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秒针CEO吴明辉:PC广告投放预算仍是移动互联网的20倍

正是看到了这一机会,吴明辉和祝伟建立了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广告效果统计分析和监测平台——秒针系统。从2008年初正式转型到现在,他们的服务已经覆盖了宝洁、欧莱雅、可口可乐、必胜客、大众等广告主,根据统计,中国前100大广告主中有70个是他们的客户。近日,第三方互联网广告效果评估服务提供商秒针系统宣布完成C轮千万美元融资,其公司创始人兼CTO吴明辉接受了我的采访。
2013-04-22 10:25 · 品途商业评论  陈粲然   
   

秒针CEO吴明辉:PC广告投放预算仍是移动互联网的20倍

  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的烦恼是面对数目众多的广告投放平台该如何进行选择并合理分配广告预算。正是看到了这一机会,吴明辉和祝伟建立了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广告效果统计分析和监测平台——秒针系统。从2008年初正式转型到现在,他们的服务已经覆盖了宝洁、欧莱雅、可口可乐、必胜客、大众等广告主,根据统计,中国前100大广告主中有70个是他们的客户。近日,第三方互联网广告效果评估服务提供商秒针系统宣布完成C轮千万美元融资,其公司创始人兼CTO吴明辉接受了我的采访。

  吴明辉阐述了秒针系统的产品思路,对不同广告平台的现状进行了比较,也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分析了对第三方云服务的看法。以下是对话摘取:

  (P=PingWest,W=吴明辉)

  P:你们为广告主提供哪些解决方案?

  W:我们提供的最的基础服务是广告检测和广告追踪——通过对在线广告活动的追踪,提供广告从到达人群及后续行为的受众分析,获取到达率、到达频次和毛评点数据。在此基础之上,基于5年来对互联网数据的采集,我们为在线广告活动提供更有效的投资回报率分析和优化建议。

  许多广告主原先主要的广告投放平台是线下和电视,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它们意识到需要将部分预算用于互联网的广告投放。所以我们联合尼尔森、华通明略做了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开发了MixReach帮助广告主合理分配在电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线下平台s的预算分配。当广告主把整体预算细分到互联网后,我们会利用视频媒体优化组合工具VOptimizer帮助它们在视频媒体购买量一定的前提下找到*秀的到达率表现的视频媒体组合。

  我们也开始对接一些数字电视运营商的广告系统,提供数字电视平台的广告投放和优化分析服务。

  P:秒针系统的每天的数据量有多少?

  W:去年我们达到了2TB/天的数据量,预计今年会翻倍。

  P:以上这些服务都是收费的么?

  W:我们从来不提供免费的产品,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持续投入到研发当中,同时资金也保证了我们作为独立第三方平台的中立性。不过针对不同的用户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费模式,有些是根据客户预算量收费,有些是根据其投放网站的个数。

  P:既然你们已经在多屏建立了数据统计分析服务,能不能分享下广告主对不同互联网平台的广告投放趋势?

  目前整个互联网广告投放的平台还是以PC互联网为主体,移动互联网为次之,广告主对这两个平台的预算比例约为20:1,虽然移动互联网广告尚未形成规模,但从2012年Q3和Q4开始,其增长非常迅速,并且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环境相对单纯,所以广告单价要比PC互联网更高。数字电视只是在几个大城市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广告主们在电视平台只是低预算的实验性投放。

  P:就转化效果而言,哪个平台更具优势?

  W:从转化效果来看,PC互联网要略低于移动互联网,因为PC互联网的广告环境更加复杂,但由于PC互联网有足够大的规模,所以它仍然是最重要的平台。

  P:在你看来,像Twitter、Facebook这样的社会化平台能够有效提高广告的推送效果么?

  W:我 上次去硅谷遇见了Facebook广告技术的总负责人,他告诉我,前500大广告主为Facebook带来了80%以上的广告收入,这说明依然是大广告主率先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这些广告主使用Facebook并不是因为它能更精准的投放广告,虽然社会化媒体在“圈定用户”上具有优势,但广告主们更看重的是Facebook的用户量巨大,这些拥有资金的大广告主希望利用Facebook全面覆盖消费者,其广告投放模式依然是粗放型的,和传统的互联网广告并没有太大差异。

  P:作为一个需要大量数据存储和计算的公司,你们是否会考虑使用第三方的云计算服务?

  W:公用云更适合小企业,如果我是现在开始创业,我一定会选用第三方云服务,因为可以为我节省机房、带宽等成本,但基于我们现在的规模(上千台服务器),自建云服务的投入产出比会更高,并更加安全、可控。通用的云服务不可能为我们量身定制,例如某一个产品主要的需求是计算能力,所以自建机房时可以减少内存和硬盘数量,但购买云服务能够搭配比例可能不适合,这也说明定制化是云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将来在中国会涌现出一些帮助大型企业建立私有云的公司。

  除此以外,目前中国并没有像Amazon这样成熟的云服务提供商,中国本土的企业的云服务能力有限。而由于各个运营商之间的带宽是受限的,许多想要进入中国的云服务提供商并不了解这一情况,很容易出现问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