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成立7年估值达百亿,优必选正筹备科创板上市

去年5月,优必选完成8.2亿美元的C轮融资,刷新了AI领域单轮融资记录,一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
2019-05-15 08:13 · 蓝鲸财经  顾梓仝   
   

随着人工智能逐步提升至国家战略,出现一批致力于智能机器人开发的科技企业。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便是其中之一。该公司向蓝鲸科创记者证实,正筹备科创板上市。

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 通过自主研发伺服舵机降低人形机器人成本实现量产,看起来像是一门好生意。然而,机器人的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人工智能泡沫影响下,估值居高不下,这给优必选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

停留于B端展示,智能程度有待提高

优必选机器人走进大众视野还要追溯到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540 台 Alpha 系列机器人的跳舞表演一炮而红。也是从那时起,优必选机器人开始广泛被用于B端展示。

2018 年,优必选的to B市场增幅最快,营收比例已达到 35%- 40%,主要集中在教育、商业和安防领域。相比“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现阶段,优必选的机器人更多停留在满足B端的展示,而智能程度和性能设计还有待提高。

比如代表优必选技术*的大型仿人形机器人WALKER,底层的硬件设计和上层的运动控制策略,较类似日本的相关技术(Asimo机器人)。据相关了解,其关节驱动器采用的为高刚度与高减速比的传统方案,整体的机身设计仍相对笨重,鲜有采用诸如减少末端惯量以提升动态运动性能的设计,上层的步行运动控制比较偏向于静态的步伐。

虽然和国外*研究所和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考虑到相应起步的年限,优必选公司追赶的速度已经相当之快了。并且2019年CES展示出的新一代WALKER,体现了关节全身力控与低阻抗人机交互的能力,也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趋势。

目前优必选的产品线上有STEM教育智能编程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庭悟空机器人等。此外,更吸引人们眼球的要数与迪士尼、漫威等公司合作的诸多娱乐IP机器人。

从星球大战机器人、曼城足球机器人到此前随着《复仇者联盟4》爆红的钢铁侠机器人MK50,再加上较为成功的网络营销和线下体验,这些网红IP机器人产品深受用户喜爱。近日,优必选又宣布冠名机器人格斗真人秀《铁甲雄心Ⅱ》并在浙江卫视上星,届时还将与创客星球合作推出青少年机器人挑战赛。借助节目的收视影响,优必选或将获得更多的流量关注。

优必选的IP战略不仅开拓了海外市场,产品的大量销售带来的现金收入也让优必选摸索出这样一条商业模式——正如创始人周剑所说,这是“COO养活CTO”,以运营养活研发。

现阶段确实看不太到落地可能性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似乎通过营销养研发的模式是*的途径。关键在于,能挣钱的产品要“实”,而非一些“虚”的理念或者模式。

估值过高?繁荣还是泡沫?

人工智能的风口加上科创板的推出,以优必选为首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创新企业迎来重大资本红利和技术上的创新。

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公司从2014年开始有190万的销售收入,16年升至3个亿,17年突破10亿元,周剑还预测,2019年优必选销售额将达60亿。

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加上漂亮的销售业绩也吸引了资本的青睐。去年5月,优必选完成8.2亿美元的C轮融资,由腾讯领投,刷新了AI领域单轮融资记录,一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今年3月,优必选科技又完成了C+轮融资。

C+轮融资后,目前优必选公司的估值已达百亿,不少业内人士对人工智能领域及优必选公司估值存疑,认为资本的布局使人工智能企业整体估值偏高,是典型的用互联网思维来做实体制造业。

知名财经评论人布娜新对蓝鲸科创记者表示:高科技企业估值本身就是世界难题,科创板很有可能突破证监会规定的23倍市盈率的规定,不排除短期被投资者爆炒的可能,某些企业估值可能会大幅提高。

但优必选公司本身顶着独角兽企业的光环,又有政府为其背书,市值百亿似乎也理所当然。

估值是否过高,取决于包括技术、标的的稀缺性、资本的倾向性等等,现在定论还为时尚早。但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机器人行业仍然处于高研发投入、难以商业化和规模化量产的阶段,因此高度依赖资本输血。高估值可能抬高未来的融资门槛,在资金流方面埋下隐患,近来停止运营的AI机器人公司Anki可以算是前车之鉴。

人形机器人的困境与未来

周剑则不止一次谈到人形机器人在未来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性。他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上将无限接近人,将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者服务中心。而优必选的目标,就是做“家庭入口级的机器人”。

同时,周剑也坦言,服务机器人产品还没有找到一个刚需化的应用场景,这也是优必选目前的挑战。

研究中心分析师何文倩认为,服务机器人在于替代服务业劳动力,如餐饮、医疗、金融、物流、教育、零售、酒店等第三产业,都是服务机器人可以应用的场景。是否属于刚需化,则取决于技术水平、供给和需求的缺口以及所替代的劳动力的成本规模。

李开复在谈及AI 和机器人的看法时表示:机器人应以实用为主,人形机器人难以盛行于世。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人形”机器人截止目前还没有看到刚性需求。在应用层面上,与工业机器人或智能家居相比,人形机器人从成本到应用似乎都不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那么,执着于“人形”是否必要?

不可否认的是,在特定场景的特定动作,以及复杂环境中的反应,人形机器人确有其优势所在。但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仍然面临困境,如研发上硬件和人力的巨大成本,市场所需的技术尚有瓶颈,以及公众对“科幻电影照进现实”的过高希望。

由此可见,“人形”不是产品的目的或展示窗口,而在于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至于真正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优必选认为至少还需五年的时间,此外还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某种程度来看,或许还要给研发人员和市场选择更长久的时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蓝鲸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