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十二年打造两万亿庞大帝国,这家企业如何成为中国金融业的领头羊?

安邦的存在打破了保险公司投资端沉闷的僵局,但也同时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创造力与风险的控制应该如何权衡?保险投资的边界又在何方?这就需要监管的存在,以更加负责任和严谨的态度,去行使自己的监管职权。
2017-01-06 11:35 · 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  砺石商业评论   
   

  位于长安街东线的安邦金融中心,是两栋深色的宽厚建筑。在川流不息的车流当中,如台风眼一般深沉且宁静。

  从2014年开始,在这两栋建筑里面,酝酿、推进、发酵着一起了又一起规模庞大的投资与并购。火焰般喷发的资本力量,与外观深邃的总部大楼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对比反差,让这家风头正盛的保险公司更显神秘莫测。

  与神秘的背景相比,其迅猛增长的势头更加直观。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安邦已经从初出茅庐,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国人寿的中国内第二大人寿保险公司,坐拥超过两万亿总资产,并布局了海内外一系列优质资产。

  A股上市公司股权,是其最偏爱的投资标的。2014年底,安邦举牌民生银行,一路增持到20%的持股比例,彻底坐实其*大股东的位置,并在随后介入了金融街、万科、四大银行等优质公众公司,并在今年11月份斥资110亿元,高调连续举牌央企中国建筑。

  海外并购方面,有“人类文明中心”之美誉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被安邦以约合120亿人民币的价格揽入,而这家酒店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更甚其现金价值。

  在欧洲,安邦在同一时间全资收购了比利时保险公司FIDEA与德尔塔·劳埃德银行,以及荷兰VIVAT保险;在韩国,安邦收购了韩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中型保险公司东洋人寿;在日本,则是从黑石手中获得了23亿美元的房地产资产。

  谁是安邦?他们做了什么?大手笔的投资背后,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投资理念?每一次爆发式增长的财富传奇背后,总有着“大道至简”式的恍然大悟。

   一桩被低估的收购

  和国内几大保险集团相比,安邦是一个刚刚开始成长的“年轻人”。

  创始人、CEO吴小晖在2004年从汽车产业跨界之后,安邦以财产保险起步,随后与上海通用汽车、工商银行等重磅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将分公司开到了全国22个省份,完成了国内销售保险产品销售网络的布局。

  2007年,安邦的保费收入突破了100亿,2009年,累计突破200亿。

  受益于全国范围内的电话销售业务和网点铺设,安邦保费收入增长堪称迅猛。但真正让这家新兴保险公司迎来*次突破的,是其2011年对成都农村商业银行的收购。

  这次收购对于安邦而言意义重大,但被外界或多或少的忽视了。

  彼时的安邦注册资本51亿,总资产256亿,相比成都农商行高达1600亿元的资产总额,还是个“小个子”。但通过对这家企业56亿元的投资,安邦持有了其35亿股股份,占比35%,成为控股股东。

  数据显示,在安邦刚刚接手成都城商行的时候,其不良贷款率高达10.88%,这是一个接近于破产的数字。

  吴小晖本人也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刚收购成都农商行的时候有很多人“逼者我们贷款”,但新的管理层减持了抵押贷款的原则,最终通过努力把坏账率降到了0.85%,将其ROE(净资产收益率)提升至了20%的水平。

  到2013年,成都农商行的全行资产总额已经达到4293.16亿元,存款余额2602.04亿元,净利润45.21亿元,在全国农商行资产冠军的宝座上盘踞多年,安邦的资产总额也随之水涨船高。

  通过与成都农商行全方面的合作,安邦获得了四川地区优质的保险产品销售渠道,并通过其利润的增长,在短时间内收回了投资成本,并对安邦早期的快速扩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

  对于这桩收购案,现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经表示,虽然对于保险公司收购银行,法规并未禁止,但“不管是什么股东,进了农商行以后,把这家农商行的根从农村拔出来了,脱离了服务‘三农’的根本,都是不允许的”。

  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法规日益完善,类似这样瞄准农商行的“蛇吞象”事件,已不具备监管审批的可能。安邦对成都农商行的并购,极有可能成为中国金融历史中再难发生的罕见案例。

  并购逻辑:市净率与ROE并重

  安邦最早、也是最成功的投资战役之一,就是对民生银行股权的收购。

  在收购成都农商行的的过程中,安邦看到了银行企业的价值。而到了2014年左右,银行企业增长迅猛,但资本市场长期的低迷,已经将相关企业的股价压到了非常低的位置。

  从2014年11月底开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安邦共计10次增持民生银行,累计斥资逾400亿元,持有民生银行A股总数达到54.45亿股,占该行总股本的比例达到15.94%,这是一个民生银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持股比例。

  目前,包括每年的分红和股价的上涨,安邦这部分投资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招商银行、金融街等举牌股,截至目前更是获得了50%左右的股价增值,并在如今“资产荒”的市场格局中,保持了强劲走势。可以说,安邦2014年底对股权资产的抄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吴小晖和他的团队,是怎样在2014年年底一片荒凉的资本市场中,发现这些优质的资产?

  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吴小晖亲自解读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对于目标公司的高标准要求,造成了投资项目的收益普遍很高。

  “我们的投资原则是PB低于1,ROE高于10%,这是我们投资的底线。这样的话,安邦所有的投资回报都会很高,即使什么都不做,它也能产生可观的利润“。

  以对A股上市公司金融街(000402.SZ)为例,吴小晖提到为了对这个投资项目有一个更精准的把握,安邦的研究团队考察和测量了这家企业的每一个楼盘,在精确估算市场价值的基础上再打一个折扣,再扣掉企业的负债,加上市值一算,仍存在190亿元的差价,这意味着金融街的股价被严重的低估了。

  在周到细致研究的之后,安邦迅速的出手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投资与研究一体化的模式,将行业研究团队与投资人的利益更好的绑定在了一起,去推动着研究部门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核算。

  在海外并购方面,安邦对于标的资产同样进行了全面解剖。在收购久负盛名的华尔道夫酒店时,安邦的研究团队看到,这个酒店一共有1400多个房间,16.3万平方米的面积, 19.5亿美金的投资,平摊下来约合每平米73000人民币。

  相比北京最核心地段的地产项目价格,这个价位无疑是具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与纽约中城地区周边住宅价格每平米20-30万元人民币相比,差距更是巨大。另外,美国的终身土地产权和北京的40年产权相比,也具备更大的投资价值。

  可以看到,安邦在选择并购标的的时候,更加注重资产的内在价值,并使用市净率和ROE这样看似简单的指标进行严格的衡量,以去掉所有被高估的资产,只留下具有真实价值标的,然后再在其中进行筛选。

  只要受过一些简单金融投资培训的人,都可以轻松的利用这两个指标去判断价值,但安邦则将其真正发挥在投资资产的选择上,并相信时间,投入重注并取得成效,对于所有投资人来说,这都是值得深思和反思的。

  安邦给中国保险行业带来了什么?

  提到保险,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只有在经历医疗病患、财产损失等情况下,才会发挥出作用的资产保全“赌约”,而保险资金在公司内部进行怎样的投资、增值,大部分人并不清楚,也无需清楚。

  但对于一个保险公司来说,这却仅仅是业务的一部分。严谨、周密、稳定的投资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没有强大投资能力的保险公司,在充分竞争的行业格局中,最终会面对资本枯竭的尴尬局面。

  以安邦为代表的新型保险公司崛起之前,中国的保险行业投资效率一直非常低,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长期低于5%,保险偿付与企业盈利,主要依赖于保费的快速增长,缺乏自造血能力。

  新型保险公司在成立之初,并不具备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企业稳定、庞大的保费进项能力,因此为了生存,必须用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去吸引保险用户,而更高的回报,就要求在投资端有更好的收益。

  在这条道路上,安邦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股权、海外资产相对激进的投资,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为众多中小险企、初创保险公司指明了方向。

  但是在成功的道路上,后进者往往更加激进。生命人寿、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企业在资本市场翻雨覆雨,发掘了企业价值的同时,也给保险行业的监管、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并且由于杠杆的使用,一些保险公司提升了全行业金融风险的水平,最终迫使监管层不得不降低险资在二级市场的投资比例,并撤销了一些创新保险产品。

  相比早期保险公司投资能力不足、依靠保费“吃老本”,新一代的保险公司确实更加活跃,有更强的投资能力,但是相比安邦,这些保险公司在投资逻辑与投资风格上,都缺乏保险公司应有的稳健与大气。

  安邦的存在打破了保险公司投资端沉闷的僵局,但也同时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创造力与风险的控制应该如何权衡?保险投资的边界又在何方?恪守自己原则的安邦能够做到,但这不意味着所有保险公司都能做到,这就需要监管的存在,以更加负责任和严谨的态度,去行使自己的监管职权。

  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就变成了保险公司投资逻辑之间的竞争。谁的投资逻辑更加清晰科学,谁的风险控制更加完善,谁就将在保险公司的新一轮竞争当中占*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