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科创企业泡沫已过度膨胀?著名投资人:今年你会亲眼目睹独角兽之死

在他的演讲开始之前,当主持人 Nick Bilton 询问 “有多少人认为现在我们已身处泡沫当中?”。跟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场内大部分人都举起了手。
2015-10-12 08:52 · 品途商业评论  fengshangyue   
   

  事有兴衰,月有圆缺,投资尤其如此。但就像是交付郁金香的最后一个荷兰人一样,大家关注的只是:泡沫破裂时,会不会正好轮到我头上?

  目前,硅谷及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对这一轮的科技创业热潮,乃至“独角兽”公司的期待已经岌岌可危,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同意这一点:科技创业公司已经处于一个过度膨胀的泡沫阶段。

科创企业泡沫已过度膨胀?著名投资人:今年你会亲眼目睹独角兽之死

  丹尼尔 · 莫妮尔(Danielle Morrill), Mattermark的首席执行官和创始人之一。Mattermark是一个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服务的公司,它从 Twitter、LinkedIn、AngelList、CrunchBase以及新闻网站中导入数据,帮助创业者和投资人分析创业公司未来的发展可能性。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对创业热潮了如指掌的公司,莫妮尔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不少

  “独角兽”的毛利率根本无法达到它们对投资人宣称的标准,也无法与传统的 IT 公司抗衡,它们实际上是一群虚有其表的 “僵尸独角兽”。

  莫妮尔甚至直接的点出了一些公司的名字, “有些公司要花费1美元,才能保证0.2美元的收益,它们指着别人收购它们才能还清债务,(Draft Kings,Fan Duel)的公司。有些公司的用户只会购买一次,要让他们重复购买的成本和获得新用户的成本差不多(Kabam),还有些公司聚焦于企业内部的工作,但没有任何意义(WeWork)。”

  莫妮尔说这些话是有理由的,Mattermark会从各个地方收集数据,来确保创业公司是否向投资人说了真话:例如员工数量、公司获得的融资、网站的访问量、应用程序下载,还有社交媒体和其他消息源的评价等等。据CB Insights的数据,自 2015 年以来,每一周都会有 1.3 个估值超过 10亿美元的公司出现(它们也就是所谓的“独角兽”公司)。但是他们究竟有几个能够真正达到最初投资者的期待呢?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对新事物的投资热情并非错误,也不一定每个投资的项目都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时间来获得收益。但是,如果某一个项目成功了,会出现很多的模仿者,而这些模仿者很可能并没有*个那样的突破性,但却会更加精于如何应付投资者与挤压市场空间。

  一个例子是所谓的 “ 随叫服务 ”( on-demand)公司,当它刚刚出来的时候的确是个好主意。比如Uber、Postmates和Instacart。它们降低了消费者与专业人士之间的信息壁垒,增加了更多的服务频率与便利性。但是,当模仿者出现,带来的必然是竞争加剧、成本高企,像国内泛滥的 O2O一样,最终必须以不断的融资和补贴来应对。在短时间内,或许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多的用户和估值。但是投资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收益,一旦补贴最终无法转化为持久的用户习惯和利润,那么这个梦做得再大,也是要破的。

  财富记者 Dan Primack ,本周在旧金山的一份报告也表明,硅谷中人们的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害怕。“与以往一样,他们的情绪几乎一致,”他写道。 “现在不同的是,他们的情绪是恐惧。”

  他是对的——如今在硅谷,已经有许多人开始直言不讳的表达自己的担忧。Bill Gurley,美国最著名的投资人之一,曾经多次对 “独角兽”公司泛滥的现状做出警告,也正是他,在今年早些时候提出:“今年你会亲眼目睹一些独角兽之死。”,红杉合伙人 Michael Moritz也说,“有相当数量的独角兽将会灭绝。”

  在名利场沙龙上,他再一次警告科技公司出现的泡沫。在他的演讲开始之前,当主持人 Nick Bilton 询问 “有多少人认为现在我们已身处泡沫当中?”。

  跟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场内大部分人都举起了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