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概股IPO回A首单!50天,42家股东,药明康德“一拆三”市值超1200亿

药明康德4月24日正式启动A股IPO,从预披露、招股书更新到上会、过会,仅仅用时50天。
2018-05-08 16:21 · 投资界  任倩   
   

  没有悬念,这是中概股以IPO形式回归A股的第一单!对药明康德美股私有化的投资者来说,经过近三年的等待,终于迎来另一番全新景象。

  2018年5月7日,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259。根据招股书,药明康德本次计划发行1.04亿股,在总股本中的占比不低于10%。发行价21.60元,开盘价25.92元,涨跌幅43.98%,开盘封涨停。

  药明康德4月24日正式启动A股IPO,从预披露、招股书更新到上会、过会,仅仅用时50天。并且在过会半个多月后,成功“反超”仅用时36天过会的富士康,率先拿到IPO批文,由此成为监管层双轨制新思路下的第一棒。

  近日,多位投行人士向投资界感叹,“这是一个样本型案例”。对其他尚未回归的中概股来说,考虑到资本跨境流动并不容易的问题,未来要私有化再回归IPO的机会不大,更多会以CDR形式上市。

  如此来看,药明康德IPO回A之路十分特殊,而其接近800页的IPO招股书,更是一份境外私有化回归的样本学习材料。

  中国CRO龙头,客户覆盖全球TOP20大型药企

  16年前,药明康德从650平方米的化学服务实验室起步,逐步建立了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前开发、临床试验及小分子化学药生产的贯穿整个新药研发过程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技术。

  根据招股书,按照业务类型划分,药明康德的主营业务可分为两大板块、共四类业务单元:

  CRO,通俗地讲,专事创新药研发外包。因为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所以伴随着新药研发成本的日益增长、周期压力增大,大型制药企业开始将一些非核心的研发环节外包。

  有人对“外包”二字存在误解,认为技术含量低。实则相反,CRO企业不仅对技术、设备要求很高,而且与制药企业在新药研发投入方面具有强关联性。根据统计,CRO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跨国企业节省了30-50%的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说,CRO已经成为大型制药企业之间竞争一个重要元素。

  在过去10多年里,中国的CRO企业数量从2009年的300家一跃增至2016年的1000多家,成为全球CRO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并超越印度成为世界医药研发服务业的首选地。

  全球CRO市场占有非常集中,前十大服务商占据50%左右市场份额。药明康德为全球第11大CRO服务商,市场占有率约为2%。

  目前CRO行业的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药物研发各个阶段和领域,成为全球制药企业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实现快速上市的重要途径。从全球范围内看,欧美地区CRO市场增速放缓趋于饱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地区市场正在悄悄扩容。

  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因国内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CRO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但这对药明康德来说却不是头疼事,因为其客户几乎都是跨国药企。

  目前药明康德服务客户数量超过3000家,全球排名前20的制药公司里,有18家是药明康德的客户,包括默克、强生、GSK、辉瑞、罗氏、诺华制药等,其前五大客户包括辉瑞、强生、罗氏、礼来、默沙东等医药巨头。10家大客户贡献的总营收占药明康德总收入的32.18%,其中,强生占比最高达到7.06%。

  作为排名靠前的唯一一家中国公司,药明康德确实可以称得上国内CRO龙头企业。

  “一拆三”高明回归,三家市值超1200亿

  最后的主角终于登场。

  2007年8月在纽交所IPO上市,2015年12月退市后,在上一波回A浪潮中,药明康德的资本动向备受瞩目,而药明康德正是回A之路的最后一环。

  事实上,几乎同一时期的纽交所有20多家中概股启动了下市进程。但到当年下半年,A股爆发股灾,大部分中概股放缓回归计划,无一像药明康德一般决绝。从开始宣布到最终完成,仅用了四个月时间,下市成本约33亿美元。

  快刀斩乱麻,回归后药明康德选择分拆上市,开启紧锣密鼓的资本运作之路。

  2015年5月,药明康德旗下主做小分子CDMO的合全药业(832159.OC)在新三板挂牌,一度成为新三板“最贵医药股”,打响药明康德回归第一枪。

  两年后,生物药CDMO的药明生物(2269.HK)登陆港股主板。今年4月11日,药明生物股价创出历史新高85.1港元,较招股价翻了3倍,已经成为港股上市生物医药企业中的“独角兽”。分拆回归第二步顺利完成。

  2017年7月,药明康德递交IPO招股说明书,仅仅50天通过审核今日正式上市,最后一道关卡也闯关成功。

  截止发稿前,合全药业总市值198.4亿元,药明生物市值881.7亿港元(约合714亿元人民币)。药明康德总市值324.06亿元。一拆三家总市值超1200亿元,对比回归时33亿美元,三年间,市值增长近6倍。

  今年2月,合全药业公布2017年业绩快报,公司去年营收为21.89亿元,同比增长24%;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5亿元,同比增长5%。

  药明生物公布的2017年全年业绩显示,公司2017年营收16.19亿元,同比增长63.7%,毛利6.61亿元,同比增长69.8%,净利润2.53亿元,同比增长79%。

  根据招股书,药明康德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前9个月营收分别为41.39亿元、48.83亿元、61.16亿元、56.7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08亿元、6.8亿元、11.2亿元、11.1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61亿元、3.48亿元、9.749亿元、10.63亿元。

  从营收情况看,可以预见三家公司未来的高成长性。

  众多VC/PE喜接“回娘家”,三大保险巨头保驾护航

  药明康德重回A股上市背后,站着一众资方,是他们让药明康德找到了“回娘家”的踏实感。这其中不乏明星机构,博裕资本淡马锡高瓴资本汇桥资本中国平安、浦银国际、云锋基金、红杉中国、君联资本、中国基金旗下创业基金SCC Growth、泰康集团等均现身其中。

  药明康德私有化后,股权结构颇为复杂,共有42名股东,外资股较多。但没有一个股东直接持股超过10%。

  创始人李革及赵宁、刘晓钟、张朝晖共同控制合计34.4812%的表决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持有超5%股权的发起人包括Glorious Moonlight(光辉月光有限公司)、Summer Bloom(萨摩布鲁姆投资(I))、G&C VI(群云 VI)、WXAT BVI(药明康德维京)、ABG-WX Holding (HK)(汇桥-无锡控股(香港)有限)、嘉世康恒、HCFII WX (HK)(高瓴基金的持股主体)、G&C IV Hong Kong(群云 IV 香港)和上海金药9名股东。

  其中上海金药以3.89元/股的价格持有4936.23万股,目前持股占比5.26%。而上海金药正是中国平安的控股子公司。

  同一批次入局的还有泰康集团。招股书显示,与上海金药同时受让药明康德股权的上海瀛翊持股1047.87万股,目前占比1.12%,其中泰康集团持有上海瀛翊55.64%股份。此后在2017年1月,药明康德进行了一次增资扩股,泰康集团以直接入股的方式再次入局,中国人寿则通过国寿成达首次介入,两方交易对价总额均为5亿元,分别持有药明康德1250万股,目前占比1.33%;平安置业也以2亿元的交易对价获得500万股,目前占比0.53%。

  一同参与此次增资扩股的还有云锋衡远,以1.5亿元获得375万股。根据天眼查,其股东为云锋新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云锋新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而这两个公司的股东信息均显示,马云持有40%股权比例。

  平安、人寿、泰康三家保险巨头入股药明康德,显然不是巧合。作为大健康产业链上的两环,“保险+医药”在产业整合的层面上,将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大险企入股药明康德,也许更具战略布局性质。

  此外,药明康德背后资方还有一众VC/PE。纽交所下市前,高瓴资本、浦银投资、红杉资本中国GF控股三期A、云锋基金等参与认购,高瓴资本成为药明康德第七大股东。

  高瓴资本是药明康德长期的投资方和合作伙伴,2015年参与了药明康德私有化,并且是药明康德私有化“一拆三”后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与合全药业三家公司的投资人,其中合全药业于2015年4月在新三板挂牌,高瓴资本参与了其后续定向增发;药明生物于2017年6月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高瓴资本参与IPO配售继续增持。高瓴资本对投资界表示,在当前鼓励科技创新和新药研发的大背景下,药明康德作为全球少有的一站式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建立了一个集创新药发现、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技术服务和赋能平台,大幅降低了新药研发的门槛和成本,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让更多的创新药早日进入市场造福社会。

  红杉中国也是药明康德重要投资方。其投资支持了药明平台的整个生态体系,在药明康德之外,同时投资了合全药业、药明巨诺、药明明码三家领先医疗企业,助力健康医疗产业与科学技术的深度结合。同时参与投资药明平台多个生态体系的还有专注于医疗领域的弘晖资本

  君联资本在2006年就结识了药明康德CEO李革博士,因受当时基金规模限制而错失了投资合作机会。2015年,君联资本投资数千万美元参与了公司的私有化。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总裁陈浩表示:“医疗服务是君联资本除TMT之外最早进入的投资领域,也是在中国新经济下,需求升级、新政策、新技术驱动的产业转型机会中持续看好的投资方向,药明康德是君联资本在这一背景下投资的典型案例。”

  创始人李革和他的新药研发梦

  作为中国一个行业的拓荒者,李革成功了。作为全球行业的颠覆者,李革也已见到曙光。在中国从仿制药大市场向新药研发努力前进的过程中,他和药明康德所提供的,或许远不止一家总市值千亿的集团化企业。 

  无论是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还是2015年完成私有化从美股退市,以及如今荣归A股,由李革掌舵的药明康德总是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

  这家巨头公司2000年12月在上海外高桥创立。创立之初只有一间700平方米的实验室,共4名员工,除创始人李革外,另有三位合伙人,其中一位便是李革的妻子赵宁。

  李革和赵宁均于1989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一同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取得哥大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的第三年,李革就与导师Clark Still教授共同发明了“标记的组合化学技术”,并发表了数篇论文。

  毕业后,李革加入导师创业的生物技术公司Pharmacopeia Inc.(即199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著名医药公司PDD前身),成为公司合伙人和创始科学家之一,开始第一次创业。Pharmacopeia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之时,李革仅28岁。

  1999年,受邀回母校演讲的李革在考察国内市场时发现,中国的原研药被国外药企一统天下,而集中在科研院所的新药研发,商业转化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媒介。于是李革决定回国创业,做中国医药研发的服务外包。

  这一转,李革开了本土CRO行业之先,被媒体称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第一人。

  18年来,药明康德一直致力于为小分子化学药的发现、研发及生产全方位、一体化平台服务,以全产业链平台的形式面向全球制药企业提供各类新药的研发、生产及配套服务。同时,公司还在境外提供医疗器械检测及境外精准医疗研发生产服务。

  药明康德的开放式研发平台通过全球26个研发生产基地和分支机构,直接服务着全球3000多家客户。截至2017年末,药明康德为客户在研1000 余项新药开发项目,并同时支持或承载着包括辉瑞、礼来、默沙东等全球多家知名药企200多个临床I-II 期、30 多个临床III 期及商业化阶段的小分子化学药生产。据悉,2017年美国药监局(FDA)批准的新药中,有70%来自药明康德的合作伙伴。 

  如今,丈夫李革担任药明康德董事长,妻子赵宁为公司副总裁。2017年,夫妻二人以280亿元财富上榜胡润百富榜,并荣登中医药类富豪榜第5位。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任倩,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5/430997.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