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深耕硬科技投资 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中科创星6年投资280家硬科技企业

中科创星构建的“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创业培训”特色鲜明的科技创业体系,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2020-01-04 10:18 · 投资界  yorke   
   

“硬科技是中国强大起来的必经之路,科技创业是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在1月3日举行的“硬科技媒体行”活动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博士、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称。

“硬科技媒体行”由中科创星主办,活动聚焦硬科技发展,吸引了三十多家媒体和来自中科院的十家硬科技企业到场参与。

硬科技,时代的必然选择

米磊在活动上做“硬科技改变世界”的主题分享。

米磊于2010年率先提出“硬科技”概念,硬科技是以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

他认为,人类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硬科技发展史。从机械化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每次时代更迭都由科技而生,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来临,人类社会向智能化时代迈进,以光子集成、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脑科学等技术为代表的硬科技将深深影响社会发展。

米磊认为,硬科技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人类社会每个新阶段,都缘起于新的知识系统出现,从而带动经济系统发展,再推动社会系统运转,然后社会系统又会反推知识系统更新,三者如车轮一般循环转动,带领时代进步。”

目前,中国的科研投入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这导致科技创新无法很好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引擎。中国到目前为止,科研创新的主力军还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的主体还不是企业。所以打通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连接,才可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驱动效力。中科创星,源起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就是帮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到产业。

与会人员参观了硬科技展厅,展厅展示了中科创星围绕中科院所作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部分成果。目前,中科创星已经与中科院27家院所77家企业进行了产业化合作,并与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科创星构建的“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创业培训”特色鲜明的科技创业体系,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硬科技早期投资,专业赋能硬科技企业

中科创星成立六年来,深耕硬科技领域投资,通过股权投资和孵化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指导,为科技创业者保驾护航。

在硬科技投资的各个阶段,早期投资显得尤为重要。米磊表示,硬科技早期投资的考验在于专业和耐心。专业度体现在需要对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双重判断,同时更需要在经营管理层面为科技企业赋能。对耐心的考验,则是由科技创新的“指数型增长”规律导致的,硬科技企业前期投入大、增长慢,突破成长节点后则会迅速成长,耐心资本尤为重要。所以硬科技投资需要“看得准,投得进,帮得上,耐得住”。

随着科创板的推出,硬科技企业的投资链条逐步完善。米磊认为,硬科技是骨头,实体经济是肌肉,虚拟经济是脂肪,金融是血液。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核心在于强肌壮骨,避免脱实向虚,而金融作为血液是国家经济强肌壮骨的重要基础。设立科创板就是从宏观建构上将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统筹起来。

中科创星于2013年发起成立国内第一支专门针对硬科技的天使投资基金,目前管理10支基金,总规模突破53亿元,投资280多家硬科技企业,投资领域覆盖光电芯片及光学领域、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生物医疗、先进制造、商业航天等,已形成光电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

活动上,十家来自中科院的硬科技企业做了展示。

中科微精是依托中科院“西光所”模式,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及激光领域优秀人才共同组建的典型“硬科技”企业,主要致力于高端激光微孔加工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代加工服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及国民经济主战场对极端制造的需求。中科微精团队结合自身优势,突破了一批制约超快激光微孔制造工业化应用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重点工艺,打破国外关键技术严密封锁,开发出系列化超快激光微孔精细制造装备,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创新驱动力。

中储国能是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公司。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自2005年开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原创性地提出了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摆脱了传统系统依赖大型储气室和化石燃料的技术难题。建成了我国物理储能领域首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突破了1-10MW系统关键技术,于2013年建成国际首套1.5MW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系统效率达52.1%。于2016年建成国际首套1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系统效率达60.2%,为全球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最高效率。于2017年启动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作,目前已完成系统及部件设计,设计效率达70.4%,正在开展部件加工及示范项目建设工作。

国科天迅起源于中科院空间技术中心,技术研发始自2007年,公司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军民两用的高可靠光纤通信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研究,产品主要用于火箭、飞机、舰船、无人驾驶车辆等高可靠领域的通信和控制系统。公司基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开展FC-AE-1553光纤总线协议这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先后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将上一代高可靠通信总线的速率从1Mbps提升至4Gbps,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入选中关村高精尖产业项目,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光纤总线产品的唯一供方,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提供FC-AE-1553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科驭数孵化于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性地提出“软件定义加速器”方法,相比于“瑞士军刀”型的通用计算架构,中科驭数的“手术刀”型领域专用计算架构,在众多通用计算架构不能满足性能和功耗要求的特殊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驭数针对现有大量计算密集型应用在通用服务器平台上的执行效率低、扩展成本高、性能升级难的痛点,研发了领域专用加速器架构——KPU(核处理器架构),实现两个数量级的算力提升。

中科慧远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孵化的一家专注于工业外观检测的科技型创业公司。公司核心团队在计算机视觉、精密微装配等方向有深厚的积累及创新性系列成果,其成果已在中国十二五“神光”系列重大装置中得到成功应用。当前中科慧远主要专注于手机盖板玻璃检测方向,具有多项成熟技术与软硬件系统,实机性能指标全球第一。未来将继续瞄准工业外观精密检测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为中国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九天微星成立于2015年6 月,是国家高新技术和中关村高新技术“双高”企业,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航天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商。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在技术实力、团队规模、市场能力等多维度,九天微星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业界翘楚,荣获科技部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行业总冠军,入围2019《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50 榜单。公司主营业务分三大板块:卫星整星研制及在轨交付服务、天地一体化通信解决方案、航天STEAM 教育。

中科闻歌创立于2017年,创始团队均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科研团队,公司面向泛媒体大数据和内容安全领域,提供多语言、跨模态和深度认知智能的大数据系统、服务与解决方案,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播计算方面有十余年技术积累,形成了“天湖”AI 智算平台、 “闻海”媒体数据云、“红旗”智慧媒体云和“闻思”咨询报告服务的产品生态体系。公司累计服务政府和企业客户200余家,并与多个部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中科微针由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高云华研究员团队创办。高云华研究员是全球领先的微针给药研究和产业化专家,早在2008年即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单晶硅微针给药的产业化。2018年5月成立中科微针进行全新一代可溶解微针给药的产业化,2019年6月中科微针在全球率先实现可溶解微针的大规模产业化量产,并取得巨大的市场效益。

中科天塔于2017 年成立,是集航天器测控管理服务、空间信息管理与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商业航天平台公司。中科天塔以航天领域多年的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基石,在商业航天领域向客户提供包括航天工程解决方案、商业遥感载荷研制、地面测运控系统建设、卫星运维服务以及标准化货架产品。“航天云立方”是中科天塔2019 年全新推出的产品,围绕航天器测控管理、空间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建设的航天器测控管理与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平台。

中科望远成立于2016 年,是一家以军民融合为创新技术理念的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是已经取得国家高新证书和中关村高新证书的“双新企业”,同时也是国家安防协会和北京市安防协会的会员单位,已通过国家安全防范一级的认证。中科望远是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结合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 开发出数套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获得和通过审核的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计40余项。我们立足智慧机场建设,为大民航发展提供有为保障。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yorke,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001/450158.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