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IPO,映客最后的倔强

在行业的巅峰期,中国曾有超过400家直播平台,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三季度,直播领域的投资金额增长近4倍。数据显示,2016年斗鱼最火的时候晚间高峰时段访问人数接近同期淘宝访问人数的八成,每天上千万量级的人在直播间观看直播。
2018-03-31 14:56 · 品途商业评论  谢伟   
   

  进入2018年以来,斗鱼、虎牙等多家直播平台欲登录资本市场,映客也没有掉队,虽然去年刚刚经历了借壳宣亚国际的失败,如今已提交IPO文件转战港股市场,直播上市*股之争,在映客、斗鱼和虎牙中悄然打响。招股书并未列出计划募集金额,所募资金将用于丰富产品内容、开展营销活动以及战略投资等方面,市场较早时传出,映客将集资2至3亿美元(约15.6至23.4亿港元)。

  但是通过招股书,却看到了映客的焦虑,直播风口已过、用户数下降、盈利模式单一,三年时间已过,如今欲上市的映客却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相对于曾经在业务上义无反顾地攻城略地,如今的映客,想的更多的恐怕是如何妥协和破局。  

风口成就映客

  招股书显示,映客的主要运营实体北京蜜莱坞成立于2015年3月,核心应用程序映客APP于公司成立两个月后正式“出道”。由于正值直播软件的风口时期,映客也迅速受到了青睐,深耕音乐领域的多米在线豪掷1000万进行天使投资。同年11月,映客注册用户数量突破100万,2个月后,注册人数随即暴增至1000万,并在2016年8月达到一亿。

  在映客随后的A轮融资中,赛富投资基金,金沙江创投、紫辉创投领投,多米在线继续跟投,昆仑万维、宣亚国际也在随后的A+轮中参投,据统计,映客在A轮系融资达到1.17亿元,有了资金的加持,也让映客迅速从众多直播APP中脱颖而出。

  B轮融资中,映客又吸引到了嘉兴光联、嘉兴光美、宁波安合、宁波青正、芒果文创、深圳腾讯、紫辉聚鑫、嘉兴光信参与投资,此轮融到资金5.47亿。有资本护航,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映客的用户数达1.945亿,主播3680万。其上市材料称,去年一年映客平台的直播时长达33亿分钟,相当于6279年。

  根据映客提交的招股书显示,三位创始人奉佑生、廖洁鸣、侯广凌共持有股本总额的30.32%,雇员持股平台、天使投资者、A轮投资人、B轮投资人分别持有17.92%、14.59%、25.91%和11.25%股。此前欲收购映客的宣亚国际持有0.74%,收购了虎牙、斗鱼的腾讯持有映客0.91%的股份。

不好看的成绩单 上市或为救命

  说到映客的IPO之路,就绕不开“宣亚国际”这家上市不到1年的公关公司,曾经险些以“蛇吞象”姿态收购映客,但最后迫于监管部门压力和“借壳上市”的质疑,才算作罢,但是映客此番明显急于上市的行为,已经饱受质疑。

  映客2015年3月成立,当年营收为2870万,2016年实现了飞跃,营收直接增长到43.35亿,涨幅高达15004%,到了2017年则下滑了近10%,营收39.42亿。利润方面,三年来映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分别亏损4942万、14.67亿、2.40亿。经调整的纯利则相对较好,成立*年虽仅有146万元,但在第二年便达到5.68亿,增幅38817.81%,2017年同比涨幅虽没有很高,但仍上涨至7.92亿元。

  映客的主要营收是靠直播业务,而活跃用户和付费用户数量直接影响直播业务的营收,从招股书中可以明显看出,用户数量的增长乏力已经成为映客的焦虑,平均月活量曾在2016年四季度攀上顶峰,但是从2017年便开始走下坡路,平均月付用户也在2016年二季度之后一路下滑。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四季度映客的用户增长率为7.3%,远不及花椒、一直播等平台,以日活百万划分,泛娱乐直播平台*梯队里已不见映客的身影。

  对此,映客认为,直播行业于2016年迅速发展后,2017年整个行业的活跃及付费用户群增长放缓,部分用户在初始试验阶段后活跃度降低。招股书显示,在付费层面,映客2016年平均每月付费数量为2290千人,而2017年则为1029千人,同比下降55%。这在某个层面似乎佐证了那句话:港股上市有可能会成为映客的“救命稻草”。

盈利模式单一的“孤胆英雄”濒临掉队

  招股书中反映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单一的盈利模式和畸形的收入结构难言具有持续性。2015-2017年三年来,映客几乎所有的收益都来自直播业务,直播业务所得收益占收益总额分别高达94.6%、99.8%及99.4%。直播业务本身也主要依赖一些大客户,2015-2017年,直播业务*客户的收益分别占总收益的2.1%、0.4%、1%,五大客户的收益分别占5.8%、1.5%及3.7%。

  映客也经历过拼命砸钱的阶段,邀请明星站台、户外广告、冠名等等,数以亿计的投入自然让映客一度成为行业龙头,但是在主播签约制度上,却采用了跟斗鱼、花椒不同的路数,虽然是省钱了,但也因此埋下隐患,平台与主播之间的关系松散,导致主播频繁跳槽,令映客赖以生存的直播业务显得动荡不安。

  企业能够吸引资本的地方,往往都是自身的盈利模式和前景,但是映客的盈利模式却始终单一,并且还一直被笼罩在“刷量”的疑云当中。此前有报道称,映客的刷量曾达到150-200倍之间,而在真实用户中,有付费意愿的可能只有1%。“偏科”越发严重的映客也曾经在2016年试图做出改变,但是拓展广告业务后其变现能力依旧不理想,去年年底尝试进军“直播答题”方向,也因政策监管无疾而终。

  网络广告业务在映客的收入占比中,用“微不足道”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连1%都不到。2016年该业务收入924万元,2017年增长至2243万元,广告业务形式主要是APP首页或其它位置的横幅或下幅广告,通过主播进行口头宣传等。 而映客广告方面*的努力是去年6月份推出映天下商业平台,但最后的结果是,主播红了,经纪公司赚了,而直播平台的盈利似乎不那么容易。

  其实映客商业变现艰难,或许与其背后的投资者不够显赫有关,映客在直播界有两个称号,“独角兽”和“孤胆英雄”,独角兽不难理解,但之所以有“孤胆英雄”这个称号,是因为头部几家平台都有响当当的靠山,一直播有微博支持,花椒有360,快手有腾讯,但映客则缺少巨头的资金加持,虽然腾讯也曾参与映客B轮融资,投资3600万元,不过这点投资与腾讯4.6亿美元战略投资虎牙直播、6.3亿美元投资斗鱼直播相比,显然不在一个量级。 

结语:红利消失 扎堆上市表露恐慌心态

  直播平台的火爆,只经历了短短一年左右时间,便开始显露出疲态。至于近期多家平台披露上市计划,其实也反映出前期投资者对红利期消失的恐慌心态,并希望能够早点上市退出。而在此次映客计划上市前,已经有投资者开始离场。

  在行业的*期,中国曾有超过400家直播平台,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三季度,直播领域的投资金额增长近4倍。数据显示,2016年斗鱼最火的时候晚间高峰时段访问人数接近同期淘宝访问人数的八成,每天上千万量级的人在直播间观看直播。一夜间获打赏数十万的新闻不绝于耳,无数人甚至放弃工作投身直播行业。

  乱象之下必出监管,直播平台在政策监管的硬约束之下,低门槛带来的内容劣质与雷同的弊端更加显露出来。而映客在招股书中也披露,曾因第三方在App内发布不当内容遭到两次共5万元的处罚。规范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平台热度的下降,数据显示,网络直播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由2016年下半年的峰值203分钟,下降到2017年年初的182分钟。

  直播行业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不会因为映客等直播平台的上市而消失,如何应对直播流量红利消退及监管趋严等各种挑战,考验着各直播平台管理者的智慧。公司上市后虽然会增强资本实力,但各种问题也会随之放大,随着上市这惊险一跃,直播平台无论是滑入万丈深渊还是跃上更高的台阶,未来都将更多受到资本市场的洗礼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