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探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和模式,把握现代农业的着力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2010-02-20 10:15 · 新浪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蒋和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2亿多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并向更高水平迈进。目前,中国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探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和模式,把握现代农业的着力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特征比较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一般把农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原始农业是指以采集和游牧为基本特征,使用石器工具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农业主要有以下特征: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设施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的。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提高。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各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单细胞蛋白、海洋农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生物反应器等都将成为农业新的生长点和蕴含极大潜力,传统农业的领域和内涵在拓展,工农业将融入一体,其界限渐趋模糊。

  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现代农业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了相当幅度的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以及涉农工业部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

  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如在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不到5%。法美农民人均产粮和产肉分别为我国的50倍和100倍。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的荷兰,农产品出口总值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而大大超过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的以色列,1991年出口创汇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6%。高生产率和高效益以及工业化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趋近心理,使现代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投资者的关注。

  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即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定义

  一是创新的理念。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除农业科技创新之外,现代农业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

  二是市场化的理念。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外部系统。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膜、饲料、生物激素等来自工业系统,而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通过市场出售到其它部门。不仅大部分农产品成为上市的商品,而且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也成为商品,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达。

  三是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农业发达国家在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中,因要素禀赋的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的实施资本和技术集约,有的实行劳动和技术集约。

  四是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比例,产出效益*。

  五是标准化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标准化农业,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已成为商品生产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农业标准化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只能对现代农业的定义作一个简单概括:所谓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和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二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

  在中国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由于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运作上,各地有着不同的探索。下面简要归纳各地在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4种运行模式。

  1、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外向型创汇农业的模式,是指利用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过程中,辽宁省大连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邻靠韩国和日本的口岸优势,立足当地资源,确定了进一步做大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花卉这五大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名优海珍品养殖放养规模,积极推动生态养殖模式,扩大对日本、韩国水产品、蔬菜、肉鸡等传统农产品出口,积极开拓俄罗斯及欧洲市场。从2001年以来,大连市政府已确定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05年全市安排2750万元给予38家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组织金融部门与龙头企业对接,落实贷款2.6亿元。全市29个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已带动22万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到2005年12月底为止,大连市农业增加值完成66.8亿元,比2004年增长8%;农业出口交货值将达到100亿元,其中水产品、水果、蔬菜和家禽产品,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0元,比2004年增长6%。

  2、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根据我们的调研,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作为一家农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开创了一条以无公害、有机果蔬产品为主营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成功之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运作体系。超大集团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苏、山东、辽宁等14个省市区,建立农业生产基地20多个,其中自有基地0.73万公顷,合作基地1.33万公顷;生产的绿色农产品畅销海内外。仅超大集团自营基地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多人,带动农户达2万多。据统计,2005年超大集团固定资产达近40亿元,销售总额11.7亿元,出口创汇5700多万美元,实现利税1.7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在1500元左右。

  3、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是指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河南许昌市高效农业园区建于1995年,2001年9月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  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在探索高效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许昌对高效农业园区的运作机制进行创新,归纳总结出“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运制、联结农户合同制”。在许昌农业科技园内,活跃着400多家农业公司,这些公司通过签订单、订合同、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的方式,及时将转化的科技成果、先进适用的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了以花卉、蔬菜、中药材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11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形成了4000多个规模养殖专业场、专业户,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了37.4%;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3%,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以上。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环境,花卉苗木发展势头迅猛,鄢陵一个县面积就达24万亩,仅此一项年新增加农民收入6亿多元。襄城县建成蔬菜、烟业科技园区1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3.3亿元,禹州市中药材面积15万亩,2005年实现经济收入2.25亿元。

  4、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山地园艺型农业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这是我国的一些山区在发展水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北京平谷县地处燕山南麓,长城脚下,是一个半山区县,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从1994年开始,平谷建立桃优良品种基地,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林果所的专家长期在平谷大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为平谷县引进蟠桃、油桃和白桃系列新品种20余个,推广优良品种2万亩,普及实施新技术7项。平谷的大桃产业形成有效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有7000户农民通过大桃生产脱贫致富,有150户农民大桃收入超过5万元,少数农户甚至达到十几万元,全县有1000户农民从事大桃等果品运销,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上。平谷大桃不仅销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而且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俄罗斯等国,大桃销鲜和加工制品每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大桃产业的发展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15万亩桃林遍布山区、半山区,使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5.6%。同时,大桃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平谷县先后建起了泰华、平乐、华邦等几家果品深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12000万元; “百里果品绿色走廊”、“桃花节”、“采摘节”等特色旅游每年吸引100万游客;围绕大桃生产、销售、深加工,平谷县餐饮、住宿、包装、运输、中介组织、电信等服务行业得到发展,解决了1000多人劳动就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