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018年,终于到了供应链金融爆发的前夜了吗?

在一个产业链条中,任何一家中小微企业,都有自己的资产,拿着这些去融资,就是供应链金融。
2018-02-02 14:54 · 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  二八   
   

  2017年*的风口,无疑是消费金融,但随着现金贷监管到来,行业遇阻,进入寒冬期。

  而另一边,沉寂一年多的供应链金融,终于有了枯木逢春的迹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传统的商业银行、行业龙头、B2B平台、供应链公司、物流公司、信息化服务商等玩家,齐刷刷开始布局供应链金融领域。

  2018年,终于到了供应链金融爆发的前夜了吗?

  玩家几大模式

  供应链金融,其实是B端金融,和消费信贷的C端金融,有本质的区别。

  在一个产业链条中,任何一家中小微企业,都有自己的资产,拿着这些去融资,就是供应链金融。

  而资产,可以是应收账款、不动产、动产、票据,甚至还可以是存货。

  目前,供应链金融主要有4个模式。

  1、核心企业模式

  毋庸置疑,核心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最有优势的玩家。

  核心企业就像上下游的堤坝,是产业链中的重要枢纽。

  对他们而言,从事供应链金融,有天生优势。

  首先,他们手头掌握了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数据,几乎开启了上帝视角。

  行业中如海尔集团、迪信通、苏宁等巨头,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并试图用互联网的方式提高效率,改造行业。

  以海尔集团为例,其旗下海融易就在布局供应链金融。

  据海融易称,海尔布局了3万线下渠道,有6万供应链融资项目资源,积累了上下游企业海量数据。

  它的风控钥匙,就是掌握的这些数据。

  上下游的企业来申请贷款,海尔只需要调出数据库,就能看到历年来的企业交易数据。

  “它们的每一笔订单、每个环节的资金流向,都能清楚被看到,因此可以将投资风险降到*。” 海融易CEO王伟女士曾这样表示。

  另一方面,核心企业还控制着应收账款。

  比如,一家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签订了合同100万,但账期是3个月,供应商要想提前拿到货款,就可以找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相当于提前支付了货款,但是同样也有条件,它会收取一定的利息。

  看起来,这个模式无懈可击,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核心企业只能针对自己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做文章,天花板就太低。

  比如,一家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年交易流水为1000万,那么它一年最多也只能做一千万。

  2、B2B和大流量电商模式

  除了核心企业之外,另外一个能开启上帝视角的模式,就是B2B和大流量电商模式。

  因为B2B电商也能俯瞰行业,并能充分控制上下游。

  以找钢网举例,目前,找钢网上流通的钢铁占整个行业的20%,对行业有极强的把控度。

  找钢网很了解交易双方,也了解行业风险,还有货物处置能力。

  即便对方还不上钱,也可以随时处置抵押的钢铁。

  比如,一个厂家有100万元的钢铁,就可以抵押给找钢网,并按照7折的价格,借走70万。

  如果厂家还钱,只需支付一定的利息;如果厂家还不上钱,找钢网就可以将钢铁以八折的价格销售掉,卖了80万。

  如此,找钢网还能挣10万。

  这种玩法,有个专业的名词,叫货物质押贷,对于B2B来说,有先天操作这种贷款的优势。

  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15.2万亿。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供应链金融,同样硕果累累。

  除了B2B电商的模式,还有大流量电商,也是供应链金融的好玩家。

  京东就是一个典型。

  京东供应链金融盈利*、最核心的*武器,是账期。

  2011年,京东平均账期为38天。但到了2015年,京东已要求大幅延长账期,在一些品类,京东的账期甚至达120天。

  举个例子,京东从商家那里进了1亿的货,约定的账期是120天,但是京东只花了20天就将货卖了出去,剩下100天,1亿的钱就趴在京东账户上。

  这些钱,京东如何激活变现?

  2013年年底,京东发布新的产品“京保贝”,作用就是将趴在京东账户上的钱,提供给需要贷款的商家。

  左手倒右手,就赚取了利差。

  除了京东之外,大部分大流量电商,也会如此玩供应链金融,在应付和应收之间拆解、倒手。

  但这个模式,依然有一大掣肘,就是所有操作,只能限定在电商自身的平台上。

  比如钢铁行业,2015年,我国钢铁产量近12亿,且每年的产能还在减少,也就意味着,这个市场的盘子在不断收缩,供应链金融也就禁锢在行业本身。

  3、物流公司

  供应链金融,说到底,就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产业链中的流动。

  除了核心企业和B2B电商之外,物流公司在其中也颇具优势。

  因为物流本身就参与在供应链的运作、血液当中,且在存货融资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而且,物流公司不仅掌握了物流,还拥有信息、货物监管等优势。

  因此,即便货物质押到物流公司,货物依然可以在这条产业链中流通,不影响借款企业的作业流程。

  此领域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顺丰金融。

  它在物流基础上,而衍生出一套供应链金融体系:

  针对上游供应商,有保理融资与订单融资;而针对企业客户,有融资租赁;针对顺丰仓和监管仓,有存货融资。

  现状分析

  1、二八效应

  尽管看起来行业一片欣欣向荣,但供应链金融就如一块肉骨头,有肉,但实在不好啃。

  目前,行业正在呈现明显的二八分流。

  在行业中的头部玩家,互联网巨头如阿里、京东,传统大企业,如海尔、TCL、苏宁等,都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不停积累自己的行业壁垒,并从供应链金融服务中,获得不菲的利润增长点。

  而近两年进入的创业公司,大部分却活得比较艰难。

  他们切入行业极为困难,他们要么去一家家核心啃,啃下一家,业务就飞涨一点,然后又陷入漫长的平稳增长。

  这是一条、典型的阶梯式增长曲线。

  两年时间过去了,他们之中并未杀出“独角兽”,融资甚至都成为困难。

  △ 企名片数据显示,诸多供应链金融公司成立于2015年左右,但融资轮次均在A轮内

  毕竟是2B金融——想一夕爆发比较难,但也不缺小富即安的玩家。

  他们盈利状况较好,但难以扩张规模。

  比如动产融资的玩家,一家北方的小公司的从业者称,他们做了3年,公司只有80人,年净利润达1000多万,利润率高达60%。

  但这部分小玩家,面临着资金、拓展成本高、管理团队难等各种难题,天花板较低。

  2、风控难题

  除了头部玩家,对供应链金融从业者,行业存在太多问题。

  比如,2B模式发展慢,利润薄,扩张难。

  但行业面临*的问题,是风控。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经常破产倒闭,给他们放贷,风险可想而知。

  最关键的是,目前评定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的数据极度匮乏,获取数据也颇为困难。

  中小微企业端的诸多数据尚未打通,例如财务、税务、员工工资等数据。

  “这其中*的阻力是,很多企业不愿意透露数据。”多位供应链的从业者称。

  比如,对于核心企业而言,金融只是自己的版块之一,优先级排序很靠后。

  但为了金融业务,甚至要将很多涉及商业机密的数据共享出来,一个涉及同业竞争,一个又怕数据泄露,瞻前顾后。

  整体看来,供应链金融中,除了头部公司的数据化较为完善,大部分玩家都处在非常早期的草莽阶段。

  3、产业资本苏醒

  “产业链正在金融脱媒,很多资金方,只是沦为一个资金提供者。”一位业内从业者在一本财经的供应链金融的闭门交流会提出。

  诸多行业从业者,都感知到了这种危机。

  资金方,正在丧失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某银行曾设立多个产业事业部,通吃每一条产业链条。

  比如石材,从开采石头到销售,都会提供金融服务。

  但银行很快发现,自己对产业并不了解,很难控制产业链。

  就算注钱进去,往往变成“傻钱”。

  产业集团正在觉醒,他们开始整合资源,布局金融。他们拿钱的方式,除了银行、还有ABS、信托。

  产业资本的觉醒,会将供应链金融机构挤至墙角。

  银行尚且地位尴尬,何况创业的金融公司,它们又能提供哪些独特的价值?

  未来方向

  1、数据化继续迁移

  数据化一定是未来的大趋势。

  如果可以随时监测企业的贸易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模式,效率将大大提升。

  可以说,数据就是高速公路,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设施。

  目前,很多B2B电商、ERP软件玩家,都在以收集数据的方式切入,再准备慢慢布局金融业务。

  据估算,80%的企业数据在政府手中,目前,越来越多的政府向社会开放企业支付、税务、能耗、社保等方面数据。

  这些数据的公开,可能将彻底改变企业征信。

  比如,随着营改增、金税三期、电票等税收改变,税务数据正在慢慢打开。

  现在,发票全部都联网,企业的收入支出,都能通过税务局的金税系统看到。

  已有不少玩家在布局税务数据。

  比如,光大银行与中山市国税局推出了“税银联名信用卡”,将企业的纳税信用、涉税数据与银行信贷对接,无需抵押、无需担保。

  而是以税定信,最高贷款额度可达30万元。

  不难预测,税务数据的开放化,将是供应链金融的一项重磅变革。

  2、区块链来了

  此外,2018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大家对一项技术寄予了厚望,这就是——区块链。

  这是因为,这两者有天然的契合性。

  在家电、汽车、服务、医药等细分供应链中,都有区块链的探索者。

  目前,区块链公司切入供应链金融共有两种模式。

  最常见的,就是直接与核心企业或者平台合作,搭建一条“联盟链”。

  如此,核心企业可随时看到区块链各个节点上的数据,并真实不可篡改。

  比如,区块链公司“布比”,就推出了一个专为供应链金融打造的联盟链“布诺”,将银行、核心企业、保理公司等都“节点”链接起来。

  此外,还有玩家从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入手,比如溯源、追踪、可视化等。

  比如食物优,就是在做生鲜瓜蔬等农产品的溯源。

  举个例子,消费者拿到一盒有机西红柿,一扫码,就可以知道产地和认证机构。

  3、垂直化突围。

  所谓“隔行如隔山”,各行各业的生产流程和周期,颇为迥异。

  比如服装行业的厂商门店多,供应商多,产品更新快,去库存需求强烈;

  而钢贸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大,应收账款额度大,年化收益低,安全度较高等。

  每个行业的痛点和供应链模式,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导致供应链金融的玩法,千差万别。

  因此,细分垂直,将成为趋势。

  比如,“希望金融”专注在农业领域,“链金所”专注在木材领域等,怡亚通专注在快消品领域。

  当然,细分行业,就是为了深耕行业。

  需要谨记的一点是,供应链金融是依附在行业之上的,只有扎进了行业,才能掘到金。

  2017年,消费金融的火热渐渐冷却。

  而需要深根细作的供应链金融,才有了重新回到历史舞台的机会。

  银行、巨头、核心企业、创业公司,开始将目光重聚到2B金融上。

  也许,金融不应该是爆炸性的行业,稳健温和才是其真正的基因。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