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昔日战友变对手,一众“华小”围猎下华大能否支撑起500亿的市值?

从华大基因走出的“华小”们,能和华大成为合作伙伴的并不多。毕竟华大基因是基因行业中一家全产业链公司, 与“华小”在市场上某些领域存在重叠也是不可避免的,昔日战友最终变成了对手。
2017-08-19 11:23 · 投资界  闫启   
   

  8月17日午后,华大基因的股价一度达到125.77元/股,市值突破500亿元。

  作为中国基因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华大基因还被称为基因界的“黄埔军校”——业界不少企业的创始人曾就职华大,这类公司也因此被称为“华小”或者“华创”。

  VC/PE对华大的钟爱也延续到了“华小”身上。据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不完全统计,目前业内共有“华小”公司30多家,其中很多已获得过融资。

昔日战友变对手,一众“华小”围猎下华大能否支撑起500亿的市值?

  本可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却偏要自己创业

  众多“华小”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碳云智能,其创始人曾是华大基因的二号人物——原CEO王俊。在华大员工眼里,“王俊在BGI(华大基因)永远是仅次于汪老板,不管他的具体头衔是什么。”

  早在1999年,还在北大读研究生的王俊就加入了刚刚创办的华大,成为了华大基因最年轻的元老。王俊深得汪建的信任与器重,先是于2012年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院长,后又担任华大基因CEO。

  除了王俊之外,碳云智能的其他三位联合创始人也皆为华大基因的高管,包括前华大科技CEO李英睿、前华大基因COO吴淳、原华大基因CIO黎浩。

  从成立到长成独角兽可以多快?不到6个月

  卸任华大基因CEO三个月后,王俊就于2015年10月27日成立了碳云智能。不过,王俊、李英睿、吴淳仍是华大基因董事。此外,王俊持有华大控股10.5%的股份和华大投资57.07%的股份,李英睿持有华大投资1.03%的股份,而华大控股和华大投资为上市主体华大基因的第一和第二大股东。此轮融资后碳云智能的估值已达10亿美元,诞生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跻身独角兽之列。

  打造数字生命联盟,碳云智能频频出手投资

  据说,王俊从华大出走的原因是和汪建在公司线路上不和。汪健力求横向出击各项业务的同时,也要在纵向上覆盖整条产业链,王俊却认为这不现实。离开华大的王俊意图打造合作开放的平台。

  王俊认为,尽管越来越多的基因信息被检测出来,但要想做到对生命信息的真正理解,需要一个大型的生物链数据化的数据库,同时需要人工智能系统来处理这些数据,从中找到规律。

  今年年初,碳云智能发布了其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觅我(Meum)”的同时,宣布斥资4 亿美元投资 7 家公司成立数字生命联盟,碳云智能的发展业态初现端倪。就在今年5月,碳云智能又参与了HealthLoop的B轮投资,数字生联盟又添一员。

  除了数字生命联盟的布局,碳云智能还对新三板公司般若系统注资了3000万元来拓展在保险业的数据应用能力。

  此外,碳云智能还于2016年1月份在欧洲岛国马耳他正式成立碳云(马耳他)有限公司,建立起了布局全球智能健康管理平台的第一个国际基地。

  王俊曾表示,我们做的是平台和生态系统型公司,和现有华大的服务模式会形成很好的互补,比如这当中涉及到基因检测的部分,我们是要交给华大等数据产出公司来做的,华大将会是我们很重要的合作伙伴。

  “华小”都在蚕食华大的业务

  然而,从华大基因走出的“华小”们,能和华大成为合作伙伴的并不多。毕竟华大基因是基因行业中一家全产业链公司, 与“华小”在市场上某些领域存在重叠也是不可避免的。

  贝瑞和康已与华大在“无创产前检测”业务上不相伯仲

  华大基因招股书显示,2014年-2016年,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24亿元、13.1亿元和17.0亿元。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是华大基因近年来主要的营收来源,占比从2014年的31.71%上升到2016年的54.62%。生育健康类服务提供的服务项目中以预防新生儿缺陷的无创产前筛查(NIPT),是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最成熟的领域。

  而正是这项占据华大基因营收最大部分的业务,如今已受到另一家“华小”企业贝瑞和康的严重威胁。

  贝瑞和康创立于2010年,主打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及仪器试剂盒销售。贝瑞和康在借壳重组预案中披露,2016年其实现营收9.22亿元,这与2016年生育健康类服务给华大基因带来9.29亿元的收入已基本持平。

  贝瑞和康的创始人高扬和周代星曾分别任华大健康总裁和Illumina亚太区负责人。当年高扬执掌的华大健康正是华大医学的前身,他几乎是全程参与了华大医学主营业务“无创产前检测”的筹备与启动。除此之外,贝瑞和康的董事蔡大庆,系原华大健康CFO;另一名股东任媛媛,曾任华大健康测序部门经理。

  相较于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对于资本的态度显然更加开放,早在2011年9月,就获得了君联资本的首轮投资。后来,2013年9月又完成第二轮融资,投资方除了首轮投资方君联资本,还增加了博裕资本和启明创投。

  在资本的助力下,贝瑞和康甚至通过借壳天兴仪表早于华大基因登陆了A股市场,成为了实际上的“基因测序第一股”。

  诺禾致源”后来居上

  主营业务被“华小”企业迎头赶上的并不只有“无创产前测试”一个,在基因科研测序领域,另一家企业诺禾致源也早与华大基因平分秋色,并有超越之势。

  成立于2011年的诺禾致源,在基因科研测序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早在2015年,就以25.5%的国内市场占比,微超华大基因的25%。

  据悉,诺禾致源的创始人李瑞强曾任华大科技总裁,他在基因测序界有“绝世武林高手”的美名,且在科研测序领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此外,李瑞强离开华大的同时,还一并带走了蒋智、吴俊、周广宇、田仕林、李艳萍、闫军、刘文彬、曹志生等一批骨干员工。

  作为“华小”系的一员,诺禾致源同样备受资本青睐。2015年,其获得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旗下PE国投创新的首轮投资;2016年11月,再次获得招银国际、国投创新及方和资本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

  战略投资“华小”企业能否挽会危势?

  面对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友商对自己业务的蚕食,华大基因必然也承担着不小压力,其完全靠自身大而全的战略似乎也有所松动,对“华小”的策略也有所改变。

  2016年8月,吉因加获得了2亿元的A轮融资,其投资方中除了火山石资本和松禾资本两家投资机构外,华大基因作为领投方赫然在列。

  华大基因CEO尹烨也表示:“吉因加拥有同业少有的NGS行业经验和肿瘤领域深耕细作的能力,而华大基因作为NGS行业龙头,乐于成为同业垂直发展型公司的服务平台,今后华大基因也将进一步提供品牌、资本、行业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吉因加成立于2015年4月,专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自主研发了ER-Seq、mTBI、mClone等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了无创、精准、动态的ctDNA检测体系。

  据了解,吉因加的董事长兼CTO易鑫曾任华大医学的COO、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总裁兼CEO杨玲曾任华达集团助理总裁、天津华大总经理;CFO熊力此前也曾是华大投融资部的负责人。

  目前,吉因加的ctDNA检测技术已实现商业运作,服务范围覆盖全国20个城市,并与90多家医院、400多名肿瘤医生建立了合作关系。

  结语

  相比国内基因行业中无论是“华小”还是非“华小”的公司,对华大基因威胁最大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测序仪器公司Illumina。基因测序设备和耗材为产业链上利润最丰厚的一环,而目前 Illumina占有上游最大市场份额。

  2012年,华大对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基因测序仪器生产商Complete Genomics私有化收购,也让其和Illumina的关系十分紧张。

  在华大完善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的同时,Illumina也在通过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积极地布局中下游。“华小”中的贝瑞和康、安诺优达以及诺禾致源都先后与之达成战略合作。

  华大基因所处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属于发展最快的高科技行业之一,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逐渐成熟,国家政策逐步放开,就算是没有“华小”这一群体,市场上也会涌现出一大批新的面向基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和面向终端用户的临床、医疗类的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

  基因测序行业,特别是国内成熟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闫启,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708/20170819418798.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