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脆弱并强悍着的3D打印:受奥巴马重视 软肋并非泡沫

这就是3D打印技术。3D打印也叫增材制造技术或激光快速成型(LRP),原理是将计算机设计出的三维模型分解成若干层平面切片,然后把打印材料按切片图形逐层叠加,最终堆积成完整的物体。太深奥?那么选个生动的表达方式:成龙的封山之作《十二生肖》你看过吧?
2013-03-21 09:26 · 创事记  刘筱攸    
   

  这的确是目前3D打印产业*的软肋。

  你可能会拿国内3D打印上市公司的风光来反驳这一说法,比如今年一月就经历5个涨停、累积涨幅高达57.79%的中航重机

  来看看中航重机。其实一看中航重机的财报你就一目了然:3D打印根本还不在其主营业务范畴之内。半年前21世纪经济报道就曾经报道过:中航激光公司是由中航重机和其旗下中航沈阳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在2011年底合力组建而成,当时仍处于生产准备阶段,截止2012年上半年,未形成生产能力和实现销售收入。

  而目前中航重机的业务格局是这样的:以锻铸件为中心、液压件和新能源为补充。它的航空锻铸件在国内飞机和发动机的占比约为80%,液压件收入占公司收入的13%。中航重机2012年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25亿元,同期增长76.25%,不过这主要得益于3亿的巨额投资收益。中航重机不久前表示,其激光快速制造(也就是3D打印业务)将从2013年才开始贡献业绩。

  所以,3D打印在市场上的全面开花,路还长着呢。

  有软肋也不是泡沫

  最近不断有媒体报道指出:多只3D打印概念股票很容易受到消息面的影响,这凸显了3D打印产业的脆弱。可股票不是涨,就是跌。如果拿资本市场的涨跌来判断一个产业,那么任何产业都是泡沫。那部经典的电影《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不就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资本本来就是市侩的么?

  上文的确大篇幅列举了3D打印技术在商业化上的软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依旧为这个产业感到兴奋。

  根据美国消费者电子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2012年,全球3D打印市场(包括相关材料)规模为21亿美元,这一数字比2011年增长4亿美元,涨幅达25.53%。目前,由3D打印机直接打印的产品其成品率已达20%,主要应用于产品设计、快速模具制造等领域,其中电子消费品、机动车、牙科领域占据大头。更重要的是,随着汽车、航空航天、医疗保健等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3D打印的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到2017年可达50亿美元。

  冯涛,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就曾经表示,他对市场的增长速度颇为欣慰。他于1994年进入3D打印行业,见证了行业的徘徊与成长。他表示,从2000年纳斯达克股灾开始到2005年左右,这个行业的全球市场规模一直停留在6亿美元左右,市场的迅速增长也不过是近5年的事情,50亿美元的规模放在10年前他想都不敢想。

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国产大飞机C919钛合金中央翼缘条,长达3米。

  且不论3D打印产业的体量相比起庞大的制造业有多渺小,但一个产业在真正开始发展的5年间每年能保持25%以上的增幅,那么这个产业,就不是泡沫。

  那如何解决3D打印产业商业化的困境?“材料”——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在接受采访时一语点破。

  在罗军看来,现在3D打印在消费级领域打不开,关键并不是设备价格的过高,而是材料的滞后。“你想啊,任何人对3D技术本身肯定都是很感兴趣的,可要是买回家只能打树脂,打不了塑料、金属、玻璃、布料、矿石,我很多脑袋里面的东西成型了也没有用。要是能打,其实一台机器现在4、5千就能买到,很多人肯定会买的。”

  据了解,国内生产3D打印材料的企业过少,很多金属材料更是依赖进口,尤其是钛合金等贵金属材料,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3D打印产业规模的扩大。

  但罗军特别提出了一点:中国从事3D打印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绝大多数都挂靠在各个大学的材料学院下面;而现在涉足3D打印技术的公司,大多数又都是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的。比如上文提到的中航激光就是由中航重机和其控股子公司中航沈阳高科技有限公司,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华明教授团队共同成立的;而国内3D打印设备研发领域的翘楚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则师从清华大学*任材料成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颜永年教授,并从该研究所培育了公司的骨干力量。

  个人认为,国内企业本身技术水平有限,加之中国3D打印的行业规模不过2~3亿元人民币,过小的市场规模导致企业缺乏追加材料研发投入的动机。这种研产结合的方式,既可以为企业减轻研发负担,同时又能让实验室的成果更贴近于市场,是眼下解决材料之困的一个不错的路径,值得企业的借鉴与推广。

  今年一月,王华明的团队在进行了近20年的3D打印激光技术研究以后,终于用了不到55天,在中航激光公司的车间里3D打印出了4个C919大型客机机头工程样件研制所需的钛合金主风挡窗框。

  这不就是研产结合的好模板吗?再者,那些坚称材料会一直制约3D打印行业发展的人,言下之意是对新材料产业感到悲观了吗?

  所以奥巴马才如此重视

  我们有理由为3D打印市场的快速增长感到欣慰,但是如果赋予3D打印技术“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样宏大的使命,将来失望的怕要是我们自己。一个产业是不是泡沫,不仅取决于技术、商业、市场的匹配,更加取决于我们对它理性的定位。

  3D打印死忠派坚信,3D打印将从源头颠覆制造业,机器将取代模具、部件、半成品到成品等每一个关键环节。这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彻底颠覆———劳动力、设备投资、工人技能、生产线管理等将变得无关紧要。

  回归现实,3D打印目前的作用还主要集中于模型制作与修改,待模型确定后,依旧离不开传统制造方法。对于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3D打印的意义则更多体现在优化研发流程、降低研发成本上。

  制造业的革新与升级注定是一项漫长复杂的进程,正如文章一开头说到的那个放着《连线》杂志主编位置不做的、去开3D公司的糟老头克里斯•安德森所言:“3D打印技术并不能制造一切,有些东西它造不出来,并且,它不等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只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与前进的技术之一。”

  无论如何,3D打印推动了制造业,至少是零部件制造业的变革是无疑的。

  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没有,奥巴马政府在宣布重振美国制造业的规划以后,继续在国情咨文中重点提出要大力发展3D打印。其实这是相配合的两步棋。

  科技部国家制造业资讯化培训中心三维数字化技术认证培训管理办公室(3D办)主任、3D动力网总裁鲁君尚曾经对媒体说过这么一段话: “赋予3D打印‘第三次工业革命’等意义,实际上来自欧美国家的推动。经济危机后,欧美国家发展已经停滞,尤其需要制造业回归,这个时候传统生产方式已没有优势可言,随之3D打印技术顺理成章与制造业结合了起来。”

  这一说法被随即证实——今年初奥巴马政府宣布将投入5亿美元用于3D打印,确保美国制造业回流。

  必须警惕这一趋势。全球制造业的趋势正在从关注劳动力成本转为关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创新,这意味着一些制造业可以远离低成本劳动力聚集地,重返更靠近消费者的地方。3D打印可以做到这点,它将使一些传统制造中心的地位下降,例如深圳。深圳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手机业:深圳手机业的优势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系统,其确保了产业链上下游能清晰掌握市场走势,随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整生产策略。但在3D制造时代,这些都不重要。3D打印可随时即开即停,工厂无论设在深圳还是美国,均可获得足够的产能与响应速度,人力成本、技工水平均可忽略不计。

  实际上这一情况已经发生:在欧美、日本等地,3D技术已深入IT企业推出新品的整个环节,比如苹果和佳能都在用3D打印技术完成新产品模型的制作。此外,可以想到的,鞋帽、餐具、玩具等密集劳动型产业都将被3D打印技术“革命”。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事记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