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华创资本,早期投资如何用3年造就130%的现金回报?

“我们这样强调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在协助企业的过程中近距离学习,如果站在外面,哪怕你是企业的投资人,也会有很多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没法深入了解。”吴海燕说。
2017-11-02 10:42 · 投资界综合     
   

  过去的半年,对华创资本的LP来说,捷报连连——华创资本连续公布了旗下两支基金的投资成绩,收获喜人。

  8月,华创宣布,完成了某金融科技公司的全部退出。截止此时,华创该期基金累计分配金额/投资者本金已超过130%——也就是说,假设投资人投资了1000万,此时,已经拿回超过1300万的现金。

  在此之前的2015年,华创的这支基金成立仅一年半时,就已经实现了某企业服务公司的全部退出。2016年底和今年8月,先后完成了上文所述金融科技公司的部分和全部退出。用3年时间,这些退出给投资人进行的分配,造就了130%的回报。

  宜信财富私募私募股权母基金管理合伙人廖俊霞评价,“华创资本的这支人民币基金成立于2014年初,主要做偏早期项目投资,其实还处在整个基金存续期中的投资阶段。仅仅3年时间,就已经取得这样的投资业绩,这在整个行业里都是非常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

  华创另一项投资成绩公布于今年4月,华创和IDG共同公布了二者在2013年合作成立的天使投资基金的投资业绩:成立四年,共投资近百个项目,其中75%拿到国内一线机构基金下一轮或多轮融资,其中包括量化派、同盾科技、铜板街等估值过10亿元人民币的“千里马”公司;基金整体IRR(内部收益率)超过120%;退出项目(包括部分退出项目)所回收的现金已覆盖项目投资成本。

  华创资本一直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专注于早期投资。随着一级市场募集额度逐渐增大,众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纷纷往中后期投资后移,天使投资和早期投资市场已进入红海。华创这两个业绩的发布,显得格外醒目。围绕于此,我们希望了解三个问题:

  —华创早期投资成绩优异,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否有持续性?

  —华创以什么样的打法,持续找到优秀创业者,挖掘早期项目投资价值?

  —行业周期、新技术革新之下,早期投资的机会在发生变化。华创复制了什么经验,又在怎样求新求变地延续价值发现能力?

  早期投资是拿手菜

  2016年,华创资本投资了生鲜电商平台每日优鲜的B+轮。每日优鲜的创始人徐正介绍,当时华创的投资决策速度很快,在华贸中心的一家星巴克里,他与华创的管理合伙人吴海燕沟通了大概1个小时,接着就去到楼上华创的办公室,见到了华创的其他几位投资人和业务负责人。随后的尽职调查只用了不到10天就完成,并给出了详尽的尽调反馈,“这几乎是我遇到的速度最快而又最为严谨的投资机构尽职调查。”徐正说。

  无讼是华创投资的一家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无讼的创始人蒋勇也介绍,华创的决策迅速、尽调速度都很快。*次沟通,吴海燕提出的一些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建议,让他感觉很有共鸣,“她有很多B2B企业的观察经验,也融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认知”;而且,华创给出的尽调反馈全面和快速,“准确地反应了无讼当时的状况和问题。对我们而言,平时只顾着埋头往前奔,这对我们是一次难得的整理。”蒋勇说。

  得到华创的投资之后,徐正几乎每两周都会跟吴海燕通一次电话,一到两个月见一次面。因为白天大家都忙,通话时间大多在晚上11点之后。用徐正的话说,两人通话的内容基本都是“1+1”的模式——先沟通战略性方向问题,接着吴海燕会提出三到五个对每日优鲜产品、体验等方面的细节建议。“她有战略格局,方向和节奏感把握地非常好,同时又有细腻的细节关注。”徐正评价。

  2015年,华创还投资了美食菜谱分享社区及新型电商平台“下厨房”。在此之前,吴海燕已经作为最早一批用户关注下厨房差不多4年,并持续使用产品,至今已在上面分享了100多道菜谱。“我们要选择理解产品,愿意站在我们的角度,更有耐心,对于下厨房的探索更理解的投资人。”下厨房的创始人王旭升说。

  电商、企业服务,包括金融服务,是吴海燕最擅长的领域,也是华创最早布局、耕耘时间最长的领域。

  在2015年之前,华创闷声投资了一批当时几乎还未被其他资本关注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等初创公司。用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的话说,做早期投资是华创的“拿手菜”,“我们最擅长的是从零到一的事情。”

  专注早期,是华创的基金从成立至今的一个显著特征。从2013年开始机构化投资以来,华创主基金的单一基金一直没有扩募,始终保持1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2014年对外募集*支机构基金至今,管理资产超过50亿元人民币,投资阶段始终覆盖天使到B轮的偏早期阶段。为了继续加强对于在天使投资的优势,2017年,华创专门把天使投资的业务做了明确分工,由华创合伙人唐大牛带领一个团队精耕细作。

  专注早期,擅长从零到一,但这不是一家冷启动的基金。

  华创如今覆盖的三大方向“新金融、新实业、新消费”基本上都能找到一个发端点——新金融对应宜信,新实业对应企业服务公司敦煌网和易才,新消费对应达内科技。这三个发端点,都是在华创成立基金之前,华创团队孵化或者天使投资的公司。

  其实早从2003年开始,华创团队就开始了天使投资,只是那时投资用的是自有资金,还未募集基金。对达内科技、宜信、易才和敦煌网的孵化和投资,就是在这个阶段。华创的投资团队,几乎就是伴随着这些企业从0起步,同步成长起来的。

  华创的成长,是一个逐渐积累势能的过程。

  在股权投资行业,有一个形象的形容——早期投资像织网,中后期投资是连线。说的是不同阶段投资的价值挖掘逻辑——早期投资不确定性更多,面对众多新事物,早期投资要像一张网一样,尽可能捕捉到未来风口。而中后期投资则更倾向于围绕产业链,在特定领域做深做大,把资产端、资金端和产业端的资源连接起来。

  但早期投资的网怎么织,众多机构之间大有不同。有的以机枪扫射的方式撒种子,或者追热门和流行,希望投到*、回报最高的公司;有的则是深入研究行业,有的放矢按照自己的节奏获取投资机会。华创属于后一类,针对不同细分领域,走的是一条纵深的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捕捉投资机会。

  2003年之初,华创最早的一批投资项目,来源于创始人唐宁先前在亚信的同事和朋友,这些公司就包括后来上市的达内科技,以及亿美软通、敦煌网、易才集团等。

华创资本,早期投资如何用3年造就130%的现金回报?

  “伴随着这几个行业标志性企业以及他们周边行业的发展,我们用10年时间做了一个观察者。”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说。

  吴海燕所说的“观察”不是坐在副驾驶位置看着而已,而是扎到企业里深度参与——参加公司的所有管理例会、为公司跑市场做调研、招人,甚至是直接管理业务部门。有的公司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模型、BP(商业计划书)他们也都帮着去做,到全国为公司考察收购兼并的对象。围绕这些公司,还对其周边的国内外行业和企业做深入调研等。

  10多年前中国的早期投资行业不像今天火热的投资风险市场,每年投资的量并没有那么大,一家机构一年最多投10个左右项目。所以,投资人有精力对投资公司做较为深入的投资管理,借此深度了解行业和行业里的人。那时的华创投资团队,就是在这种近乎特种训练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更多的投资机会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掘出来的。孵化宜信的想法就是从为达内科技做事情的过程中得来的,而宜信为华创团队打开了深入了解金融科技领域的窗口。同时,在研究国外金融公司时,华创团队看到了SaaS里的数据对金融服务的潜力,进而深入到企业软件和服务领域。

  这种从内部关联观察创业机会的视角,使华创在经过近10年,投资了几十个项目之后,逐渐建立了三个根据地——金融、企业服务和电子商务。

  基于此,2014年,华创开始管理对外募集的基金,进行机构化投资,并且确立了三大投资方向:新金融、新实业、新消费。这些领域本身内在紧密关联,在华创的投资版图中一直平衡并进。华创的*支人民币基金在投资了一年之后,就实现了*个项目的收购退出。

  但2014年之后的华创,较之前也逐渐发生了两大变化——一个是投资的项目更多了,华创团队不可能再以10多年前那种入驻企业工作来实现投后管理;二是华创自身投资的细分领域在不断拓展。

  这时,吴海燕对团队提的要求是,一定要做近距离观察和系统行业研究。这既是为了团队成长,也是为了发现和判断投资机会。“我们这样强调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在协助企业的过程中近距离学习,如果站在外面,哪怕你是企业的投资人,也会有很多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没法深入了解。”吴海燕说。

  而系统研究方法,是从一个点出发,根据内部的关联性,把每个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市场规模以及可能出现的商业机会都梳理清楚,再去寻找和评估投资标的。先看商业价值,再找投资方向。

  在这套工作方法之下,华创形成了自己的用人方法。“看具体行业的项目不一定都要有对应行业的专业背景,投资有投资的方法论。并且现在每个学科也都很细分,懂这个领域未必能在另一个领域里做判断。如果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要去安排一个对应专业的投资人,投资团队就需要太多人了。”吴海燕说。

  华创的做法是,要投资一个方向,就深入行业做调研和学习。在此基础上,找这个领域的专家做大量的访谈,或者做顾问。而且,多个专家的看法也可能会非常不一致。这时,作为投资人就要综合意见,形成自己的判断。不仅从专业背景、技术路线选择等上做判断,还要做商业判断。

  新领域是否奏效?

  这种“写作业式”的工作方法,也沿用到了新的领域。实际上,在“三新”范围之内,在细分领域的投资上,华创一直在做拓展和调整。

  “在三新范围内,每个行业我们都会去做深入的挖掘和积累,但是有些行业在某一个阶段上出现新的投资机会不多,所以就会把精力和资源向另外一些行业做侧重和调整。”吴海燕说。

  2016年底,华创正式成立前沿科技小组,由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带领另外两位投资人公元和吴文涛,专门负责前沿科技相关的项目投资。主要涵盖计算机科学方向和生命科学方向。在华创内部,投资流程上,投资项目无需多次上会,各小组分组决策。遇到合适项目的时候,甚至在当天就可以做出决策。

  在时间点上,2016年底成立前沿科技小组,华创的做法看似与行业热度有点错峰而行。

  其实早在2014年初,华创作为天使投资方投资了当时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初创公司智齿科技,那时熊伟铭就已经注意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2014年的人工智能领域,可以用火爆来形容。Google斥巨资6亿美元收购了人工智能初创企业DeepMind,并大量招聘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百度扩大了在硅谷的深度学习研究团队规模,并且和Google开始了人才争夺战;机器学习领域,IBM实验室和HRL实验室花了1亿美元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研发神经形态芯片。从巨头公司乃至小的创业团队,甚至是计算机领域外的企业,都开始争先恐后制造出一系列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包括在医疗健康领域,2014年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人工智能软件。

  尽管已经如此热烈,华创当时并没有马上决定集中投入人力和资金大量投资这个领域。直到近3年之后的2016年底。

  可2016年底的前沿科技领域看似已经进入低谷,之前的许多创业公司还在苦苦挣扎,远不如2014年的一片欢呼了。一方面,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些成立较早的公司已经有黑马之势,像旷视科技、格灵深瞳、商汤科技等。另一方面,前沿科技许多细分领域的发展差强人意:2016年底,许多无人机公司纷纷裁员,大部分的无人机公司还没有足够的销售量;自动驾驶领域看似已是充分竞争,一些创业公司借机退出;VR/AR大量同质化。

  华创的前沿科技小组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成立的。

  其实,在2014年,华创团队对人工智能的态度颇为谨慎,*的疑问是,对VC来说这是个“real business”吗?

  “当时觉得这会不会有技术型大公司炒作之嫌,担心这是不是属于VC范畴的科技创新。比如那些需要特别大规模才能部署实现的事儿,基本上都不是VC的菜,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所以得先观察。”熊伟铭说。

  观察一段时间的结论是,“人工智能确实是有核心价值的”。他们的视线落在了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算法开源,单独算法团队的商业价值已经没有了,因此华创倾向于从应用开始看。”

  而且,现在这个阶段,前沿科技的一些基础研究在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目前最需要的是找到落地应用场景,与行业和商业实践结合。所以,很多前沿科技类的项目其实都是To B的,是用一些新的技术做企业服务。在这一点上,华创以往的经验、资源和判断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因此,华创内部相关的小组也会一起去做项目评估。

  2016年底,华创前沿科技小组在将近一年的时候里,对前沿科技方向下的细分领域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遍访了能联系到的国内外业界专家,阅读了无数相关学术报告和论文,以此先描绘出了一张清晰的投资版图。“这种方式有可能会错过几个deal,但是一旦决定进入一个领域,我们争取滴水不漏的都能看到。”熊伟铭说。

  从人工智能应用开始研究下去,他们对数据,以及芯片、I/O(输入输出设备)等基础设施的看法也逐渐发生变化,并发现了其中更多的投资价值。

  最初,熊伟铭对芯片表示怀疑,中国人做芯片行不行?是不是适合VC投资?钻进去之后发现,这拨芯片制造与以往不太一样,少有做架构的,几乎都在做应用。熊伟铭感叹,“这适合咱们”。

  同时,以人工智能新技术打底,华创把视线扩展到传统行业与AI的交叉点,关注无人车/无人机、医疗、教育等平行行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无人机、无人车这两个行业其实都是刚刚开始,仗还没开始打呢,大家都还在各备粮草。”熊伟铭说。但目前是不是个好的投资时机,熊伟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验证。

  最初,熊伟铭疑虑无人车是不是已经具有商业价值。后来发现不仅百度包括其他一些创业公司都在尝试这个领域,有的还宣布进入了商业化样车测试阶段,居然还收到了订单。这时,熊伟铭心里确定一些了,“这个行业可能是个真的生意,我们应该进场。而且,虽然无人车离商用确实还有一段时间,但好处是目前好的团队是稀缺的。无人车的竞争不在车上,而在人工智能那一端。在人工智能怎么跟车做结合上,把大公司都算上,全世界不到50个团队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所以我们觉得能投一个是一个。”

  但到具体团队上,华创的态度还是谨慎的,直到得知前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即将离职的消息,熊伟铭赶紧和王劲取得联系,在经过密集和高效的沟通后,华创决定投资王劲将创办的景驰科技。于是,华创成为景驰科技这家目前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无人车公司的天使轮投资方。

  在王劲之前,华创前沿科技小组看过不少做自动驾驶产品的创业团队,但一直“不敢下单”。华创内部讨论时,一开始大家的纠结点都在技术路线上。后来发现,归根结底,他们其实是对创始团队的行业背景不那么有自信。因为技术上各个团队都会选择工业上最成熟的路线,最关键的是无人车业务价值链太长了,甚至在一些环节具有一些敏感性,需要处理的技术之外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直到看到景驰,华创团队觉得以王劲和团队的行业背景和资历,“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在无人车领域,华创前沿科技小组沿用系统研究的方法,从王劲开始,在无人车领域继续深挖,拜访了如通用汽车研究院院长等一批行业大牛和专家。“我们发现连主机厂都认为汽车行业在重塑,认识到我们可能确实有点在拿传统想法来评估这个行业了。”熊伟铭说。

  前不久,在华创举办的“思享会”上,熊伟铭列举了华创在前沿科技各个细分领域二十余家被投公司的名字,这些公司就是华创前沿科技小组近一年工作成绩的一部分。

  “早期练功房”

  除了在新细分领域的拓展,在阶段上,华创继续夯实在种子和天使期的投资能力。

  2016年底,华创内部做了一个新的分工,由合伙人唐大牛来专门负责天使期项目的投资。自此,华创内部的投资领域分工更加明晰了。

  天使投资,不确定性相对更多,周期更长。对于这个阶段的投资来说,问题*的往往不是钱,而是耐心。而面对近一两年越发明显的项目估值抬高,优秀早期项目数量的稀少,很多早期投资机构已经将投资阶段纷纷后移。

  在专注负责天使投资这件事上,唐大牛在加入华创之后,用了很长时间思考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他看来,这是华创基于优势专业能力的前置探索,也是以一个比较有效率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和专业能力,像一个练功房,协助创业健将往前跑。而且,不同于个人投资人,职能完备的华创作为机构,更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目前,华创用于天使投资的资金均来自由华创资本和IDG资本共同出资的“华创-IDG天使基金”。这样的做法,唐大牛的解释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优化投资人的现金流。在保证回报的同时,代表了投资人的长期承诺。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天使投资应该多看价值创造型企业,而不仅仅是追逐机会。过去的天使投资像打猎;而现在的天使投资更像种田,需要通过不断的辛勤劳作,一天天累积。”唐大牛说。

  到2017年初正式开始专注负责天使投资时,他已经想明白了两个具有操作意义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天使投资生态?天使投资投什么样的人?

  对*个问题,他的解答是,“目前,一半答案是‘天使合投’。”于是,过去半年多的时间,唐大牛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与多家投资机构和社群组织的深度合作,建立合投机制,以此来优化投资人现金流,增加初创公司的早期资源。

  在内部,已投项目则以社区化的方式来交流和运营。

  在这个社区里,每一个项目从投资的时间算起,都有一个12月的陪伴期。在这个期间,除了个性化问题的密集沟通和支持,唐大牛还试图把这个阶段项目面临的共同问题提炼出来,以产品化的方式提供支持。

  最近,唐大牛准备把琢磨了很久的沙盘演练付诸实施。近半年多的时间,华创就投资了30余个天使期项目,“数量上已经够了。”唐大牛说。

  在创业公司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华创也摸索出了一个成型的产品工具,“我们采用的是一个财务月报的形式,不仅创业公司自己用,有的公司还推荐给他的其他投资人共享。”唐大牛介绍,“在运营上,我们尝试根据创业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探索出一套管理体系,以及更多的IT和非IT的工具。”

  除了业务上的沟通,每月还举行一次线下活动,比如爬山等户外活动。“从业务到精神,都是我们沟通和关注的范围。”唐大牛说。

  天使投资投什么样的人?唐大牛有一套他的逻辑——投有趣、会花钱的人。

  唐大牛在2016年加入华创,与熊伟铭相识多年,在加入华创之前,与吴海燕也已相识。十年前,唐大牛任易观国际研究事业部负责人兼首席分析师,并在2007年获得“终身精英分析师”荣誉。之后任Ventech China合伙人,主要负责聚美优品、WiseMedia、百程旅行网和真朴教育等项目的投资。还天使投资了多个项目。他同时还有创业的经历,作为联合创始人参与两个创业项目,还有一个自己做为创始人发起的项目。他还是公益和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并玩得有模有样,创立了户外活动组织,还带队参加香港和新西兰的慈善越野赛,全队完赛。

  唐大牛的这些经历,现在都被揉进天使投资当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把早期创业项目比做一辆车,应该没有太多人像我这样,知道作为观众、乘客、副驾驶和司机不同角色身份和感受的细致入微差别。”

  以他的视角,创业者的“有趣”体现出的是一种价值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希望他有这样的想法:*,他可能会照顾到更多人;第二,这些人如果被照顾到之后,某方面的品质有提升。”

  而“会花钱”,则体现了创业者的商业能力和战略思维。“会花钱是真的知道为了完成一个商业愿景,今天已经拥有什么能力,以及还要获得什么能力,哪些能力可以用钱能买到,哪些能力还得通过资金的投入逐步积累得到。”

  同样,吴海燕也会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思考:做一个投资决策,怎么尽*努力做正确的判断?投不投、投多少、怎么投?如果不投,怎么跟创业者沟通?既不伤害他,又能给他一些有意义的建议,把我们看到的不利于他的一面告诉他,要把这件事先做好。”

华创资本,早期投资如何用3年造就130%的现金回报?

  点击观看吴海燕专访视频

  如果您愿意与我们一起见证未来,探索未来,2017年11月3日请您莅临“宜信财富私募股权高峰论坛”,与我们一起关注母基金,拥抱新经济。届时宜信创始人、CEO唐宁将携手海内外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专家团队与您一同分享私募股权投资之美。

  风险提示: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非宜信官方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