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晨曦集团正式申请了破产。
这并不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民营企业。除了拥有石油石化业务之外,还拥有粮油加工、国际贸易、文化旅游四大主营业务。早在2016年,晨曦集团就实现销售收入432亿元,其中石化企业总产值达到168.5亿元,表面无限风光。
成立于1999年作为一等一的民营巨头,最后却走向了破产重组,原因竟是在债务方面栽了跟头。
资不抵债,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7月20日,山东省莒县人民法院公布了山东晨曦集团破产的民事裁定书。该裁定书中指出,山东晨曦现已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目前,晨曦集团破产重整已正式启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公开资料中显示,山东晨曦集团拥有员工6000余人,集团连续7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16年晨曦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32亿元,位列全国企业500强第289位,2016年山东企业100强第28位。
头顶无数光环的它,其实早在2015年就已经初现疲惫。据了解,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山东晨曦就被爆出曾拖欠员工工资四成,补发工资要分三批发放。
而后2016年,有媒体爆出民生金融租赁、交银金融租赁、农银金融租赁等公司采取诉讼等形式向晨曦集团追讨相关债务:
民生金融租赁要求冻结山东晨曦及旗下海右石化、董事长邵仲毅等7700多万元银行存款;
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要求支付2.97亿元损失及利息;
农银金融租赁也亮出了数字,截至2016年9月20日,海右石化应付租金与罚息已超1.15亿元……
晨曦集团当下的破产,只是过去无数个债务无底洞的集体吞噬。
业务对资金依赖度严重,银行成为输血管
资产抵押没法借到钱,银行评估风险太高不放贷,是这家企业最大的痛点。
依稀记得在201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晨曦集团董事长邵仲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14年年中开始,银行陆续通过让其提前还款、贷款到期后减少放贷额度等方式,逐步减少了晨曦集团的贷款。
“睡不着觉,真的睡不着”。
的确,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商、重要的地炼民企,晨曦集团对资金的依赖是非常严重的。
一方面企业不断向银行借款进行融资是为了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就不得不提到以大豆为载体的贸易融资。
把大豆进口作为融资工具,对于很多进口商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大宗商品融资模式主要是进口信用证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通过信用凭证进行融资,然后进口货物。之后资本运作将货物大举低价抛售套现,再将这些现金投向高利借贷或房地产市场,赚取高额利息收益。
这种玩法在许多民营企业都很常见,不少大豆进口企业都因此踩入了雷池。但是一旦东窗事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也是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柴油是地炼企业生产的最主要产品。但在今年,中国的柴油消费却十分低迷。根据数据显示,41家主力山东地方炼厂6月汽柴油累计产量在641.6万吨,环比下降4.6%。作为重要的地炼民企的晨曦集团的确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市场行情发生逆转,使得企业风险评估加大,为贸易商们提供融资渠道的银行开始釜底抽薪,关闭融资的输血管道。而这一关闭,直接使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瓦解。
当然,破产也和公司本身的运作情况息息相关。
结语
与晨曦集团类似的民企,往往依靠银行信贷来支持企业扩张,可是一旦东窗事发,破产重组后将留下大规模的债务。
那些表面上公开的台账虽然很好看,但是拆东墙补西墙并不是长久之计。企业迟早都会在商业这条大海里折戟沉沙。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Sunny,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7/4341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