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全球最大私人雇主富士康:21亿的“AI转型运动”

对于年近70的郭台铭而言,富士康不被淘汰就是未来最好的发展。
2018-02-08 14:11 · 投资界  Sunny   
   

  “五年内,我们至少要投资100亿新台币(合21亿人民币),以招聘顶尖人才,并在所有生产基地部署人工智能研究所。”这是近日郭台铭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答。

  据消息报道,富士康有意在全球招募100位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同时招募数千名有志于此的普通开发人员,致力于构建机器的深度学习技术。

  这家全球“苹果代工厂”的富士康正在逐渐从一个硬件公司向软实力的平台公司开始转型。

  登录A股,撕下“代工厂”标签

  去年12月,鸿海发布公告,拟由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近日,鸿海举行股东临时会,股东大会批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的上市计划。

  在鸿海集团看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一个“三年之约”。

  登陆A股是鸿海精密“掌门人”郭台铭几年前就提出的设想。2015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他表示,考虑未来三到五年分拆中国内地的业务并在A股上市。

  时隔三年,登录A股有望,不过这背后是一个传统制造企业急于转型的表现。

  回想10年前,当2007年6月29日首发的iPhone受到全球追捧之后,富士康的命运就真真切切地和苹果联系在了一起。根据台湾元大证券顾问公司Yuanta的计算,苹果每年售出的2.1亿部iPhone 里,有70%都是富士康代工生产。

  虽然除了iPhone、iPad、富士康也为亚马逊生产KindleIn、为索尼和任天堂生产游戏主机、为软银生产机器人Pepper、为惠普生产服务器,但是只要苹果手机有多大的动作,都会适当性地影响到富士康。

  就比如去年iphone X的推出,当时行业里传言称新一代iPhone 会使用OLED 屏幕,而富士康将会主要负责装有OLED 屏幕iPhone 的生产。于是从2017年年初到7月,富士康的股价就上涨了40%,接近120新台币一股。从公司市值来看,富士康的市值也在当时达到20万亿新台币(约660亿美元),比索尼和任天堂的市值还高。

  但随着整个手机行业的饱和与苹果销量的下降,2017年11月公布的鸿海精密财报显示,去年三季度该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39%至约6.96亿美元,创九年最大降幅。同时iPhone X采用的新3D传感技术、较低的代工利润率都成为了利润下滑的问题所在。

  转型,对富士康来说虽并不能称得上“迫在眉睫”,但已经是“近在咫尺”。

  郭台铭明确指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将是工业领域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其将在北京、上海、南京和深圳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如果A股上市成功,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互联网科技研发。

  从子公司入手打破固有格局,登录A股是一剂良药。

  不断“砸金”,步步跟紧AI领域

  富士康曾在一份公开声明说,他们找到了未来增长的几个关键领域,包括移动设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生活、工业4.0的自动化、机器人和现金的电视机显示技术。

  而AI无疑是贯穿这几个关键领域的突破点。按照郭台铭的构想,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物联网,未来会凭借大数据导向、AI分析及机器人驱动工业运作。而若实现当下的目标,只能利用资金获取强大的“外援”。

  从近期富士康的资本动作中会发现,在AI领域,富士康早已步步跟紧。

  1、合作吴恩达:用AI复兴制造业

  2月初的国家会议中心工业互联网峰会的演讲台上,富士康就被吴恩达当着上千位观众的面喊话。

  富士康等几家领先的制造企业与吴恩达的Landing.ai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而吴恩达这一次在公众场合积极拥抱富士康的态度可见一斑。

  行业所有的人都在说:吴恩达是站在了巨人“富士康”的肩膀上,建立AI帝国。

  但是,反过来一想,更像是富士康搭上吴恩达的“AI列车”。

  根据吴恩达的描述,Landing.ai旨在帮助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转型。Landing.ai将开发一系列的AI转型项目,从提供新技术、帮助调整组织结构到员工培训等等。Landing.ai公司将首先从制造业切入。

  吴恩达认为,AI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质检流程,缩短设计周期,消除供应链瓶颈,减少材料和能源浪费,并且提高产量。而富士康无论是从制造业公司的体量、规模、生产方式都很符合被改造的要求。

  像富士康这一类型的制造企业要想真正抓住“人工智能的机遇”,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而这正是Landing.ai可以解决的痛点。

  2、投资旷视科技:加快AI落地

  富士康于去年12月,跟投了旷视科技的4.6亿美金的C轮融资。

  人工智能时代新的垄断者还未有定论,但从创投圈的火热中我们可以一窥其雏形。旷视完成了全球AI公司单轮融资最大单,而背后的投资方不仅有蚂蚁金服、还有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国风投)的支持。

  吸引资本巨头的就是旷视科技手里的技术:人脸识别。在美国AI企业产品商业化落地仍不明朗,而在国内从银行通刷脸取钱,到首都机场刷脸出关等,各个场景,这项技术已被广泛投入使用。

  2015年,在很多人工智能新玩家还没诞生的时候,旷视科技和支付宝就抢先推出了刷脸登录功能。后又陆续推出人脸身份验证平台,一举攻下了几乎所有银行、互金、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身份审核市场。就在几个月前,旷视和蚂蚁金服更是共同实现了全球首个“刷脸支付”的商用落地。

  单单的一个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从智能办公、智能生活、智能零售、智能安防等城市中的小场景切入。对于看好移动设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生活等领域的富士康来说,旷视是最好的“互惠共赢者”。

  3、入股小鹏汽车:智能出行领域的野心

  2017年6月,富士康与昆山市政府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50亿元生产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及多功能转换接头的研发及生产,还有锂电池的研发及生产。

  2017年10月,富士康与风险投资公司IDG资本拟筹资15亿美元设立汽车科技基金。

  2018年1月,富士康3亿元人民币入股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小鹏汽车母公司),获得2.94%的股份。

  早在2014年之前就有消息传出富士康与某汽车制造商合作造车。不断传出富士康与吉利汽车裕隆汽车江淮汽车、北汽集团等多家汽车制造商有所接触,但富士康始终没有承认。

  去年在蔚来汽车第一款量产车型ES8发布会上,有媒体报道李斌与郭台铭商议了两个小时之久,媒体纷纷猜测着两大公司负责人正在商谈“融资”、“合作”之事。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郭台铭没有选择腾讯的蔚蓝,而是选择了阿里的小鹏。

  当然,选择哪一家都是无关痛痒的,因为对于智能汽车领域,时间才能给出最终的胜负答案。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投资方,跨界赋能的富士康其实也在反哺自身,不仅获取实打实的经济利益分成,还能高效地获取更多的高价值数据反馈,不断优化算法模型,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竞争力。

  在智能出行领域,富士康可谓用心。

  投资AI能否让富士康改头换面?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富士康一直在谋求转型。此前就涉足电脑配件市场,建造自身品牌;收购赛博电脑城,试图以销售通路打开市场。前几日,富士康集团旗下的夏普公司正在谈判,将收购东芝笔记本电脑业务。不过这些动作都没有为转型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富士康也不断在往手机领域上发力,2016年就有两笔收购:3.5亿美元收购Nokia品牌功能手机生产制造权、38亿美元收购夏普。现在也生产自有手机品牌富可视(InFocus)出海印度,但“苹果代工厂”的刻板印象却仍然存在。

  最后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方向的结果,就是AI市场。

  富士康大规模投资人工智能,从成本角度来看,这是必然的选择。作为全球最大的私人雇主之一,富士康的员工数量曾一度高达130万。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每况愈下,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的工资水平日渐提高,人力成本日益增长。富士康无法改变现状,从长期角度讲,自动化是确保劳动力成本在可控范围内的关键。

  虽然目前自动化技术方面存在瓶颈,还是有大量人工作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被机器代替,但是继续进行自动化的研发是势在必行的。

  富士康目前有着全球领先的制造业经验,因此利用传感器嵌入生产线设备中捕获数据,以支持生产线的AI自动化开发就成了富士康AI研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被富士康投资的摩拜单车CEO王晓峰曾说过:“如果你把富士康称为是‘代工厂’,郭台铭先生听到肯定不会高兴。”

  富士康能否丢掉“代工厂”的刻板印象不可知,未来能否通过AI领域而改头换面也不确定。毕竟,当下的如火如荼的AI领域在不断发展, 2018年整个AI行业将往前迈出一步,从热炒的概念走向实战落地,这将会对人工智能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

  投资AI虽然是富士康的一个转型,不如说这是为了富士康的未来寻找出路的一个策略。因为对于年近70的郭台铭而言,富士康不被淘汰就是未来最好的发展。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Sunny,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2/427347.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