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外,从出师不利到大获成功
“优衣库”在日本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开设790家店铺。而随着日本社会的老龄化,“优衣库”在本国市场显露出饱和迹象,除了把目光转向海外已别无选择。
2001年,“优衣库”首家海外店铺于英国伦敦开业。没想到出师不利,英国几家店后来因经营惨淡而关门。“优衣库”在美国开设的几家店铺也遭遇相似的命运。“优衣库”初试海外以一败涂地告终。不过,这次挫折非但未有打击柳井正的雄心,反而激发他思考失败的原因。
柳井正认为,主要原因是营销不到位,知名度还不够。当时,没有人知道“优衣库”是谁,没有获得足够的品牌认知度,店铺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狭小、平庸,人们很难提起兴趣。
经过不断尝试、失败、重复和调整,2006年,“优衣库”再次启动海外扩张,在纽约第五大道黄金地段开设了国际旗舰店,并开始大肆宣传品牌。随后,多间海外店铺在韩国、中国陆续开业,“优衣库”的“攻城略地”变得一帆风顺。
“优衣库”2001年进入中国时也并不是很成功,到2005年底在中国大陆才有9家门店,两家在北京,6家在上海,1家在杭州。“优衣库”当时不得不将北京的两家门店关掉,集中精力做好上海店。经过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优衣库”最后定位于面向中国的中产阶级人群。“优衣库”品牌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从此发展蒸蒸日上。经过在中国多年的发展,到“优衣库”买一件服装,俨然成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白领阶层的生活方式之一。
2013年,“优衣库”将全球*旗舰店落户上海,除规模*外,这家店还肩负着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使命。为了让老顾客无论什么时候前来都会感受到变化,1楼的商品陈列每个月都会焕然一新。与日本的门店一样,店员们勤快地整理着衣服,随时维持着优衣库独有的“几何美学”。“优衣库”认为,成为*就意味着成为世界*。
功能性产品营销成就“优衣库”
“优衣库”出售高质量、时尚的基础服饰,并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全球化品牌,而非主打日本特色。“优衣库”产品的功能特性一直被津津乐道。“优衣库”的经营者认为,要像苹果的iPhone手机一样传递功能美。苹果的iPhone凭借功能带来的*设计性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支持,进而成为品牌形象。
优衣库与日本东丽公司合作研发了很多销售量巨大的功能性服装。在2000年两家公司*次商谈合作时,身穿深蓝色西服、扎着领带的老牌纺织企业东丽公司的董事们,与没有扎领带、仅穿着休闲装的新兴服装企业迅销的董事形成鲜明对照。
当时的计划是利用东丽的材料技术生产高附加值服装,再由优衣库负责营销和销售。2003年上市的冬季内衣“HEATTECH”具有发热和保温功能。而根据优衣库的要求,不断增加抗菌、保湿、防静电等功能。结果,轻薄型的保暖内衣Heattech在2011年秋冬卖出了一亿件。
“优衣库”的主要生产基地在中国,超过75%左右的产品是与几十家大型中国制造企业合作的,每年有接近6亿件产品产自于中国。由于生产量大,在研发转化成生产的工程中,需要严格的质量把关。迅销公司将专业人员派到中国工厂,与厂家共同研究如何将研发转化成为现实的产品。
“优衣库”与瑞典的H&M、西班牙的Zara被称为“快时尚”零售商。
“H&M”和“ZARA”等品牌以流行敏感度高的服装在世界市场领跑。与力争“1周左右就销售完”的H&M等不同,以服装的功能等品质作为卖点的“优衣库”采用的是大量供给的业务模式,要在半年~1年前就向海外工厂订货,所以设计往往跟不上流行的脚步。因此,“优衣库”力求在产品之外将服务做到*,“服务等于优衣库”成为了优衣库内部的发展准则。
在日本,尽管“优衣库”产品低廉,但消费者仍贵为上帝,员工必须彬彬有礼,门店必须布置得干净整洁。优衣库在海内外推广的卖场设计是店面布局既要便于购物,同时又要呈现出美感。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