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5年参与132笔融资交易,高盛何以成为创投领域的强大势力?

高盛自2009年以来共参与了科技创业公司的132笔融资,活跃度不逊于硅谷的*风投公司。事实上,它涉足风投不仅仅是为了追逐回报,还为了接触最前沿的技术。
2015-07-29 08:34 · 网易科技  乐邦   
   

5年参与132笔融资交易,高盛何以成为创投领域的强大势力?

  国外媒体发表深度文章揭秘在风投领域的高盛,具体讲述它何以成为科技创投领域的一股强大势力。该银行自2009年以来共参与了科技创业公司的132笔融资,活跃度不逊于硅谷的*风投公司。事实上,它涉足风投不仅仅是为了追逐回报,还为了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向科技公司学习甚至效仿它们,从而确保自己不会被新势力颠覆,不会落在他人身后。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强大势力

  作为全球最强大的银行之一,高盛也正悄然成为*影响力的科技创业公司投资者之一。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该华尔街银行自2009年以来共参与了私有科技公司的132笔融资交易,其中光是过去两年半就占了77笔。

  它在创投领域的活跃度可跟硅谷的知名风投公司相提并论。高盛投资了Uber、Pinterest、Dropbox以及其它的12家“独角兽”公司——少部分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高盛跻身前十大独角兽公司投资者的行列——排在彼得·泰尔(Peter Thiel)旗下的Founders Fund、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等硅谷*风投公司之前。跟众多硅谷一流风投公司不同,高盛真正称得上拥有全球范围的触角:它投资的创业公司遍及全球,从中国的一家在线宠物店,到德国的一家送餐网站,再到韩国的一家应用开发商。

  那么,是什么驱使高盛进入风投领域的呢?那是科技活动(以及巨额财富)的聚集之地。最新数据显示,有119家创业公司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悉数是在过去几年创立的。以Uber为例,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它的估值从零飙涨到了惊人的500亿美元(根据有关其新一轮融资的报道)。

  这种火箭式飙升的增长的诱惑对于华尔街的老兵们来说是难以抵挡的。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最近坦言,要是他年轻30岁,他肯定会移居加州。“这里有如此多的颠覆性力量,价值的创造如此地令人惊叹。”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今年早些时候离任摩根士丹利CFO,投奔谷歌出任CFO一职。同样是高盛出身的萨拉·弗里亚尔(Sarah Friar)如今是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CFO。前高盛银行家安东尼·诺托(Anthony Noto)是Twitter的现任CFO。

  以往,华尔街通常都是等到创业公司上市之后才会投资它们。然而,现在的创业者们没有像过去那么需要公开市场了;私募资本相当充裕。Uber已经完成了大约6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它至今还没有宣布要上市。T. Rowe Price旗下Global Technology Fund基金经理约书亚·斯彭塞(Joshua Spencer)指出,“到创业公司以600亿美元的市值IPO的时候,估值已经很高了。投资的时机已然过去;它们通常都已经过了爆炸式增长的阶段。”

  该市场可谓日新月异。Airbnb在2014年4月融资时的估值为100亿美元;一年后再融资15亿美元的时候,它的估值翻了一番多,达到250亿美元。该新轮融资的投资者包括多位东海岸投资者:Fidelity Investments、T. Rowe Price和Tiger Global Management。它们在上一次科技繁荣时期没有参与过这种早期投资,而现在它们都已经成为了硅谷大名鼎鼎的风投。

  不只是为了追逐回报

  然而,对于高盛而言,涉足风投不仅仅为了追逐回报。对于一家市值高达950亿美元、总资产达8600亿美元的公司来说,创投不会给它带来很明显的影响。Sandler O’Neill & Partners关注金融机构的分析师杰弗里·哈特(Jeffery Harte)指出,“股权投资回报的影响不会很大,而接触最前沿技术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重要。”

  跟高盛本身一样,它的创投模式十分复杂,涉及很多的层面。它的投资交易既可以由它的投资银行家发起,也可以由可作出战略投资的安全部门或者私人银行部门发起。有的部门用客户的资金投资,有的则用公司的自有资金,还有的部门则提供传统的投资银行服务。2011年高盛与Uber的*笔交易属于股权投资;它们在今年1月的第二笔交易则属于债务交易。

  高盛涉足风投,正值时下流行在追逐创业者时自称很懂科技。“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高盛CEO罗伊德·布兰克芬(Lloyd Blankfein)在5月的一次播客上说道。今年春季,他还专门选择在旧金山召开高盛的年度股东大会,以向世人说明自己是那里的一份子。“你*在那里花上很多的时间,我们的确这么做了。”他说道。

  高盛的目标不仅仅是投资科技公司,它还希望向它们学习,甚至效仿它们。该公司及其客户在科技催生的新市场中都进展得不是很顺利,尤其是预计会发生剧变的银行金融业。像P2P借贷平台LendingClub、金融顾问平台Wealthfront这样的创业公司都想要占领该行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我们在试图颠覆我们自己。”布兰克芬说。

  不过,初创领域跟高盛长期主导的公开市场迥然不同。

  颠覆自我

  科技公司的创始人通常都不喜欢高盛的名字会让人想起的那些特性:神秘,不透明,等级制度。为了赢得一席之地,该公司开始作出改变。“我们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扮演的角色并不只是我们以往一直在扮演的那个角色,”高盛技术部门联席主管唐·迪埃(Don Duet)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技在我们的行业掀起的颠覆将会非常深刻。我们必须要确保自己不落在他人身后。”

  这一切听上去很不错,但要改变这家有146年之久历史的公司需要的可不只是口号。因此,为了赢得一席之地,高盛开始做出曾经不可想象的开放行动。它允许外部人员进入公司内部,它在不断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它在展现自己不足的一面——甚至在学着让自己变得不那么神秘。

  1月,高盛在Twitter上发布了其首席信息官马蒂·查韦斯(Marty Chavez)在高盛纽约交易大厅的照片。那种照片值得注意的并不是该高管身着连帽衫,脖子上挂着Beats耳机,而是照片中其他的人员:一群软件工程师清一色身穿一样的连帽衫,他们都来自数据分析创业公司Kensho。查韦斯邀请Kensho的工程师在高盛的交易厅呆上两周的时间,处理一个出名保卫严密的技术平台。

  11月,高盛的战略投资部门领投了Kensho的一轮1500万美元融资。据高盛发言人称,该部门旨在投资“可给客户带来直接效益”的公司。

  对于像Kensho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获得高盛交易软件的访问权可谓意义非凡。该公司实际上在试图开发一个有朝一日可能会颠覆华尔街的机器。它的软件旨在减少交易中的人工决策,通过快速分析会影响市场的数据信息(如天气、政治选举、战争、自然灾害等等)来进行投资。Kensho正试图追求像高盛这样的潜在客户。

  虽然Kensho的人员没有接触到任何的客户或者敏感数据——高盛称它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但它对高盛这台机器的运作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些开发者想到了该如何整合Kensho的系统以及高盛、它的客户和竞争对手的系统。

  高盛为什么要放行这些外部人员呢?因为它需要他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发明正是诞生于像Kensho这样的公司,而不是诞生于华尔街。高盛需要向它们学习——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的,是如何思考的,计划如何颠覆高盛涉足的几乎任何一个行业。

  技术部门的上位

  查韦斯可以说是连接高盛和它追逐的年轻创业公司的纽带。他在科技精英圈子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很懂技术。

  他本身是个黑客这一点给他加了不少分。他15岁的时候曾给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中子弹模拟实验编写代码。他在哈佛大学完成了生物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医疗信息科学博士学位。他联合创办过两家软件公司,还曾供职于瑞士信贷。他本来打算在卖掉他的上一家公司后退休,但高盛向他提出了重返公司的请求。他最终于2005年返回高盛,2013年出任首席信息官一职。

  查韦斯促使技术部门成为了高盛的权力中心,且力促高盛大举追逐*的技术人才。该公司的技术部门如今有9000名员工,几乎占总员工数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摩根大通有3万名科技职员,约为总员工数的12%。)按人数来算,技术部门如今是高盛内部*的部门;它的工程师和开发者数量要超过银行家和交易员,他们甚至能够参与高盛业务战略的制定。

  去年秋季,高盛的软件工程师无意中发现了来自Docker公司的一个新开源平台。该平台可有效帮助他们给高盛的系统开发应用程序,因而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它。不久之后这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自Java以来,我从没有见过他们对Docker的那股兴奋劲。”高盛的迪埃说道。

  迪埃也开始使用该平台。不久后他主动联系上了Docker的CEO本·戈卢布(Ben Golub),与其探讨高盛可以如何帮助该创业公司针对金融服务行业量身定做它的平台。相比很多其它Docker客户所处的行业,金融服务行业要涉及更多复杂的监管法规问题。双方进行了一些深入的讨论。

  4月,在给公司估值10亿美元的9500万美元融资挑选投资者的时候,戈卢布选择了高盛。其它的投资方包括Greylock Partners、Benchmark Capita以及其它的*风投。被问到为什么选择高盛的时候,戈卢布解释道,“对我们来说,跟像高盛职员那样的人合作真的很有吸引力。”他还说,在他眼里,该银行“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还是科技公司”。

  “他们打电话来让我觉得很意外。”企业软件平台Clarizen创始人兼CEO艾维诺姆·诺沃格罗斯基(Avinoam Nowogrodski)回忆道。那是2013年末,他接到了来自高盛私募资本投资部门的电话。当时诺沃格罗斯基正要准备启动融资,该高盛团队想要参与。“他们跟我们说,‘不要去拉拢投资;我们愿意包办一切。’”他说道。他跟高盛说他想要先跟其它的投资者谈完再做决定。

  提供各类资源

  对于创业者来说,高盛在创投领域的影响力并没有它在华尔街那么大。创业者们不会为大支票所动摇;他们通常希望投资者跟他们一样创过业,曾成功将未经检验的概念转变成成功的企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PayPal兼LinkedIn联合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是硅谷*的风险投资者。

  最成功的风险投资者愿意出力帮助创业者发展公司,而不仅仅是要一个董事会席位。这一点对于创业者来说很有吸引力。Greylock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人才招聘网络,从而帮助它的创业者招募*的技术人才。Andreessen Horowitz给创业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给他们介绍可能会变成他们的客户的企业高管。安全软件开发商Tanium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奥赖恩·欣达维(Orion Hindawi)指出,“光靠我自己,我肯定得不到那么多跟企业高管会晤的机会。”Andreessen Horowitz今年以来给他引荐了数十家潜在的企业客户,帮助他获得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新业务。

  创业者们表示,高盛吸引创业者的手段跟Andreessen Horowitz有些相似,即给小公司提供各类资源。获高盛私募资本投资部门投资的企业软件公司SugarCRM CEO拉里·奥古斯丁(Larry Augustin)透露,高盛给他介绍了一个专注于给创业公司提供全方位帮助的团队,从基本的行政事务到广泛的战略见解。他举例说道,高盛帮助他完成了SugarCRM的客户获取成本跟竞争对手的对比。另一位创业者则称高盛提供了数据挖掘和潜在收购评估方面的帮助。这种专业知识可是普通创业者无法在车库中复制的。

  高盛还组建了一个名为“新兴创业者覆盖”的部门,由常务董事Miyuki Matsumoto来领导。她在她的个人网站上如是描述自己的职责:“鉴别富有潜力的早期阶段创业者,并与之建立关系”。

  *优势

  在众多创业者看来,高盛*的优势在于它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触角。当下的创业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速度必须要*快速。创业者以往能够耐心等待进军国际市场的时机;但现在,他们必须一开始就要从全球角度来思考,因为各个地区会很快出现拷贝你的创业点子的公司。

  高盛拥有覆盖全球各地的客户网络,那些客户可帮助缺乏经验的创业者在新市场找到立足之地。它的财富管理客户和企业客户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一些商业*。他们能够给创业者牵桥搭线和解释本地的法律法规,能够在中国、印度等棘手的市场成为本地业务的助推器。

  Clarizen的诺沃格罗斯基解释道,“他们在我们想要进入的市场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为了获得这些资源,他最终选择让高盛作为其3500万美元规模的一轮融资的领投者,并让高盛副总裁希勒尔·摩尔曼(Hillel Moerman)进入Clarizen的董事会。

  在准备扩张至新市场的时候,Uber CEO崔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让高盛成为了Uber投资者。“我们将要利用巨额资金走向全球。”他在2011年与高盛敲定首笔交易后发表博文称。当时该公司的估值仍只有几百万美元。虽然他没有提到高盛,但他指出,该轮融资是“公司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石,将使得Uber成为全球化交通运输品牌”。之后,该公司先后进入了中国、印度、欧洲等地区。(与此同时,高盛加大了对Uber的投资,今年1月跟它达成了16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交易;该打车应用当时的估值为400亿美元。)

  对于经历过2000年代初期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人来说,不免会想:我们是否处于又一个科技泡沫时期?对于有关科技公司估值高企的问题,布兰克芬在5月的播客中说道,“我没有忘记过去。”如今,随着Uber的估值达到通用电气的高度,Airbnb的估值超越万豪酒店(Marriott),投资者们开始惴惴不安。

  知名风险投资家比尔·格利(Bill Gurley)3月在SXSW大会上表示,“我的确认为,今年会有一些独角兽死去。”

  然而,布兰克芬回忆道,2000年代初期,很多人都对亚马逊的高估值嗤之以鼻。“将时光快进十多年,看看亚马逊现在所取得的成就、触角和影响力。”

  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高盛正加码投资科技创业公司。去年,它参与了33笔交易。今年上半年,它又参与了22笔交易,其中包括Spotify在6月估值80亿美元的融资。高盛还在孵化自己的创业公司:它此前宣布计划推出一项在线贷款服务,它也催生了Symphony——面向交易员与银行家的、与彭博终端的聊天平台竞争的即时通讯平台。它还将目光投向了亚洲各地的创业公司。在该市场,美国风投公司的渗透率普遍都很低。1月,高盛在亚洲的私募股权公司领投了新加坡的大数据存储平台Antuit的5600万美元融资。

  今年早些时候,布兰克芬前往北京,向清华大学的学生发表演讲。在谈到科技如何给底下的年轻听众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时,他表现得尤其活跃,尤其兴奋。他说,“要是我年轻40岁该有多好啊!”如果真是那样,那高盛或许会去投资他的创业公司。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