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国拒当“世界最大垃圾进口国”,全球垃圾处理格局开启大重组!

东南亚各国并不能如同曾经的中国一样,能够通过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消化这些洋垃圾。
2019-04-01 18:00 · 时代周报  贾敏   
   

曾经的世界*大“洋垃圾”进口国说“不”后,整个世界都变了。

从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开始,洋垃圾进口的大门开始被关闭。时至今日,这一举措引发的“蝴蝶效应”在全球引发风暴。一边是星巴克要禁止塑料吸管、美国废品回收站堆积如山,另一边“接盘侠”东南亚刚刚开始接受洋垃圾,随后便翻脸,走上禁止洋垃圾之路。

3月28日,在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邱启文针对表示,中国不会放松对固体废物进口管制。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中国拒收“洋垃圾”之后,全球生态环境格局已产生剧变。在这场变化中,得利与失意交相上演。

洋垃圾*进口国  力争“零进口”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的“洋垃圾”进口国。

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二十世纪末,彼时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洋垃圾也在此时悄然进入中国。

这条进口供应链之所以得以运转,源于每个环节都能获利。在发达国家,垃圾处理费十分昂贵,每吨可达到400—1000美元。而在中国,即便加上运费,处理每吨垃圾的成本也只有10—40美元。因此,国内接收方购进垃圾后,经过条件分类加工等工序,层层转卖出去,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同时,垃圾出口国还能通过“卖垃圾”获得额外的收入。由此,每个产业链都能获利。

彼时,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需要更多原材料。“洋垃圾”则主要是塑料、废纸、金属材料等,具备一定回收利用价值。于是这些固体废弃物,便被作为中国发展资源的补充。

从1995年到2016年的20年间,中国的年垃圾进口量翻了十倍,从450万吨增长到4500万吨,已经成为了一项大宗交易品。

以废弃塑料为例,美国*学术期刊《Science》旗下子刊《Science Advance》杂志2018年6月20日刊出的一项研究显示,自1992年以来,全球72%的塑料垃圾最终都被运到中国内地和香港。具体来说,约1.06亿吨塑料垃圾被直接运到中国内地,占世界塑料垃圾进口总量的近一半。另外,运到香港的塑料垃圾中,也有63%被运到中国内地。

换言之,中国以一国之力消化了全球一半的塑料垃圾。即便地大物博,也会有些消化不良。

回溯洋垃圾源头可以发现,这些洋垃圾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彭博社统计,洋垃圾的主要来源分别为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中东。

数据也证明了欧美有向其他国家“卖垃圾”的传统。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2000年到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垃圾废品交易额从7.4亿美元飙升至115.4亿美元。欧盟27国则把87%的再生塑料直接或间接地运往中国。而根据英国《卫报》的统计,英国每年有270万吨废塑料流向中国,占到该国塑料垃圾产量的2/3。

从2012年开始,英国向中国内地和香港出口270万吨废塑料

巨量的洋垃圾源源不断,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垃圾进口国。同时也给国内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压力之下,洋垃圾带来的问题被凸显出来。2018年1月,中国宣布停止进口4种可回收废品,不再做“世界的垃圾场”。

禁令很快显示效力。2017年时,中国进口废塑料583万吨,花费222亿元。到2018年,进口数量下滑到5万吨,进口额为2.6亿元。跌幅剧降99%。与此同时,废纸和废金属的进口量,也分别从2017年的2572万吨与807万吨,下滑到2018年的1703万吨和534万吨,降幅都超过了1/3。

毋庸置疑,中国的洋垃圾禁令让各国有些吃惊和慌乱。

生态环境格局发生巨变

中国的洋垃圾禁令,踩了全球众多发达国家的脚。

美国是主要垃圾出口国,也是世界*大废塑料出口国。在这里有15.5万个工作岗位依赖于对中国的垃圾出口,这些工人平均年薪高达7.6万美元,贡献的税收总计达30亿美元。从2018年1月开始,即面临废品堆积问题。

在这场垃圾攻防拉锯战中受苦的不只是美国。CNN3月3日报道,韩国义城郡有一座韩国*的垃圾山,已经燃烧了整整3个月。但这座垃圾山整体有17万吨,如果不加控制,需要整整5年时间才能燃烧殆尽。

在澳大利亚,由于中国的洋垃圾禁令,垃圾回收商们须付出额外的资金,彻底去除材料中的污染物,使之达到可回收垃圾标准,才有可能出口到中国。而在此之前,他们只需要从政府手中买下可回收垃圾,并领取处理垃圾的补贴,转手再卖给中国回收商。那时,同样的垃圾可以赚两次钱,现在成本显然更高。

一时间,很多国家的媒体上都能看到关于“垃圾危机“的报道。“中国拒绝当垃圾场,现在世界乱作一团”、“由于中国限制进口,美国可回收物堆积如山”“中国受够了欧洲的垃圾”、“当中国终于对成为全球垃圾场说不时,世界应该醒悟”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洋垃圾利益链的崩裂。

“垃圾危机“下,各国开始被迫在国内寻求缓解的办法。

欧盟推出新限塑方案,称到2030年将对全部塑料包装实施回收,咖啡杯等一次性塑料也将被停用。英国则颁布新版25年环保计划,希望在2042年前消除可避免的塑料垃圾。包括塑料袋、吸管等。韩国《东亚日报》则报道,首尔和周边地区部分集体公寓内贴出了“从4月1日开始无法回收塑料和泡沫塑料”的告示,并认为这与中国2018年1月开始停止进口“洋垃圾”政策有关。

相似的场景在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轮番上演,当地的废弃物承包商纷纷宣布停止接收可回收物品。

由此,全球垃圾处理格局开启了大范围的重组。

东南亚接盘又反悔  洋垃圾无处可归

销往中国的垃圾之路被阻断后,这些垃圾去哪了?无处可去的垃圾没有消失,它只是转移了。

东南亚成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垃圾出口“大户”瞄上的下一个接盘侠。结果是2018年东南亚国家进口洋垃圾数量激增。

2018年1月至7月,马来西亚就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洲部分国家进口了75.4万吨塑料垃圾——约等于10万头大象的重量。

泰国、越南也热衷于进口“洋垃圾”。2018年1到6月的数据显示,美国2018年对泰国的塑料垃圾出口飙升近2000%,达9.1万吨;对越南的塑料垃圾出口增加46%,达7.1万吨。

遗憾的是,东南亚各国并不能如同曾经的中国一样,能够通过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消化这些洋垃圾。

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固体废物管理、垃圾处理能力与循环利用水平远未达到国际标准,该地区渐渐不堪重负。

以马来西亚为例,研究表明,这些洋垃圾在马来西亚并未被回收利用,而是任其腐烂,或者填埋、焚烧。

在情况开始变糟时,一些国家开始警觉。2018年5月,越南临时禁止进口塑料废料,因为中国禁令实施后,涌入的塑料废料已令该国两个港口“不堪重负”;2018年10月,泰国宣布2021年前禁止进口塑料垃圾;几乎同时,马来西亚政府也表示将禁止进口所有不可循环再造的固体废物,确保马来西亚不会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倾倒场。”

只是目前来看,东南亚国家仍停留在喊话阶段,一些限制只是暂时的,或者未能落地。

相比之下,中国的禁令就显得实在多了。

邱启文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不会放松禁令。并且,“力争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再见了,“世界垃圾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