人群比较广,包括女性,包括比较低龄的用户,所以这也是一块在文娱方面比较容易变现的方式。

  高巍现在的内容变现主要是广告、内容直接付费,以及服务等等。但是未来的探索,最近我也看了蛮多项目,内容或者说IP与线下零售的结合,内容+消费,倒不只是电商。

  线下零售现在存在的问题,购物中心招租低于60%或者70%不允许开业,所以它们招商现在很困难。这种情况下,对于线上往线下沉的好的内容、好的产业是有支持的。所以这方面可以探索,不管是线下店进行合作,你有流量,他有供应量,他有渠道,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而对于购物中心来说要的是你的流量,而我有的是物业,我可以给你很好的条件,你进来。上海大悦城做的很好,一些线上的IP、内容在那里一给补贴,二免费入场,三你给我带来流量,四还可以有一些跨界合作,试点试的很好。现在有一种模式,像闪电模式也可能火了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很熟悉这一块。所以内容跟线下零售或者新零售的结合是可以探索的,未来怎么样我觉得需要大家去努力。

  周子敬新零售也是很火的题材,新零售+内容可能有新的机会出现。

  刘献民刚才姚总说的非常有意思的是内容和各种各样的业态。一方面内容本身比较容易找到精准的目标用户,另一方面内容也能够更高效的实现从触达到销售的转化。

  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像淘宝、京东这样的平台都在增加视频的内容,我们也能够看到,也能够看到淘宝传统的电商平台会增加媒体化的东西,或者它也在把媒体化的东西加入传统的电商平台当中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内容变现领域,能够在CPS环节里面会有更大的发展的空间,不仅仅是原来简单的从线上流量的CPS的转化,视频或者其他形式的内容,在CPS发展可能有更大的空间。

  这块也希望看到好的公司能够在这里面真正抓住系统化的机会,而不是单个的,单个的当然也可以,单个内容的转化一直都有,它开发出很好的内容、很好的形象,在这个领域大家都在研究的迪士尼或者是漫微的形式,那种东西一直有,而且那种转化或者那种变现的方式,我觉得现在还刚刚开始,所以未来空间还是有的,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看内容创作的公司,也是希望他们未来创作出更好的内容,相互之间有结合,在变现环节上有产品、有渠道,也有体验,大家可以直接去付费。但如果新的东西,我更看重内容和传统平台的结合。

  陈悦天具体变现方式前面几位讲的非常详细了,我觉得可以和内容创业者们聊聊思考逻辑。

  其实内容产业最近是蓬勃发展,但规模还是有点天花板的.中国的票房去年450亿,今年假设付费的视频网站如果能够达到1亿会员规模的话,200块钱的年费也就是200亿的市场。但你随随便便看消费品哪一个品类,或者线下零售、房产、金融这些大的领域,随便都是万亿级的市场,是差百倍规模的。

  从大的规模来看,因为内容市场、文化市场偏小,所以你要去嫁接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这样空间比较容易打开。文化内容去嫁接一个大市场,好的地方在于它有比较好的行为转化和付费转化率,因为内容本质相当于把一个思想、一种感觉传递给对面的人,让这个人某种程度上被说服,去从事某一件事情。其实这个东西是文化和信息整个传媒行业的本质,所以其实是在改变人的想法,驱动人的行为。

  某种程度上,如果真正形成足够强的文化内容,应该可以让他进行某一些行为上的转化,粉丝经济的本质也是这样,粉丝经济和内容付费有一个差别,粉丝经济就是不一定提供内容给他,因为粉你就付钱,但是内容付费我还得生产一个内容给他。所以粉丝经济某种程度上更强。所以如果你能够做出来那种形式的粉丝,嫁接比较大的市场比较容易形成。

  周子敬是不是男团、女团、卖衣服、卖房子,因为那些产业更大,是这样理解吗?

  陈悦天其实跟线下零售购物中心的结合,我们最近还看到基于文化内容的空间运营,这些公司的本质都是这个。

  懂内容、懂用户、是商人、懂管理、懂成长…………他们喜欢这样的内容创业者

  周子敬所以回答了刚才姚总讲的,不要有边界,变现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地方。

  你们去看聚焦在内容这个行业的创业者,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创业者,会考虑去做投资?

  陈悦天我自己以前总结过,我投的几家稍微大一点公司的创业者,有些是他自己懂内容的,但有些是不懂的,最好的他是精明的商人,也是管理者。文化领域现在很多公司,大部分是文化领域本身的人跑出来创业,但是他们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所以他面对精明的商人和大规模团队管理经验人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稍微受点掣肘。

  刘献民周总这个问题,如果单独问我们五个人,可能我们五个人说的是差不多的,大家放在一起之后,我们五个人每个重复一遍可能这个事就说不下去了。

  如果是做内容的,一个是得懂,你得懂你要做的内容,细分领域里面你得懂什么是好的内容,或者怎么能够做好的内容,比如电影或者电视剧,你得具备什么样的东西,或者什么样的题材,专业性的东西得懂。第二个是你愿意做好的东西,你最好有商人的本质,但你得愿意做好的东西,你希望做出来的东西是要比别人牛的,你要有这样一种心态或者这样一种抱负,或者憋着一股劲,这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黄佩华赞同悦天说的,我们希望有一个搭配,比如罗胖和脱不花是很好的搭配,一个人专注于内容方面,另外一个人是很好的管理者,分工也很明确。

  第二点要专注,可能很多明星创业,他们可能在外面还有收入或者做一些节目,我们希望他所有的收入都归这个公司,不要有任何利益的分配问题。

  第三点,因为我们更多倾向互联网平台,所以这个平台怎么培养出自己的内容制造者,也就是CP,如果只是从别的平台挖人或者明星CP,就担心容易被人家挖走。所以这些是比较看中的。

  高巍我会比较看中创始人的视野跟格局,也就是说,也许他专业的东西没有那么强制的要求,但是他一定清楚这个生态是怎么样的,我在这个生态里面扮演什么角色,以我判断,这个点才是容易切入的,剩下的我都可以搞定,但是我得有这个审美。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所以他的选择方向,带的队伍走的方向选择一定是对的,并且他能带队,剩下的不同时机、不同时候,他有能力让不同的人才加入他的团队,他有凝聚力,这样的创始人能成事,至于他自己能不能写文章不重要。

  姚臻我们今天谈的主要话题是内容创业,我觉得创始人在内容创业这件事情上,内容一是要有高度,二是要有独特性。文化消费跟别的不一样的,消费者永远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但是他永远有权利批判你做的那个东西特别烂,你永远无法满足他内心的期望值,这才是文化的核心。所以文化创业很重要的一点,对于内容而言需要有特别高的高度和独特性在,这是起步线,如果这个起步线都没有做文化创业是特别难的。

  第二个是团队结合非常重要,每一个老罗都需要一个脱不花,成功的创业者之间搭配很重要,往往创作能力特别强的人很难有商业性或者逻辑性的考虑,甚至很多人对技术的理解和把握,他高高在上的,不太能认同很多很机械化的东西,计算方式甚至是一些数据的评估判断,这些对于公司运营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需要团队来弥补的,我们不能苛求一个创始人非常强,他什么都会,这很难,所以这是一个团队能够去解决的。

  第三个特别重要的,我们往往不太知道一开始的文化创业公司跟最后出来的爆发点是不是同一类产品,也就是这个过程当中产品迭代非常重要,而且那个迭代不是市场推着你走的迭代,而是自我迭代。所以你的团队的自我迭代能力是需要特别强的,甚至我们有时候说,罗老师每次站出来讲的对于产品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文化创意类的公司,自我的迭代和对趋势判断非常重要。

  我个人是非常在意这三个点。

  周子敬简单总结一下,是懂内容、懂用户、是个商人、懂管理、懂成长,如果一个人不行,得好几个人凑起来具备那个能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Echo,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708/20170805418152.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