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初心被埋没,一个微信小程序缩影的困惑和未来

“车来了”的个例是一个缩影,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小程序一路走来的困惑、思考,和成果,以及隐隐若现的未来。
2018-08-01 08:11 · 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早优夫斯基   
   

  微信在几天前正式发布了「我的小程序」功能,小程序的入口被进一步提前并放大,标星的小程序上限从 10 个变成了 50 个。现在的微信小程序更像一辆边跑边造且停不下来的车,飞驰在一条无法预知的道路上。

  极客公园也想再聊聊小程序是如何走到了这一步,未来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习惯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去观察,这次试着从个案入手剖析,或许能得到些不一样的东西。而如果真的有一款小程序可以作为微信小程序一路走来的缩影,那么「车来了」或许会是最合适的那个。

  「车来了」并不是一款很新的小程序,也不是增长最快最亮眼的,但却是最特殊的。因为它*的符合张小龙对小程序最初的设想,同时它遇到的障碍也像极了微信自己的困惑,更重要的从它身上或许可以模糊的看到张小龙眼中小程序「未来的样子」。

       长尾线下,被电商和游戏淹没的「初心」

  如今游戏和电商的火热和疯狂,让很多人都快忘了,连接线上线下并收割长尾流量,这才是张小龙最初设计的小程序的「初心」。

  如今的小程序生态里,游戏和电商是所有人眼中的香饽饽,在第三方数据平台阿拉丁最新的统计中,Top100 的小程序里游戏和电商就占据了超过 50% 的比例,而真正涉及到线下场景服务的线下零售、餐饮等,都仅占到了可怜的 4%。

  「车来了」是最早一批参与内测的小程序,原因也很简单,「车来了」的服务场景符合张小龙心目中小程序的预期,而且场景在线下。需要坐公交时,打开小程序看一眼下一趟车什么时候到站,上了车就忘掉它,其他时间你都不会想起它,标准的用完即走。

  所以「车来了」也成为了*批上线的小程序,作为非常典型的线下场景工具。而根据「车来了」官方统计的数据,全国每天大约有 2-3 亿人次的公交出行需求,它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需求市场,这一点从「车来了」自家 App 超过 7000 万的用户规模就能看出。

  不过,基于微信当时 9.8 亿月活的用户规模,「车来了」的小程序却在上线的*年用户规模仅仅达到了 100 万+,这个成绩对于「车来了」这样已经拥有庞大用户体量的产品来说,未免有些不尽如人意。

  这难免让人联想到同样作为公共出行小程序的「摩拜」,同样是线下的出现场景,「摩拜」的小程序却仅仅一个月就拥有了 5000 万用户,一年后更是达到了 2 亿。

  抛开当时共享单车作为社会热点的影响,这个反差最根本的原因是「车来了」空有 3 亿的出行市场,但在公交站台却没有线下的二维码可以扫,而「摩拜」的每一辆车都有一个二维码、都是一个入口。

  「车来了」当然也想在全国每个公交站牌上都贴上自己的二维码,无奈这是不可能的,从人力、财力和合法性上都是做不到的。

  「车来了」的这种无奈,恰恰也正是微信小程序的「初心」面对的困惑,有着美好的收割线下流量的设想,但落地时却面领着高门槛、高成本等重重障碍。

  在 2017 年一整年的迭代过程中,无论是微信自己还是「车来了」,都在尝试其他方式解决这种线下服务场景没有线下实体入口的矛盾,尤其是从 2017 年底到 2018 年 3 月期间的一系列重磅能力释放,其核心就在于开放线上入口,像是增加首页下拉入口,放宽分享限制等。

  这些举措提前了小程序的入口,同时激活了社交关系链,也正是这些举措成就了电商和游戏的大热,毕竟比起线下,线上的纯流量生意门槛低了很多。

  不过「车来了」也确确实实受益于这些举措,从进入 2018 年,「车来了」的小程序用户在短短 3 个多月的时间里飙升到了 400 万,如今更是达到了 900 多万近 1000 万。「车来了」告诉极客公园,新增的用户有 70% 以上都是来自好友分享。

  不过,「车来了」今年迅猛的增长速度的原因也并不只是微信的能力解放,更多也源于「车来了」产品对微信小程序生态核心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而这个核心理念,就是微信一直坚持的「去中心化」。

       作为一款产品,如何适应去中心化

  开放和去中心化,这是机会也是考验产品力的关键。尤其在微信上,用户已经有了,需要用产品本身去收割用户,而那些能够埋头做产品的企业,能够靠产品或靠服务取胜。

  「车来了」在 2018 的这半年,并没有什么疯狂的营销和广告,但却做到了用户数近十倍的增长,很关键的一点在于用户体验。就像「车来了」市场负责人告诉极客公园的那样,这个产品经过了四年,「车来了」只专心做了一件事——服务公交出行人群的核心场景。

  作为以服务公交出行为基础的工具,「车来了」最核心的一个功能就是告诉用户实时的车辆位置信息,下一趟车几分钟后到站。但其实很多城市的公交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并不会轻易对车辆 GPS 进行数据共享。「车来了」为了更精准的提供车辆实时数据,是通过车辆时刻表和公交站台位置数据模拟车辆行进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一旦有「车来了」的用户在 App 或小程序上确认了上车,在取得用户同意后,「车来了」就可以把用户的 GPS 信息作为车辆的 GPS 信息进行使用,再综合道路拥堵情况,对模拟过程进行实时的矫正和更新。

  始终坚持打磨产品、优化用户体验,因为「车来了」很明白,一款工具就是应该用户在哪产品就去哪,用户有需求产品就尽可能提供*的服务。这样的产品逻辑是非常符合微信生态理念的,也会让产品在去中心化的竞争中依靠口碑和关系链更快的脱颖而出。

  尤其是像公交出行这种服务场景,这种日常规律出行的需求是周而复始,始终存在的刚需。良好的用户体验给「车来了」小程序带来的是超高的留存率。根据极客公园得到的数据,「车来了」的小程序的周留存达到了 50% 以上,是非常少见的高留存的小程序。

  这也是微信始终在引导小程序创业者去走的一条路,因为场景需求和用户都在那了,需要做到的仅仅是满足这个需求,并提供尽可能好的用户体验,用户就自然会存在,并且是以一种较高的粘性而存在。

  车来了的例子很典型,留存率对小程序来说并不是要害,找准有刚需的场景,只要产品足够好,小程序的留存并不会比 App 差。

         场景化服务入口,以及未来的想象空间

  「车来了」给微信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现实案例,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想象空间里,有着小程序未来理想中的状态——由场景需求作为入口,链接不同的服务。

  「车来了」作为一款工具类小程序其实拥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首先从产品的横向延伸角度来说,如果把出行看做一个场景,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中,用户会产生一系列的需求,而查车等车只是那个最前面的入口。

  当「车来了」解决了最初的等车需求后,用户上车在坐车通勤的过程中、下车时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像是听歌、看咨询、到站提醒、玩游戏……而如果情况足够理想,微信完全可以充当起串联的角色,将这些需求在特定的情景下提供给用户。

  特别是在小程序之间实现互相跳转之后,这些功能和服务互相之间并不存在竞争,而是一种组团共生的经济。在这样一个开放平台下,存在上下游逻辑关系的小程序就很自然的可以合作,完成一系列的需求,要做的就是柔性的去引导用户。车来了目前就在跟类似阅读和新闻的工具尝试合作,来填充用户在乘坐公共交通时的时间。

  如果从纵向的产品发展角度来看,车来了这样典型的场景化服务也将在未来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因为这样的数据化公交信息,对整体公交线路的规划和加速建设是存在反哺的作用的,尤其是未来的城市交通大数据的层面。

  目前「车来了」已经和包括深圳、天津在内的近百座城市实现了数据开放合作。并且在武汉建立了数据中心,通过用户数据为城市的建通规划作反馈。

  因为公交的线路规划是每座城市的难题,如何规划线路,哪条线路人多、哪条人少,什么时候人流量大,什么时候人少,这些过去是在事前经过居住调查来完成的,设计后线路是否合理,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营运才能看出规律来的,这种反馈周期相对比较长。

  而一条线路上的乘客需求究竟有多少?应该满足什么样的线路需求,这些其实都是要从乘客反馈的数据来进行了调整。而其实政府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较难拿到乘客反馈的数据,在和「车来了」进行合作的这批城市中,乘客的出行数据和反馈都会由车来了进行分析,然后将结论反馈给政府部门。

  现在的中国公共交通比例在 20% -30% 之间,而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是 40%,尤其是大型城市中,公共交通往往都扮演着主要运力,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相比地铁,处在更复杂的地面交通的公交规划就显得更加需要优化,因此作为场景化服务的「车来了」小程序其价值也得到了放大。

  这种通过场景化需求作为切入口,依托微信的用户量级放大小程序自身价值,打通产品横向和纵向的延展空间,可以算是目前这类打通线上线下的场景类小程序的最理想状态。

  「车来了」的个例是一个缩影,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小程序一路走来的困惑、思考,和成果,以及隐隐若现的未来。

  从最初张小龙的设想到如今电商的火热,小游戏的短暂失控,由于微信的巨大势能和成千上万的创业者的涌入,小程序现在更像一辆边跑边造且停不下来的车,飞驰在一条无法预知的道路上。微信捏着方向盘,而所有创业者都是坐在车上的造车工人,他们没法预知前路有多颠簸,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快让这辆车变得更*更坚固,以及把住方向别跑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