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精品剧如同“补习班”,《长安十二时辰》打响大众普及战

大唐反恐24小时
2019-07-05 07:57 · 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  谢明宏   
   

如果可以穿越,硬糖君一定毫不犹豫回到唐代。长安神秘恢宏,旖旎华美,是一切精彩故事上演的*背景。

试想:一千年前,一支紧张的驼队悄悄进京,他们脚下的路是怎么铺的?街头卖的饼,上面撒了啥?女子乘车出游,头上戴的步摇长什么样?上元灯会,唐朝的老百姓搞点啥休闲娱乐?怎么喝茶,怎么出行,怎么付钱?长安,究竟是什么样子?

《长安十二时辰》无疑给了这份脑补一个实体化的全景。闻道长安似弈棋,一日世事不胜悲。大唐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美剧般的刺激节奏跌宕起伏千钧一发,古诗中的边塞落日路有饿殍美人如玉。长安24小时,既惊心动魄,又尽显风华。

或许正因如此,6月27日在优酷上线以来,《长安十二时辰》引爆唐文化的国民讨论,也点燃了整个暑期档剧集市场。在剧集版块下的优酷星球中,还出现了“你想不想穿越回剧中的长安”的PK。支持者大多沉醉在长安风骨中不能自拔,他们无疑都是这一场平台助力的受益者。优酷让退下神秘面纱后的唐文化魅力大增,更易被用户接受欣赏。

只有12个时辰来拯救长安,庞大的信息量会形成观看门槛吗?类似美剧的设定,用户能够把自己代入这个超真实的空间吗?在类型剧高速发展的情节中,还来得及刻画人物性格吗?

越是有文化内涵的剧,越难做到“不赶客”。带着关于《长安十二时辰》“观看门槛”问题的种种疑问,硬糖君采访了导演曹盾和优酷的“酷看”产品负责人。

从多年后才被“翻案”的《大明王朝1566》,到电视台首播收视失利靠网络口碑翻盘的《琅琊榜》,再到如今开播即火的《长安十二时辰》,如何做到“曲高不和寡”,剧集和平台做出了双向成功示范。无论是剧集对唐文化的精细还原,还是优酷通过产品技术手段的降低门槛,都助推了《长安十二时辰》在大众文化领域的普及胜利。

大唐反恐24小时

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整个故事紧紧围绕在一天之间,期间穿插出场的各个人物的前史,情节波谲云诡。在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中,明线暗线纵横交错,织就一张精巧的叙事网。

如何用强情节、工业化、类型化的语言,讲好一个其实知识点超多超密集的文化故事,曹盾导演首先将其归功于原著,“马老师(马伯庸)小说本身有自己的节奏和阅读的快感,这个东西我不想损失,所以在做剧本就考虑这些东西,拍的时候也尽量以运动镜头为主,让大家觉得流畅。”

经常看美剧的观众,一拍脑门就能洞察,《长安十二时辰》约等于“大唐反恐24小时”嘛。按照导演的解释用时辰而非24小时,因为“它是我们文化独有的东西。每一集的片头,志晟大初,阳光渐暗,都跟这集的剧情有所关联。”除了时间计量单位的本土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技术穿越”。“大案牍术”分明就是古代版的大数据,望楼系统就是古代版的天网了。

作为类型化的人物塑造,《长安十二时辰》赋予了张小敬和李必更多的东方底蕴,这让他们与“现代反恐英雄”和而不同,人设个性*张力。

而关于雷佳音和易烊千玺的选角,实属“姻缘前定”。曹盾表示,选择雷佳音饰演张小敬,源于优酷平台的大量数据支撑,这不就是剧中的“大案牍术”吗?而易烊千玺的文人风骨,让曹盾认定他是李必的*人选。

张小敬是个铁骨铮铮的人,他在长安城之内四处奔波,常常能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事,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细节。但他也会判断错误,也不是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能一直战斗,也会倒下。

硬糖君觉得这倒是让角色更真实立体。身上有煞气也有侠气,两种相对立的特质融为一体。平时像个阎王,但偶尔又会流露出一丝柔软。

李必是那种一帆风顺的世家子弟,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司丞。他品格傲然,但也能为了黎民屈膝;他道心清净,偏偏却又替家国忧心。但同时他又有着书生惯有的通病,优柔寡断相对保守,也正是这项缺点能让张小敬和他互补。

张李关系,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一个亮点。张小敬是牢狱中的死囚,李必是靖安司丞,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人,却因为共同的信念——长安百姓的安危,而结成同盟。他们都是为了大局而不拘小节之人,非常时期使用非常手段的非常英雄。

西安人的长安美学

除了“快节奏,强悬疑,多面人设”的类型化故事,最吸引包括硬糖君在内的很多观众的,还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长安城本身。反恐美剧易得,盛世大唐难觅,剧中的唐代美学,让人瞬间沦陷在开篇两分钟的长镜头中:

长安城像是一匹被丢进染缸的素绫,喧腾的染料漫过纵横交错的街道,像是漫过一层层经纬丝线。西市大街熙熙攘攘,突然一家商铺的灯笼起了火,扫地小厮赶紧端起水盆泼了上去。红衣礼官随即登楼,宣布上元节西市正式开市……

毫无疑问,细节的真实是撑起《长安十二时辰》的关键点。正如作为西安人的导演曹盾所言,“既然是大唐,我们要拍出时代气息。时代气息能有一个独特的气质,同时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人物是活在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中,语言风格,对事物的认识,把这个做扎实了,情感就扎实了。”

从细节看,《长安十二时辰》做到了一丝不苟的还原,从食物的雕胡饭、薄荷叶、油缒子,到上元灯会的诸多传统,再到形形色色人物衣衫发饰、语言称谓,每一次行动发生的坊名渠名,都可谓诚意十足。

叙事中不断强调具体地理位置,每个坊之间的水渠最后都成为剧情的暗点,故事与这座城市真正发生了关联,长安作为“参与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在剧中,每一个地名都是真实的,每一个位置都是尽可能准确的,每一条路线都是合理的。

对于《长安十二时辰》的服饰,曹盾也非常自豪:“每一件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没有一件是租来的,很多布都是我们自己织的,上面的图案都是我们自己印染的。我*没要一样东西就是刺绣,因为我觉得织和染才是当时最重要的东西。”

从技术层面上讲,让剧集拥有文化底蕴,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生活细节的描摹和社会观念的呈现。很多影视剧之所以给人粗糙感,都是因为在生活器物和细节描摹上不够注意。

针对“前一秒还在紧张暴走,下一秒就在看跳舞”的疑问,导演也给出了创作层面的考虑,“我们的主角是长安,而不是张小敬,不是任何一个人,这个城市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要讲的是长安的危机,而不是张小敬的危机,我们要找的是长安的情怀。”

如此一来,崔器领兵支援张小敬的途中,遇到正在表演的许鹤子,其实正是剧集“有大用处的闲笔”。只有许鹤子当上花魁,永新县的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打斗中程参的诗稿被焚尽的桥段,既展现了“长安好市民”的侠气,也体现了诗歌在唐代的重要作用。程参将诗稿随身,为的是干谒权贵。

这些小插曲,都是传奇背景中的历史细节。这没有让背景变得不真实,相反,这让长安变得超越真实,成为通俗视角下的历史真实。

高平台也要“降门槛”

高文化内容究竟要如何放低身段?优酷这次对《长安十二时辰》的“降门槛”处理,硬糖君双手点赞。在“学问”里放一张“古今时间对照表”,“长安潮流服饰解析”宛如时尚杂志的封面造型,“名词解释”脑洞让人捧腹。

“古今时间对照表”一目了然的让用户看懂,可以自行在脑中切换“现在这一集是24小时的哪一段时间”。跟着剧集走一遍,潜移默化地就把老祖宗的“规矩”又找了回来,可谓润物细无声。

“长安潮流服饰解析”则很像逛博物馆,曹破延的百衲衣、张小敬的缺胯袍、李必的莲冠,龙波的胡服,檀棋的披帛,闻染的紫草印染,简短的说明拉近了传统服饰和现代人的距离。

尤其是易烊千玺的莲冠,为什么要前后插,而不是左右插,也能找到答案。它其实是一种唐代道家流行的一种子午走向插法,简直破除了硬糖君的“强迫症”。

与“长安潮流服饰解析”搭配食用的,还有“不同队伍的盔甲和归属”,完全可以作为古代军事常识的大众读物。

但硬糖君的挚爱还是“名词解释”,看似活泼顽皮,实则经世致用。由于一些名词早就不在汉语常用词之列,正儿八经的解释很容易变成“最不受欢迎的老师”。

精品剧如同“补习班”,《长安十二时辰》打响大众普及战

“东市”的解释就充满生活气息,说它主打国内市场,是奢侈品天堂,当地达官贵人的聚集地,和三里屯相比就只差街拍了;“干谒诗”的解释堪比职场秘籍,它是古人的求职信,一首干谒诗献上,告诉你我是值得你pick的员工。追剧之余,名词解释完全成了用户的快乐源泉。

今天的观众是不是真的只是想看“不用动脑子”的轻松娱乐?硬糖君看也不尽然。在“星球”版块,有大量观众对于剧集主旨和内涵的热烈讨论。有人看到了天宝年间繁华背后蕴藏的盛世危机,也有人看到牺牲少数成全多数的道德困境。

《长安十二时辰》构建了一种微妙的共情: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华盛至极的长安城的想象,与美国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对纽约的塑造,两者意外地贴近。它像一幅卷轴一样徐徐展开,将长安城里的每一个阶层的人,放置在聚光灯下,展示他们的生活境地、观念价值。

这种共情自然是一门世界语言,所有大都市中的平凡人都能产生共鸣。这大概也是《长安十二时辰》将以“付费内容”形式上线海外的底气所在。在一个鼎盛繁华的时代的没落的开端,我们依旧能够找到属于那些小人物的试图拯救这个世界的些许勇气。而这种勇气,从来没有门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