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走,撕标签!互联网+之下,硅谷会如何创新?

懂得传统产业奥妙的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群年轻人,他们热衷的真的可能是在实验室摇一辈子瓶子,带自己的盒饭上班,领微薄的薪水也可以。因此硅谷如果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也奇兵迭出,势必要更加果断地向传统行业移动。
2015-04-17 09:04 · 钛媒体  廖宇   
   

走,撕标签!互联网+之下,硅谷会如何创新?

  说硅谷不再创新,很多人会觉得狂妄,但是如果放到互联网+时代的语义背景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独到见解。

  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刚刚组团拜访了北加州湾区的电力公司,数据分析公司和各个传统互联网公司如推特谷歌苹果。用一句话来表述印象,就是在纽约飞往旧金山的飞机上,读到的刚写了那本“从0到1”的畅销书的前PayPal联合创始人Peter Thiel的一句话:

  “硅谷说会有能飞的汽车,但事实上只有140个字符而已。”

  互联网+时代需要什么不同的秉赋?不妨看看别样的解读。

  乔布斯在哪?

  开车进入传说中美国房价最贵,环境*美的帕洛奥托小镇,马上就能理解当年硅谷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蓝天白云绿树草地,阳光充足的下午,绵延几公里的英式街区,数不尽的各种小伙伴,还有,令人惊叹的专注。据说只有这样美丽的环境,才能让人心无旁骛的作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想去乔布斯的故居看看,于是走进一家超市,问营业员,请问斯蒂夫乔布斯的旧家在哪里?营业小哥说,对不起,我不认识他。。。如果不是因为一到美国就买了个苹果6手机,这样糟糕的对话也许就真的意外终止了。

  “生产这个手机的老板?我不知道,但是前面转弯就有一个玻璃房,那就是Apple专卖店”,在韶山会有人不知道毛主席故居在哪么?在中国几乎人人皆识的乔布斯在自己的家乡竟然还有人不知道,的确匪夷所思。

  尽管从这个小镇出来大约只要5分钟,就可以到达斯坦福大学校园,那里有一堆想成为乔布斯的人。眼下,必须使用在那发明的google搜索,很快就可以找到乔布斯故居的街道名和照片。不过真的到了那个和照片一模一样的房子面前,突然觉得互联网+时代的搜索的确应该是情景搜索,要么我语音提示乔布斯故居直接落地,要么照片一拍直接导航。

  在教主家门口垂直站立10分钟,就可体会到硅谷的成功经验:天才必须环境优美,衣食无忧,聚拢扎堆的天天专注于一件事情,才能制造伟大的创新。这里的确是美国最漂亮的小镇,看上去就像是活在70年代,但是它的风景越美,越是给人一种强烈的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隔离感。停车的时候环顾四周,让人感到非常不协调的是门口摇摇欲坠的上世纪30年代的电线杆和束之高阁的特斯拉超级充电桩。

  也许那些传奇的故事,真的是因为那些躁动的小伙子在过于寂静的炎热下午躲在车库里鼓捣出来的超现实产物:在这背后,需要梦想,激情,金钱,但更需要宽容,激励,和天赋。

  但在互联网走向传统产业的时代,创新该如何搭建?

  救世主Uber

  硅谷地区的互联网公司,和欧洲的传统大公司相比,几乎是完全不同的流派:随便吃喝玩乐的厨房休息室,各种新奇试验赠品,超大车间式的办公室,各种涂鸦逗逼心猿意马。

  可是如果一家,两家,十家都是这样,新意何在?何况在漫天飞舞的大办公室里,看到身材婀娜的美女不得不霸着一个小角落开电话会议,找个人要跑过几条街,忍不住想做时间机器看看20年后,是否还有人青春*地向往这里――――在传说中最*的推特食堂,很难想象10年后还会有一堆大叔留在这里。

  但Uber却是成为众多公司里面的一个异数,因为他们的创新的确让人钦佩:他依靠互联网,再造了传统出租车行业。2年前这家公司开始登陆德国柏林的时候就让人感到眼前一亮,如今虽然严格意义上已经不是硅谷而要算旧金山的创业公司,但它的成长和认可度的确是依托了当地最重要的资源:喜欢过夜生活的年轻人,和糟糕的湾区公共交通。。。当然,还有智能手机。

  一位曾经在出租车公司干了10年,现在换到Uber来做签约司机的巴西小伙由衷地说:我爱Uber,以前我每年挣4万5千美元,现在是9万8千美元,这在湾区算不错了。而且我现在时间都是自己的,不用交份子钱,工作不受限制,如果想去迈阿密生活工作一年,明天我就可以走。

  站在Uber的中央总控界面前,的确惊叹于这家公司的创新之道:既能给客户提供便宜安全的乘车服务,还能给司机们经济和法律的保障,20%的手续费抽成设计的刚刚好。支撑这一切的,是其背后强大的市场营销,律师会计,和据说无孔不入的动态大数据算法。

  Uber成功的关键也许有很多,但湾区糟糕的公共交通和的确昂贵的出租车费用是重要因素,它在市政投资、车辆利用、司机收入和乘客心理等等诸多方面求了一个*公约数。另外Uber还有个意想不到的功能:巴西小伙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都把车换成了Hybrid混合动力车,因为这样最省油,省下的都是自己的。不拥有巨量硬件资产,却应用商业模式和数据来引导客户对客户进行服务,实际上是Uber此类公司的绝妙之处。

  从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Uber这种*模式的汽车运营管理公司揭示了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下一步创新品质:现有的互联网行业所谓的创新,如果只停留在做衍生出来的产品,则必然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类似Uber这样的具有强烈冲击传统行业并提供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应当层出不穷。但是,再往下走一步,Uber所能体现的创新将面临极限:处于经济的原因人们会选择混合动力,但是不会选择更绿色更划算的电动汽车,因为硅谷的创新模式注定无法担起挑战极限的大梁:再造城市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Label Training (撕)标签培训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里夫金目前正在和欧盟联合探讨数字欧洲的计划,他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也对硅谷的未来表示了担忧:2030年,全世界将由100万亿个传感器把人类和工业及环境紧密相连,每个人将变成生产和消费者的合体Prosumer。

  在这种情况下,硅谷和IT业要挑战创新的极限,你就必须得在这个领域工作,或者你必须对目前最前沿的技术有非常深度的了解。反过来对于传统行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样,不了解物联网和数据技术的人很难做出有效的决策。

  的确,我们已经很难想象10年后Uber的工程师们如果不懂自动驾驶和HUD抬头显示,能够有能力去研发背后的交通优化算法。但是人们一直有一种感觉,Uber这样的公司,可能压根儿没有想过要让汽车工程师在公司里大行其道。

  如果人们更多的是被简单实用的盈利模式所驱动,而并非是技术创新,并且这种思路也的确能够成功的话,我们就必然会面临一个这样的窘境:真正的颠覆革新者将不属于互联网行业,至少在互联网+时代很可能这样。

  这里面主要的冲突可以用北加州湾区*的争议来解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全美*的公立学校,它和斯坦福大学那种奢华悠闲的风格迥乎不同。传统行业或多或少必须要带有学术的严谨和封闭,而硅谷的开放和自由在很多时候的确是走在了混搭类创新的反面。

  做个简单的类比,在电力领域,几乎所有电力、通讯、管理和自动控制上取得的科技进步,都是经由博士和研究员所推动的,这些创新通常的方式是大学或者科研机构与资金充沛的电气公司如西门子或者电力公司如E.ON以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这个行业里面拥有的专家,大多是在专业领域有长时间学习和研究经历的科学工作者,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经验才能有所成就。

  能源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门槛相对较高是困扰创新和发展的巨大问题。我们不能指望那些对医学和生物并不精通的人,能制造出最新的抗癌药物。让一位生物学本科辍学生去开发监测仪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他可能会开一家成本低廉的网上药房,甚至会搞出一套更好的处方共享大数据系统。

  因为互联网行业目前的主导者大都是那些想要快速赚钱的人,而非那些认真搞研究,想要挑战极限的人。如果我们认定2020年以后的极限是会飞的马,会走的桌子,那我们必须要询问:在哪里更有可能诞生这些互联网+时代的喜剧?

  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离开硅谷搬向旧金山,因为90后的年轻人更向往都市生活,更渴望与人交流,而不是整天坐在大房子里面写程序。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在向医疗、交通、能源靠近,因为挑战技术上的极限,更能带给人刺激。

  一位电气工程出身而后投身计算机科学的青年人是这样描绘互联网带来的激情地:在这里没有任何束缚,只要你敢想,任何一种模式都可以拿出办法来实现,这就是IT和互联网的魅力。

  但是在红木城工作的另一位利用大数据对电力行业提供服务的创业者告诉我们:工程学里的公式和规律就像是让你在钢丝上跳舞,*的演出来自精细的合作和无限地逼近极限,踏准每一步的节拍。

  美没有永恒的标准,只有时代的需要。

  很多欧洲传统型制造企业比如西门子公司会被人认为僵化保守,但其实一样有着灵活的上班时间和充足的休假,甚至于在应对不同的文化和技术冲击方面,西门子有着更深一筹的底蕴。

  在很久以前逐步向互联网时代迈进的时候就有一种形式被引进:Label Training(撕)标签培训,原意为公司内部为弥合IT团队和专业技术团队的认识差距,需要对很多技术概念作最通俗最快速的解读,现在越来越多的也被运用的市场领域去面对公众和政府来解释更多的行业术语:比如智能电网,智能微网,能源互联网这些名词的区别和含义到底是什么。

  而这恰恰是硅谷所欠缺的。懂得传统产业奥妙的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群年轻人,他们热衷的真的可能是在实验室摇一辈子瓶子,带自己的盒饭上班,领微薄的薪水也可以。

  因此硅谷如果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也奇兵迭出,势必要更加果断地向传统行业移动,使试图弄清那些物理和生物的名词—-不止是创业公司,对于投资人和大学也是一样,跨界对接。

  里夫金在谈到2014年底以来中国出现的各种能源互联网热潮与僭越时也无可奈何,认为撕标签培训是一种*的消除公司团队内部认知矛盾,同时也可让资本进入和政策引导实现得更顺畅的一种方式,“德国*的成功就是领导人就是工科博士出身,因此他们懂得这些概念,知道把城市基础设施做好了形成产业底部,才能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拥有更稳定的基础和前景。”

  互联网+时代真的会这么难搞吗?硅谷的创新真的会落后吗?

  不会啦。

  走,撕标签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