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AI地铁已经来了,未来城市还会远吗?

现在看来,城市大脑是不可能用人类来完成的任务,因为它已经超越人的能力。华先胜认为,今天的AI技术可以做城市大脑这件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需求、计算量、复杂度和规模使其可以变成人工智能研发的平台。“城市大脑有一天会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
2017-12-14 07:09 · 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  赵子潇   
   

  2017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大佬间谈笑风生,不亦乐乎。而“没被邀请”的马云在其他大佬的吃喝之间干了一件大事: 和上海合作打造AI地铁。

  语音购票、刷脸进站、智能客流监测等多项“黑科技”集中亮相,马云现场观摩。这三项技术是今年10月上海地铁牵手阿里云以来的最新阶段成果。

  据悉,语音售票机是全球*在强噪音环境下实现的精准语音交互。刷脸进站依托阿里巴巴人脸识别技术完成,在国际公开的人脸比对评测LFW中,精度超过99.5%,现场实测识别率>95%。

  事实上,上海地铁只是阿里云AI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一小部分。在上海的隔壁杭州,阿里云正在进行一场更加宏大的计划——城市大脑。

  阿里巴巴的黑科技发展史

  “用AI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将数据的价值挖掘出来。”在接受品途商业评论采访时,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iDST研究院院长华先胜经常提及这样一句话。在一座城市中加入技术元素,数据的价值也代表着城市大脑的价值。

  众所周知,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经历了两次浪潮,现在的第三次浪潮已经没有办法被人们忽视。而这次浪潮的主角就是超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海量的数据。

  正如阿里云副总裁闵万里在回答“为什么十年前做不了城市大脑”问题时所说的一样,100亿个节点规模的计算量在十年前根本无法达到。云计算出现之后,以云计算为基础,大数据为原材料,数学认知繁衍的技术对动力学做解析,有了解析,后面的控制就变得迎刃而解。“我们要挑战的是用神经认知网络在城市的场景下对有不同诉求的个体进行调控。”

  交通和安全是城市大脑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痛点尤其明显:一座城市有成千上万个摄像头,却无法对城市的交通产生智能的分析——除了识别车牌处罚车辆,它还存在着哪些潜在的价值?

  城市大脑按照四个步骤依次做了下去:感知、决策&优化、搜索&挖掘,以及预测。

  从视觉角度来讲,不是所有监控摄像头的数据都能够直接利用,感知即理解数据;感知数据之后大脑可以自动检测事故,马上出警处理,对交通也可进行控制优化;获取整个城市信息之后能够搜索某一辆车或者行人等;预测二十分钟后的交通状况,可以提前做更好的规划调控。

  如果回顾一下城市大脑不到两年时间的发展:

  城市大脑交通模块在萧山区市心路投入使用。初步试验数据显示: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道路车辆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3%至5%,在部分路段有11%的提升;

  杭州城市大脑接管了杭州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

  在杭州有几十种交通事故的监测,包括逆行、违章停车、人车事故等,并且完全基于机器控制摄像头自动巡检;

  在萧山,对视频内比较模糊的车牌。提升清晰度能达到90%;特殊车辆管控能够从整体上判断车辆实时跟踪;

  今天的算法和最初的算法相比,相差二十多倍,也就意味着过去二十台机器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一台机器就能完成;

  萧山区实现了120救护车等特种车辆的优先调度,一旦急救点接到电话,城市大脑就会实时计算,自动调配沿线信号灯配时,为救护车定制一路绿灯的生命线。在萧山,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简单梳理一下城市大脑发展,能看出这也是阿里巴巴的技术发展历程,称它为黑科技,也不为过。

  实际上,比起各家巨头都在谈论的人工智能,一直被认为是电商公司的阿里巴巴正在让人们了解自己在技术上的发言权。

  从一串数字中提取信息

  “人脸的技术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人的搜索。”华先胜告诉品途商业评论,不看人脸要把人认出来,业界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他之前也了解到这个技术,但是由于不成熟一直没有触碰。直到两个多月之前,城市大脑有了强需求,这才硬着头皮接下来。

  随着城市大脑的进步,团队要将搜索做到*。从安全角度考虑,搜索和挖掘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华先胜坦言,这个部分*的挑战在于算法。因此他将团队内部分为三个小分队,同时做这方面的技术。当有一个小分队有新的进步时,马上分享给其他两队,这样三支队伍又待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两个月后这项技术正式上线。

  这里面存在的挑战也巨大。华先胜告诉品途商业评论,搜索这项技术最早也是由他来负责,彼时其负责的是电商搜索,即拍立淘以图搜商品技术。进入城市大脑后,首先迎来的挑战是交通方面车辆的识别。因为部分摄像头不一定能清晰识别车牌,因此需要把每一辆车的细微特征识别出来加以区分。

  到了识别人的部分,难度增加了不止一倍。人不像车是一个固定的物体,人随时有可能换衣服,书包肩带有时在左肩有时在右肩……城市大脑只能通过综合的特征来判断,即模糊搜索。

  “任何要识别的人或者车在机器眼里都是一串数字。不管是电商搜索、汽车还是人物,每一串数字就代表着它,这一串数字里面包含各种细节,也是研发里面花精力最多的地方,学术界大量人都在做这个工作。”华先胜说到。

  三方角逐城市大脑

  华先胜向品途商业评论表示,城市大脑概念刚一提出时,大家都不看好这件事情。“怀疑我们的人多了。”回忆起往事,华先胜倒是云淡风轻。

  的确,把一座城市所有的基础设施全部连接,实现用计算机来控制城市的交通安全,甚至之后还会介入城市的方方面面,环保、街道管理、自然灾害预警等。要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完成这么宏大的工程,在许多人眼里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何况周围还存在着不少同样在做类似事情的厂商。众多人脸识别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就在跃跃欲试,试图在宏大的安防市场分一杯羹。

  旷视科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在11月拿到4.1亿美金融资之后,旷视科技方面告诉品途商业评论,公司未来三年应该做的事情有两部分:赋能机器之眼,构建城市大脑。

  “安防是未来城市和物联网的雏形,而现在的安防行业以政府型的项目为主,未来一定是偏网络化、中心化的大方案,真正的多层级系统,旷视在这其中定位就是‘赋能机器之眼’。赋能最重的本质是中间如何能够数据打通的链路,而不是一个一个封闭的闭环。”旷视科技创始人兼CEO印奇这样说到。

  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标志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会议宣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其中就包括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这意味着阿里云在宏观层面的合作路线得到肯定。

  华先胜告诉品途商业评论, “参与方很多,每一方都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阿里云希望做成一个以城市的数据、应用场景作为依托的AI开放创新平台。”华先胜把城市大脑比作戏台子,除了自己的专业演员在里面,还要有其他的角色。

  因此,从项目做起,形成产品化,再将各个产品汇聚为平台,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合作伙伴,这才是城市大脑能成为科技部认可的平台的思路。

  平台的复杂性,马云在最近也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如果今天重新来过,我不愿意把阿里巴巴变成平台。这个平台复杂性,因为你担当了很多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干的好,是因为这个技术、因为这种思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实要用技术保障,要用组织保障,要用领导力保障。”

  在技术和业务结合的过程中,实际了解业务需求是最主要的。当技术和传统模式发生冲突时,双方需要共同去交流碰撞。在业务环境里才能知道数据,知道要做什么。“没有通用的AI技术,所有技术都要深入到行业中去。”

  现在看来,城市大脑是不可能用人类来完成的任务,因为它已经超越人的能力。华先胜认为,今天的AI技术可以做城市大脑这件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需求、计算量、复杂度和规模使其可以变成人工智能研发的平台。“城市大脑有一天会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就像水和电一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