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唏嘘!在中国电影最蓬勃的时代,这家65年的老电影厂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一电影厂曾辉煌一时,也曾跌落低谷,见证了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市场化的改革历程。如今,中国电影一年票房高达550亿人民币,然而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这家老厂却悄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018-02-02 18:16 · 投资界  刘全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则标志性事件:八一电影制片厂近日已被裁撤。

  据解放军军报消息,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改合并完成后更名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除了部领导,机关保留少量军人,其他均为军内文职人员,军内文职人员不享受军人待遇。

  目前,八一电影厂减员已开始,二月份将完成定编。其中五十岁的全退休,四十岁的自谋职业,三十岁的可转业,也可参加考试录取后每年签订合同交五险,成为非现役军内文职人员。令人感慨的是,八一电影厂最后参与的电影《华芳》讲述了一代人“芳华”逝去的故事,没想到竟会成为自己的写照。

  八一电影厂在中国电影最蓬勃的年代划上了句号,令人唏嘘。从1952年8月1日建厂到2017年,这家老牌电影厂历经了六十五年激荡岁月,曾辉煌一时,也曾跌落低谷,见证了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市场化的改革历程。如今,中国电影一年票房高达550亿人民币,然而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这家老厂却悄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辉煌岁月:那些年追过的电影

  历史上,八一厂记录中国几代人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1年3月,八一电影厂前身开始筹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厂,命名为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彼时,中国电影事业还刚刚蹒跚起步,而八一厂无疑是此一时期中国电影的重镇和军旅题材电影的主阵地。

  当时的八一厂工作人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先后拍摄了《英雄虎胆》、《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万水干山》、《海鹰》、《奇袭》、《林海雪原》、《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农奴》、《地雷战》、《地道战》、《苦菜花》、《狼牙山五壮士》等一大批军旅题材优秀影片。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而言,应该再也没有哪个厂标,能够像八一厂徽那样让人激情澎湃。伴随着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蓝底红星熠熠生辉的出现,是许多老一辈人心中经典的记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战争题材已不为八一厂所专属,其他国有制片厂纷纷涉足这一题材,很快诸如《小花》、《黄土地》、《高山下的花环》等优秀战争影片横空出世,打破了八一厂在战争片中一统天下的格局。这一时期,八一厂也出产了不少佳片,比如《归心似箭》《四渡赤水》《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等。其中儿童片《闪闪的红星》成为红色经典永载史册;影片《晚钟》还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在巅峰时期,八一厂拍摄了《大决战》,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规模空前的系列战争巨片。《大决战》分为三部,于1991年出品,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首次将决定中国命运与前途的三年解放战争搬上了银幕,其中调集了千军万马拍摄的战争场面,更是国产战争片迄今为止最辉煌的片段。

  随后,八一厂趁势拍摄了《大转折》、《大进军》四部曲等电影,为观众呈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场面,成为中国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战争片繁荣的缩影。

  最后一部作品:《芳华》已逝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八一电影厂情势急转直下。

  这时,好莱坞大片开始大受欢迎,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冷清。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一举拿下3.6亿元票房纪录,这在当时无疑是天文数字。尝到甜头的好莱坞片商开始重视中国市场,再加上2001年中国加入WTO,电影市场被迫进一步开放,引进大片由原来的每年10部增加至20部,好莱坞大片开始席卷中国。

  更致命的打击是,蓬勃兴起的民营电影公司直接抢走了八一厂的蛋糕。

  其实民营资本进入电影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在1958—1994年,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禁止民营资本涉足影视行业,因此这一阶段在政策和法规上是空白的。1994年后,对于民营影视,政策与法规从“禁止”转变为“限制”,民营资本开始涉足影视业。

  2002年算是中国电影的最低谷,当年全国一共只有9亿元票房收入,其中5亿元来自国产电影。据统计,当时电影行业大约有50万从业人员,等于每人每年只有1000元的收入。

  直到2003年,国产电影行业才迎来了真正的解放。2003年8月和2004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两次给24家实力雄厚的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发放了长期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并陆续发布肯定与鼓励民营资本注入影视制作、放映、演艺等文化行业的政策和法规。至此,民营影视终于拿到了“身份证”。

  在多方力量的竞争下,中国电影完成了从萧条到繁荣的跨越。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国产电影票房不到10亿,2017年已达到550亿。而放眼八一电影厂,进入21世纪后拍摄了《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等“三惊”系列,以及以《冲出亚马逊》、《夜袭》、《歼十出击》等为代表的军事类型动作片,但是这些电影无论是从口碑还是剧情,都不尽如人意。

  更尴尬的是,2017年最火热的“主旋律”军旅战争片《战狼2》背后也有没八一电影厂的影子。虽然八一电影厂参与了年度口碑大片《芳华》,但也仅是众多出品方之一,难以复制当年的辉煌。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厂,八一电影厂渐渐匿迹在时间的长河里。

  它们相似的命运:兴盛到衰落

  八一电影厂的遭遇恐怕并非孤例。曾经垄断中国电影行业的“八大”集团,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也正面临着相似的命运。

  中国“八大”电影集团”包括:中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上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潇影(潇湘电影集团)、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八一电影制片厂)、峨影(峨眉电影集团)、西影(西部电影集团,前身为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及珠影(珠江电影集团)。它们曾经和八一厂一样为中国观众贡献了无数的精品力作,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兴亡盛衰。

  然而如今,除了中影、上海电影登陆上交所日子过得好一些,其他的基本都处于苦苦挣扎阶段。

  以峨眉电影集团为例,据2016年的调查数据,峨影员工平均年龄50多岁,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离退休占到一大半;但是人员的配置却极其不合理,连两到三个配置完整的剧组都很难组起。而峨影集团近一千人,包括在职与离退休,一年的各种费用发放便高达两千万余元,成为了企业最大的负担。

  反观民营电影公司,却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势头正劲的民营影视企业华谊兄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影视行业第一股。2017年,华谊更是凭着《芳华》、《前任3》拿下30亿元的票房,成立20年总票房破200亿。

  不仅如此,万达院线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民营影视公司这几年也相继登陆资本市场,乘坐上资本的高速列车。2003年改革初始的全国票房仅仅10.1亿元,但是此后产业化改革释放的能量推动票房以每年30%以上的增幅增长,2010年即超过100亿元,2016年超过400亿元,2017年超过了500亿元,势头凶猛。

  这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

  如今,虽然八一电影厂划上了句号,但中国电影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美国电影票房从100亿人民币到100亿美金经历了30年。而中国,2010年票房100亿人民币,2017年已达到了559亿,所以大家预测2020年就可以跨越100亿美金。”深创投执行总经理刘纲曾预估,我们只需要10年时间完成美国30年的发展轨迹,因此中国电影产业还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块“肥肉”吸引了不少资本的关注,包括VC/PE机构。2009年,一壹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正式设立,号称是国内“首支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2013年开始介入影视文化投资的东方富海,也已设立了专门影视文化基金。2015年,深创投联合多方发起了北电红土影视文化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人民币。如今,几乎所有的大中型VC/PE都设立了影视投资部门,或者干脆成立影视子基金公司。

  目前,VC/PE 投资中国电影产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影片或影视机构的单独投资。2014年,经纬创投投资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这部制作成本6000万元的电影,经历8个月的投资制作之后,实现超过6亿元的票房回报,成为VC/PE机构投资电影的典型成功案例。另一种则是瞄准了影视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公司。2017年大火的《前任3》,上映18天票房累计超19亿,其背后营销推手和联合出品方自在传媒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自在传媒的背后投资方是本土老牌PE机构同创伟业。资本的进入,令中国电影行业各个环节生机勃勃。

  粗略一算,中国电影行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才不过短短15年,却已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市场,堪称传奇。回过头来看,这股市场化的力量不可谓不强大,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如今,八一电影厂成为了历史,而中国电影正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历史。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刘全,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2/427089.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