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倒闭、合并、转型丨2018,成都孵化器的重生

无独有偶,持续上涨的孵化器数量离不开政策的扶持。2017年成都市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产业新政50条”。“产业新政50条”提出,成都要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平台,最高奖励达到了500万元。
2018-01-31 11:48 · 微信公众号:猎云网  周丽梅   
   

  伴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创业潮一起遍地开花的创业孵化器们,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艰难时刻”。双创浪潮带起的孵化器爆发式发展,正在退潮,地库、孔雀机构等孵化器的倒闭也让孵化器进入寒冬的讨论愈演愈烈。而落潮后孵化器行业的优胜劣汰也正在成都上演。

  2017年末,成都公布了“2017成都市重创空间及科技孵化器发展情况”。据悉,目前成都市众创空间及科技孵化器已经从2012年底的6家增至171家,孵化面积也达到了540万平方米。

  无独有偶,持续上涨的孵化器数量离不开政策的扶持。2017年成都市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产业新政50条”。“产业新政50条”提出,成都要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平台,最高奖励达到了500万元。

  但一边是只增不减的扶持政策,另一边对于孵化器行业而言却是喜忧参半。“今年政府开始劝退一些假大空的孵化器”、“2018年很多孵化器的合同都到期了,会有不少孵化器会倒闭或者被合并”……在猎云网走访的过程中,这样的声音不在少数。孵化器行业的优胜劣汰正在成都上演,寡头效应也越发明显。

  只增不减:从不缺席的补贴政策 

  据猎云网了解,目前成都市众创空间及科技孵化器已经从2012年底的6家增至171家,孵化面积也达到了54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团队9614个,总人数约11.77万人,众创空间及孵化器平均入住率约为72.65%。

  猎云网从公开数据中也找到了2014年-2016年孵化器发展情况。据了解:

  2014年末,四川有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2家,加上其他类型的孵化器,总量不到150家;

  而到2015年底,仅成都就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193家,四川省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67家。

  2016年,成都创新创业载体已建成231家,面积达1602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7个,纳入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6个。

  而在企业数量方面,2015年成都新增科技型企业11032家。在2016年很多企业大喊资本寒冬的情况下,成都依然新增科技型企业12000家以上。

  在这背后,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节节高,迎来了一大批的创业者,甚至孵化器的运营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政府的扶持政策却从不缺席。

  2015年,四川省印发《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措施》,提出省级科技计划每年设立5000万元以上孵化器建设专项资金,新建孵化器最高支持100万元,改扩建孵化器最高支持50万元。

  而在去年7月出台的“产业新政50条”中提出,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平台,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推进体系:

  对新建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资助;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助;

  支持小企业创业基地开展提升服务能力建设;

  支持各类主体利用闲置资源改(扩)建创新创业载体,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在这样的补贴激励下,刺激着大批创业者开始入局孵化行业,不少人租来房子,简装之后,以“二房东”的角色出租给初创企业,没有一点基础就开始运营创业基地。

  此外,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商业地产库存量很大,在去库存的情况下,都很难找到好的商业业态填补进去。而孵化器、联合办公、创业园区,作为新的商业业态,对去库存、拉动人气等方面成绩显著,这也在成都乃至全国成为了一种趋势。

  时间拐点出现:清退假大空孵化器

  “2018年,对于成都的众创空间及科技孵化器而言,会有一个新的跳跃。”近日,猎云网在走访成都多家众创空间及孵化器时,多家负责人都向猎云网透露了这样的信号。

  原因很简单,绝大多数的孵化器和政府都是于2015年前后签订的三年合同,算算时间,2017、2018年正好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合同到期后,摆在面前的选择只有继续续约或者不续约两种可能,而主动权却没有完全掌握在孵化机构手上。

  “今年政府已经开始陆续在劝退一些假大空的孵化器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孵化器负责人向猎云网透露。

  “如今,政府更加注重的是孵化器的质量,对项目质量的把控会越来越严格。”成都硅谷国际孵化器负责人吴刚说:“前两年对于孵化器的考核相对较轻松,只要完成投资协议就会拨款,但如今政府的考核会更多的放在人才引进、技术等等方面,以前100分的考核标准如今早就降为了60分,剩下的40分全是需要孵化器本身需要去努力的加分项。”

  而在2018年这样一个时间拐点面前,成都的孵化器会如何走,合同到期后,是否真的会淘汰一大批孵化器,猎云网不得而知。

  但从今年公布的数据来看,171家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的数量不算最多,甚至有下滑的趋势,或许这也是在透露出这样的趋势,成都对于创新创业载体不再局限于数量的增长,而是更加希望在质量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

  探索中的孵化器:盈利模式单一,过度依赖政府补贴

  从2015年开始,成都的孵化器便出现了野蛮增长,孵化器扎堆出现,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无法提供配套服务、极度依赖政府输血等问题早已成为孵化机构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依赖于政府补贴成为了不少孵化器难以维持下去的致命伤。

  据了解,目前成都的孵化器在盈利探索上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收取适量的工位费以及服务费,但这种工位费模式往往还难以抵消成本。

  二是投资所孵化的项目,后期在项目获得机构投资时退出。

  “并不是所有的众创空间、孵化器都是因为拥有相关创业基因以及手握资源而入局。成都对于众创空间有着大量的政策扶持,这造成一部分投机者跟风进入行业,并非是为创业者寻求福利,而是完全依赖政府造血。

  当外来输血量降低或消失,对于许多空间而言将会面临相当的困境。此外,对于那些通过投资、孵化优质项目回收资金并盈利的空间而言,企业成长陪跑过程漫长暂且不谈,优质的项目资源依旧非常有限,也让不少孵化器的投资孵化难上加难。

  与此同时,孵化机构还需要面临的困境是,这两年孵化机构想要拿到政府的补贴、申请预算的难度也在逐年增加。

  就拿2015年在成都做的风生水起的十分联创(彼时的十分咖啡)来讲,以双创活动起家,彼时政府也在鼓励孵化机构举办各类双创活动,或者承办政府的相关活动,即可向政府申请预算资金,依靠于此,十分咖啡在成都圈子做的风生水起,最火热的时候每天都会有活动举办。

  但好日子一去不回,2016、2017年政府对于活动资金申请更加的严格,需要经过层层考核,就连预算也要分批次结算,这对于十分咖啡这样以活动起家的孵化器而言,很难继续下去。后来十分咖啡也就砍掉了活动版块,转型升级为十分联创,匆匆投入到另外的业务中。

  “企业换了一批,孵化器运营也是一批接着一批的更换,不论是孵化器还是企业,流失率太大,大家都像是为了完成指标来服务,没有自产自销的能力,尤其是过度依赖于补贴,确实是很难做到良性循环。”酷狗孵化器负责人张淼说。

  标签化优势:往细分领域孵化器发展

  十分咖啡并非特例,在成都还有不少依赖于政府补贴的孵化器,也在纷纷寻求转型,其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往行业细分领域深耕便是不错的方向。

  目前,绝大多数孵化器及联合办公还是以综合性为主,入驻的企业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不管是做电商还是技术开发的,只要创业者愿意,孵化器都会接纳。

  而这两年也陆续出现了垂直领域的孵化器,越来越多的孵化器愿意打出自己的标签,定位在某个行业或领域,并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据悉,目前成都开始往垂直细分的领域深耕的孵化器不在少数。如专注于芯片、集成电路的芯空间,专注于大数据的第五维孵化器,专注于泛娱乐的爱格拉斯,专注于游戏的游戏茶馆&飞鱼科技孵化器、专注于VR、AR的成都硅谷国际孵化器……

  这些垂直领域的孵化器一般都是有相关的背景,如芯空间就是由成都锐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高新区政府、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中芯国际大唐电信以及本土大型系统应用企业多方参与共建,而主体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设计(IP)和应用解决方案研发的公司。

  “我们孵化器入孵企业必须符合集成电路及信息安全领域的设计研发、测试项目。”芯空间负责人梁佳说:“不少入驻的企业在业务上都存在关联性,更多的是我们业务的延伸或者补充。”

  据了解,芯空间向在孵企业与团队提供500多项 IP免费使用,为在孵企业与团队提供一个完整的研发、测试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晶圆代工服务、封装测试服务,以及小到财务、人事、行政、政府项目申报、专利成果申请等服务,这对于行业企业而言,会省去不少麻烦事。

  而这类垂直领域的孵化器,对于入驻企业的服务和资源对接的考虑似乎会优于盈利上的考虑。

  据猎云网了解,目前成都这类垂直行业孵化器大多都是免费向创业者开放,入驻的企业可省去工位、水电等费用。“芯空间属于高新区引进项目,给了1400平的办公场地,我们现在的盈利模式更多的还是依靠补贴,加上为企业提供一些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在未来会更多的希望帮助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或者直接投资企业后退出等方式实现盈利。”

  的确,环境好、价格低的孵化器如今遍地都是,能给创业者提供产业上的孵化才是核心所在。“我选择第五维孵化器的原因是他最看重的是目前孵化器的大数据资源。

  第五维国际孵化器的发起人之一是国内知名大数据专家赵勇,他落户四川的清数科技公司,为安监、金融、电网等领域提供大数据服务。想借清数科技的力量,帮我们深度发展互联网金融。”牛牛宝科技创始人鞠翔曾对媒体公开表示过对第五维孵化器大数据能力的赞赏。

  除了在垂直领域的深耕,一些有实力和资源背景的孵化机构也开始转型做起了轻资产运营,致力于大型产业园区的运营和打造,其中聚集最多创业者的菁蓉国际广场、创业场、天府新谷等园区背后,就有孵化机构、运营商的身影。

  外地孵化器纷纷赴蓉:仍需找准自身定位

  2017年,成都商业地产整体市场环境向好。加上双创政策持续发力,高科技产业需求表现亮眼,许多全国的知名孵化机构选择在今年进入成都市场。

  此前,成都先后吸引了全球创业生态*平台“太库”、欧洲*的科技孵化器SBC、新三板上市*股“苏河汇”、行业*独角兽“优客工场”、”启迪之星“等。此外,还有3W空间、创客邦等创新型客机孵化器,还有腾讯众创空间阿里巴巴创新中心、海尔海创汇等大型企业孵化基地也纷纷落地成都。

  而这些品牌和资源并存的孵化机构的到来,自然会受到政府和创业者的欢迎。目前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品牌入驻成都后,大多都在创业者集中的园区或交通方便的地铁口附近,享受着交通、地段、流量的优势。对于本地的创业者而言,更多的则是看中了这些大品牌的资源、渠道对接能力。

  但后来者,也难逃竞争,还要适应水土不服的情况,去年来到成都的酷狗孵化器便经历了一次波折。

  酷狗孵化器刚来成都时,还是一个定位于综合性的孵化器,但做到后面,发现越来越吃力。从去年上半年开始,酷狗孵化器开始清理孵化器的入驻企业,将大部分与自身业务不相关的企业都清退了,并花了一段时间重新找文娱方向的企业。目前,酷狗孵化器入驻企业20多家,基本上都是音乐、娱乐相关企业。

  而在入驻的20余家企业里,北上广等外地企业在成都的子公司便占了大头。“希望通过北上广+成都企业的形式,发力文娱板块。”酷狗孵化器负责人张淼说:“成都在音乐政策上的扶持力度还是很大,但是单凭的一家公司、一家工作室想要去申请还是很难,而酷狗聚集了北上广和成都本地的音乐企业,集中去申请相关政策、以及帮助他们完成融资,把音乐氛围先带动起来,就要容易许多。”

  如今,创业者需要的孵化往往远不止一间办公室、一张办公桌。在提供物理办公空间的基础上,他们最需要孵化器提供的是上下游资源和渠道的对接,以及小到财务、人事、行政、工商等方面的服务,当然最重要的是助力企业融资,帮助创业企业项目做大。

  但目前的情形来看,以孵化企业为目的而兴起的孵化器,似乎也正走在一条自我孵化的道路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猎云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