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到底值多少钱,这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迷。
而就在2017年“五一”小长假前一天,滴滴出行给出了新答案。滴滴完成最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55亿美元,经过这一轮融资之后,滴滴的估值高达500亿美元。相比2016年郭台铭旗下的鸿海精密投资滴滴时的340亿美元估值,又有了大幅提升。
据悉,该轮融资主要来自于交通银行、招商银行、软银和银湖资本四家投资公司。其中银湖资本属于新晋投资公司,此外三家公司都是滴滴的历史股东。
对于一个成立不到5年的创业公司而言,滴滴的融资额度与资本估值举世罕见、让人匪夷所思。
500亿美金,已经超过了京东的486亿美金与网易的349亿美金,距离百度的619亿美金也只有一步之遥。按照一家已经实现规模化赢利的成熟企业估值,给予滴滴上市前10倍的市盈率,500亿美金估值就需要50亿美金,也就是300多亿的净利润支撑。300亿净利润、甚至30亿元净利润对于经营困难的滴滴来说都是天方夜谭。如果滴滴是一家经营现金流非常充裕的公司,没有一家企业的管理层热衷于通过融资来大幅稀释自己的股权。
500亿美金,超过了上汽集团在A股的的市值,也超过了比亚迪、长城汽车与吉利汽车三家中国*秀车企的市值总和,500亿估值与其说是滴滴的真实价值体现,不如说是投资人操纵的一场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
滴滴生逢其时。2013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移动支付大范围兴起与4G网络的全面铺设,给滴滴快速崛起提供了天时与地利,各路资本也蜂拥而至。从滴滴刚起步时,天使投资人王刚的70万开始,到A轮300万美元,B轮1500万美金,C轮1亿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滴滴公司已经完成十三次融资,总额超过150亿美元,接近1000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非上市企业的融资纪录。
滴滴融资数据统计 (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出行业务寒冬
当各路资本还在疯狂的推高滴滴的资本估值时,滴滴的业务经营却逐渐进入寒冬。
滴滴出行的商业模式是有天然缺陷的,很难摆脱困境。涨价导致用户流失,用户流失导致司机流失,司机流失导致进一步的用户流失,就此陷入无解的死循环。
这有点像过去大家熟悉的团购行业。各家团购企业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价格战不仅导致团购企业无法盈利,更导致商家利益受损。而用户对团购平台没有任何忠诚度,只是盯着价格在各个平台流转。最终大多数团购网站消失,只留下了美团转型外卖、继续挣扎。
这也有点像网络视频行业的困境,视频网站的用户增长需要优质内容支撑,优质内容采购需要高昂内容成本,而内容带来的广告营收与会员付费收入又无法覆盖高昂的内容成本,企业只能缩减内容采购预算,减少内容采购预算导致优质内容匮乏,优质内容匮乏造成用户流失,用户流失导致广告收入下降,又是一个死循环。最终大多数视频网站关张,只留下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依附BAT巨头下偷生。
面对商业模式带来的天然缺陷,滴滴也做了一些尝试,在容量有限的移动APP界面,陆续上线了快车、出租车、专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等多个产品,除了快车与出租车业务做得不错之外,其他产品并没有见到成效。在品牌管理领域有一个打不破的铁律,企业只可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种清晰定位,要么你专业做快车,要么你专业做专车,要么你专业做代驾,企业不可能通吃掉所有业务。过度的品类多元化,只会损耗企业的品牌价值及客户对企业的专业认知。所以,只是简单的品类扩展无法挽救滴滴。
在经过2014-2015年的互联网出行补贴大战后,滴滴逐渐取消对车主和客户的补贴,司机和乘客的热情开始消退。“滴滴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滴滴”。“打车难,打车贵”两大痛点,滴滴都无法很好解决。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6年8月滴滴优步合并以来,这两个应用每天打开的人数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其中,去年下半年,每天打开滴滴出行的用户比例从4.5%下跌至3.4%,下跌幅度达到了27%,优步中国则从原来的0.5%下跌至0.1%。 没有高额补贴,司机的收入较其他行业没有明显优势,活跃司机数量也始锐减。没有高额补贴,滴滴快车相比路边出租车已经没有任何价格优势,顾客也开始流失。
屋漏偏逢连夜雨,除了取消补贴带来的司机与乘客流失,出行订单大幅下滑与网约车新政加速落地也不无关系。2016年10月2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纷纷发布网约车新政细则,网约车本地户籍本地车牌几乎成为各个城市的标配。主要依靠私家车挂靠模式的滴滴出行首当其冲。同月,滴滴出行方面称,该平台在上海的41万名司机中,仅有不足3%具有上海本地户籍。
滴滴本以为联合投资人做掉了快的、做掉了优步后,中国的互联网出行领域将天下太平,没有预料的是,迅速崛起的共享单车开始迅速挤压滴滴的空间。滴滴曾提供这样一个数据,大约70%的出行需求集中在3公里,人均每天3公里出行频次约为两次。而短途出行正是共享单车的优势,等待时间更短、更自由、更便宜。
寻找新故事
在现有的出行业务遇冷,无法支撑如此高的估值时,滴滴只能寻求新的故事。
对于5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滴滴表示了在布局国际化与前沿智能交通科技上的决心。滴滴创始人程维说,“成为智能交通技术的*,并通过积极的国际化部署推动世界交通和汽车产业变革,是滴滴发展的核心愿景。”
全球化方面,滴滴出行采用合纵连横政策拓展海外市场。梳理发现,自2015年至今,滴滴出行已先后投资包括东南亚地区的Grab、美国Lyft、印度Ola、巴西99 Taxis等出行平台,并于去年11月宣布与安飞士巴吉集团(Avis Budget Group)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中国用户在近17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境外租车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滴滴将面临Uber的激烈竞争。同时,国际市场上对网约车的态度并不明晰,此前,包括韩国、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对Uber进行禁止,滴滴出行出海似乎也将面临同样难题。
在4月28日的融资消息中,滴滴出行表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滴滴出行已具备条件在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目前公司已经在硅谷成立美国研究院,借此吸纳*科技人才,并计划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深度投资。今年1月,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表示,全球*的出行平台、全世界*的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运营商是滴滴出行未来的主要目标。
从当下情况来看,无人驾驶领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是望梅止渴的业务,距离商业化还很遥远。滴滴出行在这一领域能否赶超谷歌、百度等巨头暂且不论,要想在这些业务上有所突破,投资人还要做好再拿出上百亿美金去投入的心理准备。但是,未来是否还有新的投资人愿意为滴滴遥不可及的梦想买单,老的投资人是否还有耐心维持这个脆弱的估值泡沫?即使投资人把赌注放到了无人出行领域,商业价值又有几何?
入局无人驾驶汽车,进军造车领域.......滴滴出行的选择看似很多,但貌似又没有真正的出路。
结语
在最近一轮融资前,滴滴管理层的股份已经稀释到8.4%,员工持股10%,腾讯和阿里各持11.4%和9.5%,余下的股东持股比例均未达到5%。本轮融资后,滴滴管理层股份将再次被稀释,大概只有7.48%。
滴滴早已经不是程维的滴滴,而是各路资本共同维护的滴滴。在对滴滴的千亿投资中,各路资本都投入重注,滴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旦滴滴估值下跌,无法完成上市,对这些投资人将是致命打击。
所以,投资人们小心翼翼的维持着滴滴的天价估值,四处奔走去为滴滴融资的不是程维,而是滴滴的这些投资人们。滴滴融资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为了保证现金流支撑,在几任投资者的卖力包装与推介下,未上市滴滴的估值就已经高达500亿美金,这些投资人在滴滴估值泡沫之前,必须想法设法找到下一个接盘人。
但高估值往往给企业创始人带来巨大束缚,因为他们不得不花费巨大精力去维持估值泡沫不被捅破,而不得不做一些只给投资人看、但没有实际价值的业务选择。
在滴滴的融资材料中显示,滴滴出行预计2018年在美国启动上市,这是滴滴投资人们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们需要尽*努力,帮助滴滴上市,只有滴滴上市,他们才能把这块烫手的山芋交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实现安全退出。现有业务已经不能支撑估值,投资者们就需要滴滴讲转型的新故事,需要滴滴发展成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融资,为最后一步的上市做准备。
面对如此困境,滴滴未来何去何从?不是无休止的并购重组,不是无休止的向投资者伸手要钱,滴滴的重中之重,而是要探索出真正有价值的、能够实现正向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创新。
我们不想过早否定滴滴的未来,但笔者想提醒滴滴的管理团队一定要保持清醒,500亿美金只是资本泡沫,而不是真实业绩的体现, 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一旦终止,有可能让滴滴瞬间崩盘。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程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再做资本的傀儡,抛开企业高估值带来的压力,在商业模式上探索出真正的突破性创新,使滴滴安全着陆,而不是依赖业内开玩笑所称的滴滴核心竞争力——“柳青的融资能力”。
不破不立,创新商业模式,打破互联网出行领域的行业瓶颈,才是滴滴自救的*之路。但这首先需要程维打破投资人给滴滴套上的资本枷锁。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