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大姨妈宣布实现全面盈利,预计三年内登陆创业板,美柚计划国内上市

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大姨妈已经实现全面盈利,全年营收规模将达到2.15亿元,毛利润将超过30%,预期将在2019至2020登陆创业板。值得一提的是,美柚在去年宣布E轮融资时也表示已实现盈利,并宣布已拆除VIE架构,计划在国内上市。
2017-08-24 16:34 · 钛媒体  谢康玉   
   

  在女性健康管理APP中,大姨妈和美柚已然以*的市场份额将其他竞争对手甩在身后。而同是做经期追踪工具出身的两者,在多年变现模式探索中,逐渐走出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大姨妈宣布实现全面盈利,预计三年内登陆创业板,美柚计划国内上市

  虽然同是“工具+社区+电商”形态,但美柚更侧重于通过生活类信息内容吸引用户,主打低价商品+导购的电商导流模式,而大姨妈更侧重于在工具的基础上不断向女性健康领域的上游拓展,包括医疗咨询服务、健康场景消费等。

  来自大姨妈方面的数据显示,目前大姨妈的注册用户为1.2亿,月活用户数达到5500万以上。大姨妈App创始人兼CEO柴可说,大姨妈对“活跃”的定义十分严苛。“如果用户只是打开看一下,对我们来讲,从商业变现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我们要求一定有用户记录行为,或者有单点操作的阅读行为才有价值。”

  另外,据柴可透露,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大姨妈已经实现全面盈利,全年营收规模将达到2.15亿元,毛利润将超过30%,预期将在2019至2020登陆创业板。

  值得一提的是,美柚在去年宣布E轮融资时也表示已实现盈利(2016年第二季度盈利规模超过1000万,并实现了现金流为正),并宣布已拆除VIE架构,计划在国内上市。

  一直以来,两家公司在融资上保持着你追我赶的节奏,在谁是“*”上也是各执一词,可以说是相爱相杀多年,如今两家公司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又双双宣布盈利,可以预想的是,双方接下来竞争的焦点将成为——谁先成为“女性健康管理*股”。

  在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增长,围绕女性健康服务的消费市场日益呈现出细分趋势,消费领域覆盖了女性生理、心理、两性、孕婴等方方面面。柴可说,大姨妈这几年一直在更新对于用户的认识,“从女性到有健康需求的女性,再到有差异化健康诉求的女性,我们希望能真正融入到每一个女性生活当中。”

  如今的大姨妈,做的更多的是将平台上人群标签做进一步细分,围绕备孕、两性、经期和妇科疾病等方面的核心需求,根据用户不同的情况提供差异化的、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实现对于用户的精细化运营。

  而大姨妈说的精细化运营是基于三年前提出的一套PTP数据系统,这套系统把大姨妈所有用户的属性和行为、标签搜集起来,对活跃用户不停地进行生理周期以及消费行为的跟踪,然后对信息间进行关联,让用户获得所需服务的同时,也帮助大姨妈完成了商业变现。

  大姨妈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和电商业务,背后都是由这套数据系统支撑。比如说,对于35岁需要冻卵服务的女性和22岁想要自然怀孕的女性,大姨妈会给她们提供不同的服务;再比如,大姨妈还和一些在线医疗问诊项目进行了合作,大姨妈可以通过用户所提的问题和人群标签,为用户匹配所在城市的某个科室的某个医生来进行解答。

  “我们不做纯粹的点击和曝光,我们更多是帮助服务商找到他们的用户,比如一个新产品,到底是谁在买你的产品,用户的购买是因为你的哪一句宣传用语。” 柴可说道。

  大姨妈的精细化运营还体现在选品上,据柴可透露,大姨妈今年砍掉了包括洗发水、面膜在内的三分之二的SKU,但电商收入却是去年同期的三倍,这主要得益于女性私护产品的增长。

  在日前大姨妈联合CBNData、《健康时报》社发布的2017年《中国女性生理健康白皮书》中显示,中国女性卫生用品的网络成交量连续两年增幅超过30%,其中2015年同比2014年增长49.2%,2016年同比增幅为34.6%。女性私处护理液销售量2015年度同比增长138%,2016年度同比增长38%。

  在工具、社区、电商之外,大姨妈还在向智能医疗设备方向探索。

  在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健康医疗用户规模为1.95亿,占总网民数的26.6%。虽然互联网医疗的用户规模在日渐庞大,但依然有医生资源稀缺、远程无法获得有价值的医疗级别数据、医生难以进行随诊复诊等医疗行业问题待解。

  针对这些问题,大姨妈在去年11月曾表示要推出一款智能家庭医疗设备。该设备上集成了女性的孕酮、胆红素、葡萄糖、HPV、隐血等超过20个女性生殖和内分泌医疗诊断数据的监测,可以辅助3大类(生殖、内分泌、代谢疾病在内)200多种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还可以辅助5大类500多种疾病的随诊、跟踪、和远程复查。

  柴可告诉钛媒体,目前该产品的一代已经拿到了相关医疗许可证,二代还有一些检测项需要备案,预计将于明年中旬前正式推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