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碧水源再冲创业第一股

这家注册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高科技企业,以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应用为主业。在创业板推出前后,早已被舆论锁定为有望第一批登陆的企业之一。去年4月,碧水源曾作为筹备创业板的公司之一被深交所约见。不过,何愿平及其所在的碧水源更愿意低调一些。何说,公司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业务上。
2009-04-03 00:00 · 经济观察报     
   

        “不管是中小企业板,还是创业板,我们都在做准备。何时上市、在哪个板块上市,就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碧水源”)副总经理何愿平说。

        这家注册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高科技企业,以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应用为主业。在创业板推出前后,早已被舆论锁定为有望*批登陆的企业之一。去年4月,碧水源曾作为筹备创业板的公司之一被深交所约见。不过,何愿平及其所在的碧水源更愿意低调一些。何说,公司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业务上。

        碧水源成立于2001年,由留学归国的文剑平发起创立。当时已在澳大利亚博士毕业的他,决定回国创业。在澳大利亚求学期间,文剑平选择的是市政工程水资源管理专业。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期间,他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悉尼奥运会当时采用的是MBR技术处理污水,让他深受启发。

        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核心技术,正是这个听上去很拗口的东西日后成了碧水源的立身之本。文剑平毕业回国后先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研制开发MBR的关键技术。最终,碧水源自主开发出核心产品膜组器。

        相比较研发进展的顺利,碧水源创业初期的*困难来自于MBR技术的市场推广。以一个处理能力10000吨/天的工程为例,传统废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成本为每吨1500-2500元,而采用MBR技术则需要每吨2000-3000元。在此情况下,碧水源只好先推示范项目,再收钱。即便是到2003年中标当时公司业务的*大单——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时,碧水源也是采取低价策略中标,赔本赚名声。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碧水源已经过了创业风险期,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何愿平介绍,2005年碧水源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连续三年销售收入翻番;2006销售额达1.6亿;2007年3亿元。同期的净利润分别是2005年440万元,2006年3600万元,2007年7000万元。

        业绩有起色的同时,碧水源开始为登陆资本市场做准备。何愿平说,碧水源也曾考虑过海外上市,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国内资本市场,毕竟公司的主业还在国内。

        受文剑平之邀、2004年加入碧水源的何愿平,为公司所做的*个重要工作就是融资。他回忆说,包括IDG、高盛、西门子、红杉凯雷在内的20多家风险投资商都向碧水源表达了投资愿望,最终碧水源于2006年接受了两家中国公司——上海鑫联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简称“鑫联创业”)和云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云南信托”)各2000万元的投资。

        被视为碧水源筹备国内上市的关键性一步——公司股改,是在2007年6月进行的。如今,碧水源的股权由7大股东持有,除了鑫联创业、云南信托各持有7.5%的股权外,其他为包括文剑平、何愿平在内的5位高管成员管理层持股。何愿平曾表示,一旦碧水源完成上市,公司内部将实行员工期权激励计划。

        做投资出身的何愿平,深知资本市场对公司发展的重要。何愿平估计,中国水处理市场的规模接近2000亿元,即便是已占据北京近七成水处理市场份额的碧水源,也还只是国内水处理市场中的沧海一粟。上市,除了融资,还能扩大品牌效应,规范公司运作。“有了更多的公众认可度,更便于开展业务,也便于招揽人才。”何愿平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