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科创时代,耐得住寂寞的公司才能收益

会上,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德联资本合伙人贾静、精确资本合伙人王佳、协立投资管理合伙人徐强围绕着《科创时代,制造之路》进行讨论,云晖资本联合创始合伙人熊焱嫔担任主持人。
2020-12-30 20:52 · 投资界综合     
   

12月29日,“2020南京科创资本招商推介暨青年投资人峰会”在南京顺利举办。本次峰会由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南京紫金投资集团主办,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和清科集团承办。来自国内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投资大咖与青年投资人代表、知名创新创业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参加峰会。市政府党组成员翁国玖出席并致辞。

会上,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德联资本合伙人贾静、精确资本合伙人王佳、协立投资管理合伙人徐强围绕着《科创时代,制造之路》进行讨论,云晖资本联合创始合伙人熊焱嫔担任主持人。以下为速记实录:

1b418b554052817b9ac9f03e6c1cd2d

熊焱嫔:首先我要感谢主办方精心安排的本次会议,也感谢江北新区的各位领导,让各位投资人和企业家在*场瑞雪中相聚在南京。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熊焱嫔,来自云晖资本,云晖资本成立于2015年底,是我和其他四位高盛的前同事创立的,创设至今,我们一直专注在先进制造这个赛道。过去几年,我们管理规模累计达60亿元,共管理三期主基金,一期主基金DPI已达1.2倍,共投出了30多个项目,被投企业中已经有6家上市提交上市以及未来一年内准备提交上市的有10余家家,项目累计上市比例占我们Portfolio的50%以上,这也是得益于我们对先进制造这个领域的极度专注,同时,我们也很感谢科创板的开启,为我们的被投企业提供了顺畅的退出渠道,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受益者。

我本人也专注在这个赛道里面,投资案例包括江北新区落地的一家企业,叫芯华章,我们从它的*轮投资一直跟到第三轮。我们也投过宁德时代(300750.SZ)、孚能科技(688567.SH)、容百科技(688005.SH)、韵达股份(002120.SZ)、容联云通讯、地平线机器人、云智慧、元年科技、壁仞科技、极智嘉等等一些代表性企业。

接下来我想请台上的各位嘉宾先自我介绍一下你们所在的机构以及你们代表的一些投资案例,谢谢。

白宗义:我叫白宗义,是耀途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我们基金主要投天使和A轮,风险是*的一个阶段。目前管理规模超过15亿人民币,50%投芯片,50%投技术软件、应用软件,在半导体领域我们投了20多家,主要是投数据传输和处理,在传输这一块儿我们投了很多和手机和汽车相关的3D传感器。包括汽车我们在2016年投了一家以色列固态激光雷达的公司Innoviz,他们也是*一家拿到宝马的前装的雷达设计公司。在无线传输这一块儿,短距、长距、窄带、宽带都有投,我们去年就投了一家Wi-Fi6芯片公司速通半导体,最近也拿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融资。在数据计算这一块儿,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大概投了七到八家和AI计算相关的公司,主要是围绕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和端侧计算等不同的场景。数据中心这一块儿我们也投了很多,主要是偏技术软件,也有约七到八家公司。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

贾静:谢谢南京金融局,谢谢江北新区的邀请,我们德联资本和南京还是挺有缘的,在南京雨花台区我们投了偏软的一些企业,如做网络、做3D传感器的,还有我们在浦口投了做半导体测试的一家公司,所以其实我们在南京还是投了不少项目的。

德联资本是2011年底成立的基金,目前主要投资三个领域。*块是创新医疗,这个领域我们现在的投资主要是针对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方面;特别是在基因治疗领域,可能在整个生物医药领域,都是为数不多的、我们跟全球是没有代际差的领域,这也得益于我们中国巨大的基因库。

第二块我们主要看硬科技,硬科技是德联资本的重中之重。我们成立九年,在已投资的七八十家企业中,可能有一多半都投在了硬科技领域。具体来说,在硬科技领域我们主要关注:一是民参军领域,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像无人机、数据链和嵌入式计算机方面都做了一些布局;二是智能制造,如智能汽车,主要是用智能化的手段赋能制造业;三是和白总他们比较接近的一个领域,也就是半导体领域。在半导体领域,从设计、设备以及材料,我们最近都在看;前前后后也投了十家企业,集中在光领域、模拟、数字,还有刚才谈到的测试领域。

第三个板块是偏软的方向,主要是在一些企业安全、网络安全、企业服务等偏数字化转型的领域。所以我们大概就是在这三块,创新医疗、硬科技和数字经济方面。我们投的阶段是A到B轮,也是一个相对偏早期的机构。

王佳:谢谢,感谢江北新区和清科提供这个机会,我今天很荣幸和各位投资界、产业界的朋友一起探讨“科创时代

制造之路”这个话题。首先对我个人来说,我是在传统产业当中工作了近十年,也亲身经历了这些年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变化,而后从产业当中走上了私募股权投资这条道路。我们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两年时间,但是我们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及相关高精尖科技的一家产融结合的投资机构。历史上投资的中微公司、晶晨股份、芯原股份、格科微都已经相继注册发行或通过发审会。

在全球疫情之下,我们机构其实出手频率是不降反升,我们今年关注的赛道主要包括车规级的芯片,射频前端,IP的设计服务以及智能终端头部的ODM企业,各个企业都在各自领域非常有特色的代表,典型的企业代表包括就落户在江北新区的芯驰半导体、还有苏州汉天下、牛芯半导体、矽睿科技等等,谢谢。

熊焱嫔:谢谢。

徐强:非常感谢组委会的邀请,包括熊总,我们协立投资是一个本地的基金,我们应该说我们前身来自于省交通控股下面的一个基金,原来是国有的,我们在2012年的时候进行了改制,目前来讲是一支市场化的基金。但是我们的区域很明确,就是围绕着长三角,我们主要是和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我们的基金投资很明确,主要早期为主。

我们协立的投资领域目前里讲我们有三个主要的核心团队,一块是大健康,这个刚才几个机构都说到了,这个赛道也是我们长久坚持的赛道。我们从新药、仿制药,生物等于几个领域都有布局。第二块是围绕互联网我们做一些传统行业的大消费的领域。第三块就是智能制造,回归实业属性的,从制造的角度来讲,我们协立本着从材料端、核心部件以及高端装备这三个领域进行布局,比如说我们在材料端投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目前国内*能做量产的企业我们从A轮到B轮我们都投了,包括还有讲的和汽车有关的光片也是从A轮到B轮都投了,包括还有国内*做光刻胶,企业在无锡,是*能进行量产的企业。还有一家是我们在南京以前投的,是金刚石切割线的,也是一种材料,目前这个项目前两年已经在A股市场上面进行了挂牌。

在核心部件方面,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的高端装备做不好,就是核心部件不行,核心部件不行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材料做的不行。所以我们在核心部件上也做了一些布局,比如说我们江苏有一家目前在压缩机领域里面,他有一个目前国内*能够替代的一些产品,今年也已经进入了辅导期,这是我在2014年投的。在整个的高端装备上面,我们也是更多的跟半导体有关,类似于大家可能比较了解的是微导,已经在报会进程中。

所以在高端制造领域里面,我们还是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领域,就是从基础材料、核心部件到高端装备进行挖掘。另外最近我们也引进了一些项目,引进到了南京,也引进了一些项目到浦口。谢谢各位。

熊焱嫔: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看得出来大家投的项目和赛道,都是现在当下资本市场最主流最热点的一些行业和赛道。

接下来我想回到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就是说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再加上中国也进入了科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想请大家分享一下制造业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机遇,高精尖的硬科技大家比较看好哪些细分赛道?所以想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各自的观点。我们请徐总先来。

徐强:好的,这个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刚才我在前面介绍协立的整个投资领域,投资的阶段,其实也讲到了,就是说虽然制造业分布的非常广,我们还是要按照这个逻辑,就是说因为以前我们经常讲,我们生产的产品非常好,但是回头来讲的话,我们的装备几乎来自于国外,对吧?半导体领域的话我就不需要详细说了。苏州最近提出来了苏州材料,据说投资要近200个亿,就是专门做基础材料,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制造回归的核心的*点,就是说要积极的对我们这种核心的基础材料的研究。同时这个基础材料怎么进行产业化,你们看,我们今年已经看到了光刻胶领域已经有了起色了,所以我觉得基础材料这方面是我们的重点,因为我们是做早期的,就是说对资本要有一点忍耐度,我们的载体要有忍耐度,甚至我们的政府也要有忍耐度。

因为我们最近投的那一家公司,这个公司目前全世界同质氮化镓,只有五家企业能做,四家在国外,只有一家在我们国内,而这家企业从成立到现在有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前这样的研发精神,包括研发的投入到今天为止,可能在企业里面才被运用,你看这个周期这么长,回过头来讲,我们的投资机构也好,我们的创业团队也好,我们的载体也好,我们的政府也好,对基础材料怎么来看待呢?对吧?所以刚才熊主任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比较有体会的讲,就是说只要把这一块做强,这一块儿能够产业化,才能够使得我们的制造强国,而不是制造大国。我就把这个抛出来,看看其他同志是怎么样的认识,谢谢大家。

熊焱嫔:谢谢徐总。请王总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王佳:谢谢徐总的分享。刚才徐总我觉得主要是从投资人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的。因为我的个人经历,所以我今天分享的更多是从产业的角度。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从11月份来说,我国的PMI指数已经达到了52.1,从2017年的9月份到今天已经是达到了三年的新高。其实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会认为智能制造其实是制造产业升级的一个内在需求。

智能制造也是提高整个工业生产效率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其实我认为,现在全球尤其是中国,已经处在历史上百年不遇的时间节点,无论是大国搏奕、科技竞争、以及现在疫情之下,我们中国和全球的各个国家,其政治、经济、科技方面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

我非常认可徐总说的这个忍耐度的概念,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在谈智能制造的时候,尤其提到高精尖制造的时候,我希望我们把硬字凸显的强一些。大家知道因为科技本身就是一块硬骨头,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时间的积淀,他所承载的科技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核心壁垒,但是这种真正硬科技的核心壁垒,就需要我们投资人、企业和政府一同有忍耐度。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投资人、创业者真正的抓住它的硬的一面,一步一步扎实的推进整个制造行业的进步,即使这个脚步慢一些。谢谢。

熊焱嫔:谢谢,有请贾总。

贾静:很同意前面两位嘉宾的观点,确实这一两年硬科技投资比较热。但放在五年前、十年前,如果你说是投硬科技的,可能确实是在坐冷板凳。这个行业的投资可能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投资机构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支持可能也是这样的。

其实对于德联来说,一直都是把智能制造放在比较重的一个位置,核心原因是中国作为*的制造业大国,这么大的一个体量,不管你是科技赋能也好,智能化也好,一定会有大量的机会在里面。背后的驱动因素一定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今天泰康投资的黄总还在讲,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长寿化的社会,其实就是老龄化,所以一定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加上我们又有工程师的红利,这两个相加的话,其实是可以为智能制造或者是更自动化、更智能化,提供一定的基础。

从今年来看,疫情加强了大家对在线连线的诉求。做光通讯的可能知道,最近的一个*的需求来自于哪儿呢?其实并不完全来自于我们耳熟能详的5G建设,反而来自于一些如东南亚等国家的接网需求。后来大家发现,疫情来了,我更多是需要在家办公,所以有了更多在线化的需求,这是一个侧面。

另一个侧面,疫情其实是加快了整个智能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先不说智能化,至少是从自动化方面,是加快了节奏的。疫情期间,可能短期不能用工,但长期来看,因为国内疫情恢复得快,像国外包括东南亚他们都没有恢复生产。之前纺织业很多加工都已经转到了东南亚,整个产业链都到了东南亚,疫情之后整个产业链又转回到了中国。所以今年,特别是像长三角一带,用工的企业会发现想招一个人是非常难的。实际上对企业家来说,是加深和加快了整个自动化的进程的。

我们整个来看智能制造的话,内部来说大概是“一横一纵”的方式,“一横”是我们从技术角度去看,我们比较推崇技术创新,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技术。这里的技术大概有三层含义。

一是单点的一个全球化的技术创新,因为在很多的点上你很难在整个系统里占到全球最*的地位,但其实在一些单点上,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比如说我们在苏州投了一家公司,在光通讯领域做电光调制器的,之前的电光调制器到100G以上,其实之前的材料是不能用的,但为什么新材料没有普遍用,就是因为这个材料太硬,没有办法去大规模生产。这家是全球化创新,是全球唯二的、能够把这个技术做出来的。另外一家是哈佛的一个实验室,现在这家企业已经进入产品化阶段。这就是我说的全球化的单品创新。

二是我们说的技术,一般是指通用化的平台性技术,像声音、视觉这种大范畴的领域都叫通用化的平台技术。我们在南京投的一家公司的产品主要用在银行的人脸识别上。

三是我们说的技术其实是指各种技术的融合,现在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投了一家上海的企业,它是做单细胞质谱流式诊断的,它本来是属于生物医药这个领域,但它做的这个质谱流式仪器需要用到什么呢?前端需要用试剂获取单细胞,这其实是生物化学领域;它用的原理其实光的传输,这其实是光的领域;高通量之后,有了这个光谱的数据,其实需要一个快速的采集,用AB转换,实际上是集成电路领域;后面还有算法,又是软件领域。我刚才说我们投了三部分,创新医疗、硬件和软件,我们投这个项目的时候是三个团队分别派出成员去做尽调,其实是各个学科技术的融合,这也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所讲的技术大概就是这三点,单点的技术、平台技术和融合化的技术。

“一纵”更多的是说,技术核心还是要有商业化的落地。我们更关注的是说企业在不同行业的落地,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特点。以上就是是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一横一纵”的打法。

熊焱嫔:谢谢贾总的分享,白总,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想法。谢谢。

白宗义:这个智能制造的话题太大了,我还是以半导体芯片设计这个领域为例,我们团队是把这个市场分成两类,一类是代表未来的新功能增量市场,一个是现有存量蛋糕中单纯的供应链进口替代。

基于耀途资本团队在高科技研发,以色列高科技产业投资的经验以及十几年的积累,利用全球化视野对未来的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海量增量市场领域有比较强的认知能力,耀途资本在2017-2018年系统投资3D传感器,例如纵慧,炬佑智能,Innoviz等都成为行业头部公司,2018年投资无线充电伏达微电子,2019年投资Wifi6速通半导体,2020年投资硅光芯片赛勒光电,2018-2020密集系统性投资AI芯片例如壁仞科技,瀚博微电子,星宸科技,Hailo等。

比如说某手机品牌旗舰机采用的50瓦无线快充,大家知道刚刚发布的苹果12里面用的是15瓦的无线快充,这个点就发现中国人是非常快的,是非常急躁的。在中国快速生活的节奏情况下,反而是因为应用去驱动创新变革,这种领域你会发现中国的创新公司有可能是超越海外的供应商的。所以我们在2018年投资了伏达半导体,今天公司成为多家手机品牌的主要高功率无线充电接受芯片供应商。

再比如光通信,如果我们拆开光通信这个领域,其实无非也就是激光器、电芯片、光芯片。今年英特尔今年大概卖几百万颗硅光的芯片,去年是100万颗,数据中心的数据2-3年就会翻倍,这也意味着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存储一直在迭代。

今天当我们把国内光通信领域相关的电芯片、光芯片看了一圈之后,我们发现首先市场*的可能是数据中心,5G基站里的量相对很小的。你一旦要投数据中心,尤其早期的VC可能退出要五年、七年,八年,如果到那个时候我们公司投的不是100G单通道这种高集成的硅光芯片,而是投一个单点,你会发现其实大家根本没有动力为了一个小点去做替换,但是如果你用在5G基站里面,7×24小时暴露在外面,高低温时间,这个里面的要求就非常高,至少要做数千个小时的非常苛刻的认证。所以这些都不容易,但是我们在这些领域当中,我们希望投一些新的海量市场的一个大的点。所以我们在今年*投了一个单通道100G的硅光芯片公司赛勒科技。

所以我们团队希望是投一些未来相对来说玩家很少,但是毛利很高,市场够大的企业。今年有五家激光雷达公司启动上市,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投资的以色列固态激光雷达企业Innoviz,但其实他们都没有收入,但市场给了较高的商业化预期。

而我们开始投的时候就只看前装,因为这是最有可能规模化应用的市场。大家知道今天马路上所有全世界没有一辆车在前装采用激光雷达,但是未来激光雷达可能成为所有车的标配,最近小鹏和蔚来都宣布后续车型采用激光雷达。但是前装上激光雷达并不是简单一句话说我要上就能上的,需要大量的车规级验证尤其是一线车企与激光雷达公司的深度合作。

第二个市场就是一个单纯的进口替代,这个本身从国家战略来讲肯定是值得鼓励或者说必须要做的。但是其实对于投资机构来讲,中国大量的存量蛋糕里的替代毛利是非常非常惨烈的。

什么意思呢?今天手机品牌可能会非常自豪地讲,“我们某款手机是全世界*个上30瓦无线快充的手机”——这是能让C端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的宣传点,但不会很自豪地讲,“我们是国内*个用国产PA替代国外产品的手机品牌”。因为如果你用国产的PA,就意味着通话的性能比可能海外对应的产品差,对用户来讲肯定就不愿意买单。

对于纯进口替代领域都很多投资机会,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同质化投资以及在低端市场无序竞争。如果一个行业活下来两到三家公司,那么大家都会活得非常好。但是目前投资人太多了,还都去投同质化的公司像WIFI、蓝牙等领域,你随便搜一下都有几十家公司,多数公司毛利都很低,活的都很惨。

所以我们认为不管是从投资角度来讲还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还是要尽可能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真正支持一些未来能成为头部的这些公司,我觉得这一点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所以我认为高端制造包括信息化、智能化,围绕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围绕汽车的网联化,围绕数据中心云计算,包括机器人等等,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这里我们愿意投一些壁垒比较高的一些行业,而不愿意投一些同质化的行业。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熊焱嫔:谢谢白总和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我也想分享一下云晖资本的一些观点。今年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我们基金属于中后期,大部分的项目都是投资中后期,特别是快上市阶段的,像以往的比如说韵达快递、宁德时代,都是最后一轮才投进去的。

但是去年我们发现所有中后期项目的阶段都往前移了,所以我们今年的投资数量是去年的三倍,对于2020年我们其实真正工作的时间只有半年,半年时间的工作云晖就创造了去年三倍的一个数量的投资,我们的投资金额也是去年的两倍,所以我们觉得今年的机会用一句话来总结,是投工业赛道绝好的黄金时代。

另外一个是,整个中国的供应链从依赖全球化的,从全球市场寻找*质的,拥有*优势的供应商,变成了一个我们需要依靠自建供应链体系,在关键节点自给自足的体系。所以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我们发现很多关键的产业链,又多了很多创业公司,也多了很多创业机会和投资机会。所以我们就沿着这个大逻辑,在最关键核心的技术节点去寻找和捕捉市场上*秀的团队。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看呢?就是因为过去其实不需要中国团队在这里做这个技术,但是现在因为技术要自主可控,供应链要安全,所以这些团队需要更好的人才储备和更好的政府支持。同时,中国也是很多硬科技和先进制造细分领域全球*的消费市场,再加上叠加科创板的开启,很多硬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企业,以前没有那么好的退出环境,但是现在有了众多的利好因素,我们今年真的是加速,所有团队成员都是在超负荷运转。接下来我们依然坚定看好硬科技以及先进制造领域的机会。就像白总说的,硬科技的先进制造太广,而且它有很多的机会。我们把它定位在5G、半导体、人工智能、产业互联、新汽车等几个赛道,这几个赛道也是我们专注和聚焦以及具有自己投资优势的赛道,我们在这几个赛道也有了众多被验证的成功的投资记录。这是我们团队的一个观点。

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各位,嘉宾们都分享了自己所代表的机构,都投了非常多的市场上很优质的项目。我想请各位分享一下,你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是看重企业的哪些点,你们的投资逻辑是怎么样的?是如何投资了这么多优秀的好的企业,我们也想学习一下。谢谢,请白总先。

白宗义:投资决策永远都是最难的事情,当一个项目成功的时候,你可以随便在外面包装我的眼光多好,但是其实你在做决策的时候,尤其是我们70%都是投天使、A轮阶段,很多公司不要说没有收入,连产品都没有,所以说在技术类行业做投资的时候决策很难。

分享一下我们内部的看法,其中可能有几个维度,*是团队背景和完整性。如果团队做的产品越偏底层,其实技术的壁垒就越高,团队过去是否有相关经历就非常重要;然后是团队完整性。如果我要做一个大芯片,包括数字的芯片、模拟的芯片、SOC的整个芯片架构、软件生态,就要看创业团队的人员组成,是不是各有所长、各司其职,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一个人。

第二点就是技术路线以及应用场景,我简单举一个例子,以汽车激光雷达为例,我们经过了四层考虑:信仰激光雷达,选前装,然后选某一个路线,最后选择某一家公司。

信仰激光雷达会是未来趋势是*步。因为我认为汽车的智能化一旦到了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一定要上激光雷达,这个观点我一定要有,没有这个观点你就不会认可这个机会。这个机会需要做大量的调研来形成。

第二步是决定投前装还是后装市场。后装一个64线的激光雷达就要卖8万美金,今天你如果要做无人驾驶,买一辆车改装完之后的成本是200万人民币,所以未来根本不可能去做大规模商业化的。所以如果我们做激光雷达,我们只投前装,后装过渡时间更长,而这个过渡时间不站在投资人这边。同理,我们肯定不投机械式激光雷达,肯定要投固态激光雷达。

第三步,你一旦选定了固态激光雷达,你会发现当我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至少有四种技术路线可以实现做成固态的激光雷达,这四个方向你要选择投哪一个方向,因为每一个领域我们只扣动一次扳机,从来不会在一个赛道里面投两家相同的公司。所以这个里面竞争*是全球化的,你要去了解各种各样的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必须要有很好的国际化视野,最后我们选择的是MEMS路线。

即使选择MEMS路线,在2017年那个点,所有的公司都是早期公司,大家的方案仍有差异,比如说L公司用1550纳米的光源,对人的眼睛伤害小,同样的探测距离可以通过提高发射功率来降低接收电路的设计难度,但综合成本很高。I公司选择905nm光源,对人眼有一定的伤害,同样的探测距离,必须降低发射功率,但这对接收电路的接收灵敏度有极高的要求,一旦很好解决,综合成本会达到大规模商业化要求。我们最后投资Innoviz是因为它的技术路线,技术能力以及进入前装市场的产品化落地能力,公司预计于2021H1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公司是目前全球*一个搞定宝马的激光雷达公司。

回归到刚才的问题,其实每一个早期的投资,说实话,这个里面的判断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哪怕你看了很多,技术研究的那么清楚,最后你发现也可能有很大的概率是不成的。

熊焱嫔:谢谢,我想把这个问题给贾总,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给王总和徐总。贾总,请你分享你的投资逻辑和理念。

贾静:在投资决策层面,人肯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说到人,是一个玄学,所以我今天就不展开说人的部分。投资决策,我主要就是放在人和事的部分。

谈智能制造,我们内部说在智能制造这个领域的投资,它可能需要有三要素去评判,哪三个要素呢?*是核心技术,第二是场景,第三是落地能力。刚才核心技术大概展开了,我们有全球创新的点,有平台型技术,有融合型技术和各种各样的技术,就不展开技术这一块儿了。我想着重谈一下后两点,特别是场景这一块。

场景在我们三要素定义里,更多其实是指你有一个技术的商业可行性,不是说我投一个公司,它就是全球做得*的,只有它能做,但你回头看,发现它其实离商业化可能还有十年、二十年的距离。所以一定是在判断你拿这个技术,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下去落地。因为在不同的场景下落地,它的要求是极端差异化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投军工,投在军用领域用的一台嵌入式计算机,在军用领域,我可能用的这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关心说它的计算能力有多强,跑得有多快,到底是异构的还是它用了几个核。我可能更关心的是说它可能是在高原上去用,可能是用在无人机的地面站,要接到无人机上做通讯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嵌入式计算机的可靠性就是极其重要的。再比如车的场景,我要知道车企里什么是A样、什么是B样、什么是C样,对这些是要有一些我自身的理解在里面的,需要在这个场景的大的范围内去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一些技术。这是第二点,就是场景。

第三是落地能力,我的理解是,落地能力也包含了很多层的含义,不止是说能把这个技术实现、把产品推出来,其实技术实现和产品推出来,实际上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其实是迈了两大步了。比如我有一个全球创新的技术,或者说刚才白总说的就投最*的技术,你能把这个技术完整地实现处理,这其实对很多公司来说已经是迈了很大的一步了。

第二步是技术实践出来,你定义的这个产品是不是和市场契合。技术实现,把产品推出来,这是落地能力的两步。

在座的很多机构都是投半导体的,在半导体这个领域,有时候不是说你有市场,技术做出来了,产品很牛,性能很好,今年的量就一定很大。今年大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产能问题,我有客户,我订单都排得很满,我什么都很好,但是我没有产能。我不是说制造没产能,而是我的晶圆做不出来,在封测端没有产能,那也没办法,你没有东西去交。所以说,还包含了很大一部分你对未来市场的一个预判,产业链管理的能力。其实在我们看来,对于智能制造在一定的程度来说也是你落地能力的一部分。我们在投资决策里,这三点基本上是同样重要的。

熊焱嫔:谢谢。其实刚才在上一个问话的时候,贾总说到其实五年前投智能制造这个赛道,其实相对是比较冷门的,所以我们一直在非常孤独的在这个赛道里面去寻找,然后从来没有在聚光灯下。从去年开始,我觉得明显从去年科创版、硬科技或者说先进制造这个赛道突然变的尤其重要,而且马上就感觉科技进入了下半场,主要就是围绕这个来走的。

突然间,像我们从2015年底,2016年1月份设立,一直都投这个赛道,一开始是投锂电池,锂电池其实不是很性感的行业,是特别重工业的行业。但是突然锂电池变成像高科技一样的估值了。

所以我下一个问题是像我们一个很冷门的赛道,突然变的这么性感,站在了聚光灯下,很多投其他赛道的基金也马上涌进来了,那么如何去区分投资机构的差异化?赛道突然变得这么拥挤,如何去打好差异化的牌,我们怎么去跟其他的投资机构去竞争?所以我接下来这个问题就想请王总和徐总分享一下。谢谢。

王佳:那我就随便说一下吧。

熊焱嫔:对,就是分享大家的观点,没有对错。

王佳:2015年那个时候这个行业确实比较冷门的,其实也正式追求这种差异化,我们最开始选择半导体行业。由于最开始规模比较小,投资方向上一定要聚焦。当时我们看项目更多的要首先选择一个项目所在的赛道,因为我们叫精确资本,我们追求的就是精准把握,确定性投资机会。因为对一个项目来说,无论从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其实大家投的是未来。说来简单,但是如何把一个单一标的的未来看清楚是比较难的,那就倒不如选一个确定性比较大的行业,这就是我们当时选择半导体这个行业的原因。

从微观层面来说,我们评判项目的时候,是要看这个项目它本身所在产业链的价值延伸长度,也就是在它产业链所能影响的范围。简单来说就是它如果影响上下游的范围越大越好,当然这个范围可以是它垂直细分领域的,也可以是跨行业的。

其实我觉得最本质的应该是你坚定信念,就像几位投资人说的,认准你的信念,坚持下去。包括像我们投半导体行业的公司,可能现在我们也不会太强求投资中后期的项目,我们会往前看一些,或者是布置一些新的未来可期的增量行业技术。比如说像脑电波的生物电识别、光子计算等等。

徐强:我想每一个机构的差异化都有不同点,就是说你的阶段差异化,对吧?你的投资的赛道或者所谓的热门也好、冷门也好,这个赛道的差异化,包括这个里面还有投资决策的差异化,其实里面还有一块,就是你本身的差异化。

刚才我介绍了我们公司,更注重于投一些早期的。这个差异化会对你这个基金决策造成差异化。我们早期投资这些项目,更多的是希望科技赋能的项目,就是在基础材料、核心部件以及高端装备上面有所作为,我觉得这个可能会跟其他机构有差异化的*个差异化。

第二个差异化,我们认为早期项目和PE项目,看似它的阶段不同,它其实在里面整个打法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讲,我们这个机构我们是八分的实业属性,可能仅剩一到两分是金融属性。说白了,你们看我投的企业,一开始也就是五六个人。就是说我们投这个企业来帮助这个企业招人,订战略,搞销售,所以这一点我们认为我们在目前从2012年到现在,这些打法也得到了一些验证。

我们公司投了60多家企业,有很多企业都是持续投入,回归商业的本质还是要在于你要抓住这些项目的核心,不管你是半导体行业、先进制造的,无非是找到了的确符合了这个产业链核心逻辑,这个企业的本质会持续发展,才值得投资,这是我们这个团队现在非常坚守的投资理念。

最后一点,我非常同意刚才一位嘉宾的,就是说你最终技术再好,对吧?团队再牛,但是核心还是要商业化,就是产业的最终我们还是要靠这个企业要盈利,对吧?还是要靠这个。不是因为资本市场现在有了这个窗口期。我们投的一些医疗企业估值都超过了30亿、40亿。回过头来讲,因为我们是A轮投资者,所以我的理念还是要找到好的标的,这才是核心,就是回归商业本质。仅供参考。

熊焱嫔:谢谢王总和徐总,两位都是即兴发表看法,观点非常好。我还想请问一个问题,就是投资先进制造这个赛道,有没有什么东西会让大家经常担忧的?请随便分享,简要的分享。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投资机构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都是成功的案例,我们做了什么什么投资,但是在投资那一刻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想法,各种纠结,都是想这个风险到底能不能有回报。其实我们经常最担心的是它的估值,就是一个制造业的企业为什么在二级市场变成了一个高科技的估值,都是以PS来计算,所以这个是我们作为一个一级投资市场的机构无法理解的事情。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行业过热、过多的参与者,然后二级市场的钱太多了,然后现在制造业企业的估值往往往高科技估值走,这个是我最担心的一点。所以我想问问各位嘉宾,你们担心的是什么?能不能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徐强:好的。我刚才讲了一些成功的,对吧?但是其实我要讲一下不成功的,比如说我们也投了一家在无锡的企业,具体我就不说了,是澳大利亚团队,我们当时投了,后来企业发展不如预期,核心问题在哪里呢?技术路线发生变化了。所以一点不错,团队也非常优秀,当时因为你早期项目是一个预判,对吧?你两年过后你的技术路线跟不上形式,所谓的商业落地就不行,你就不能形成产业化,所以就失败了。

另外在苏州的一家企业,我们投得比较早,连续几年亏损,今年爆增五六千万的净利润,计划明年报会。但是核心回到这个企业来讲,我们投的A轮,企业怎么来形成产业类型的互补也很重要。

目前来讲的光芯片,因为光芯片和半导体芯片不一样,它原来都是国外的,但是我们在一些目前国内比较发达的光通讯模块领域,我们往上移,光芯片、电芯片,能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产业链,这样的话这个产业技术打扎实了,以后的商业的落地也就会比较扎实。不要一听现在这个火爆,就纷纷上,有的企业我都很担心能不能持续到一年。所以我回归刚才讲的担忧,还是回到你的企业怎么来在这几年内把产品线,把你的产业链丰富出来,把企业做好是核心,所以我就是仅供大家参考。

熊焱嫔:谢谢徐总,我觉得您已经替大部分的嘉宾回答了这个问题了。接下来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想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前,我们作为智能制造业的深耕者,我们所有在座的各位都是在这个行业里面深耕的投资人。那么你对未来在这个赛道投资的规划和计划是什么?各位的投资策略是和往年一样,还是说会根据你的预判,结合未来国际国内的宏观走势而在策略上有所调整,所以想跟各位学习一下你们的思考逻辑。

白宗义: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焦虑和思考未来,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原来五年前、十年前,你可以精挑细选投一家半导体公司、基础软件公司,也没有竞争对手来跟你抢项目,尽调做得非常非常透彻。今天许多在科创版收割的基金早期投资的项目可以做到三十倍、五十倍回报,但是如果再做一个新的基金,如果继续获得超额回报值得深度思考。

事实上,不仅我焦虑,创业公司创始人也很焦虑,特别过去是研发出身的人做CEO,他需要一个非常大的自我认知迭代,创业不但是把东西做出来,市场融资能力、PR能力、全方位整合资源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是坚定看好未来信息化、智能化的,这个趋势是*不变的,其中也蕴藏着极大的机会和市场。但是2B领域现在开始模仿2C的打法——快速获客,快速的干掉竞争对手,然后再去想其他商业模式去做变现,导致本来一个公司上市融资一亿人民币就够了,今天至少融一亿美金才行。因为原来只有一家拿到融资,现在有十家都能拿到融资,而他们拿到融资就开始挖人,他给三十万你就给四十万,你给四十万,他们就给五十万,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公司最终都可以成功,但是不同的创业时点公司成本会非常的高。

如今国内主流美元基金,很多是我们的美元与人民币基金的LP,原来他们都不太投硬科技,但是今年大家都开始投布局,对传统的,定位于成长期,没有产业赋能的财务型投资机构是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另外还有产业资源的CVC。如果他们足够强势,为了抢项目可能会说,你让我投,我给你10个亿估值,以及大额订单。这和大多数财务基金就不是一个维度的竞争,他不靠投资赚钱。总之我们交流下来的感觉是,目前一级市场资金非常充裕,而其中的关键是打造自己机构的差异化优势,从耀途资本的角度来说,持续迭代团队认知,持续打造强产业生态,团队更多产业与投资行业的主流机构,产业上与资本运作上主动赋能投资组合。

熊焱嫔:谢谢白总的真实的分享。贾总,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贾静:这个焦虑弥漫了,白总的分享确实是非常真实的,特别是我觉得今年后半年,这种情况确实很明显。讲几点,一是大的美元机构CVC。硬科技领域,我们投资者都知道,它毕竟不是制造业本身,所以它的容量,总体来说肯定是比消费行业小的,而且还小不少。如果有更多钱进来的话,会给这个行业带来特别多的挑战。

对我们来说,德联从2011年开始,一直是一个比较平稳的节奏,投了七八十家企业,大概就是每年十个企业左右的节奏,LP的结构也比较稳定,所以可能稍微在这一点上要好那么一点点。但其实一样是焦虑的。

我们可能觉得比较焦虑的是,总是问自己的一个点,就是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认知能力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你是不是跟上了市场的变化,更关键的一点是,扪心自问,你是不是跟上了你投的这些企业家们成长的速度,真正优秀的企业家。我们很多投的都是早期的项目,天使或者A轮,到他成长为一个很大的企业、上市公司,这个中间真的是你能目睹到的。你每次和他聊天,都有新的一些收获,这个成长速度真的是太快了。所以我们也是经常问自己,我们自己的成长速度是不是匹配上了我们投的企业家的成长速度。

可能你最终不管是估值也好,市场上的前台作业也好,还是焦虑也好,可能最终回来你投的还是一个有价值的企业,挣的是什么钱呢?你也不挣大家的估值差,更多的可能就是挣企业成长的收益。能安慰自己的就是,你知道你挣的是什么钱,别人能挣的一些钱你挣不到,你也不会那么焦虑。这是我的想法。

熊焱嫔:谢谢,请王总分享一下。

王佳:我这边可能大概有两个方向思考,*个方向其实我个人比较担忧的是科技型企业消费化,因为消费行业我们知道,体量大的企业有独特的规模优势。未来各个科技型企业成熟后,大家更多关注规模而非真正的技术。

另外一个考虑就是从行业本身来说,我第二个担忧就是这种产品或者服务所在的企业,所服务企业它内在其它因素极其复杂,我们这种认知和产业的进步还是有差距的。虽然现在国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时代机遇,国务院副总理近期也说创业投资人也是企业家,应该和科学家一样被尊重。但是实际上我们投资人的认知和真正的科学家比还是有太大的差距。但是我觉得我们投资人最擅长的应该是学习能力,如果说未来的策略的话,我觉得从未来项目布局的广度、深度及成熟度来说,我们也要不断迭代进步,动态的调节和变化,去适应整个资本市场。

熊焱嫔:谢谢,徐总。

徐强:我简单一点,我们有一句话,就是说我们是关注热点,但是不能追逐热点,这就是我们协立的想法。我们是早期的,通过深耕行业来挖掘一些项目。并不是说今天半导体领域非常火,我们都来看半导体。包括我说的我们的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氮化镓的那个企业,我们是2016年左右投的这个项目。所以我想说的的是,不管明年也好,包括将来也好,首先是要关注热点,但是不能强求的追逐热点。

第二个核心还是在自己认为熟悉的赛道里面挖掘一些有商业价值的项目。我们目前就是遵循这两点来做投资的,大概就是这个想法。

熊焱嫔:好的,谢谢各位。我总结一下,刚才嘉宾们的分享说未来的期许和担忧的事情,一方面是估值太高,进入者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就是现在投资和募资都是面临两难,但是同时投先进制造业这个赛道,投2B的赛道,门槛也是很高的。这个赛道其实并不是想进来就能进得来,一方面他要有项目,项目来源要有非常高的门槛,另外就是找到项目以后,你要对项目进行技术判断,这也有很高的护城河。此外还有一个生态圈,你要能给被投企业进行产业赋能,这个里面也有一个很高的门槛和护城河。现在凡是在资本市场上的受益者都是在几年前默默耕耘,能忍受住寂寞的一些企业,专注长期深耕在这个赛道的。

我相信资本市场,国内纵观过去很多投资市场的资本热点,包括最早的O2O,AI,到共享经济,金融科技等等一些热点,其实都是两三年一轮动,去年轮动到半导体,那么半导体能持续多久呢?现在还不好说。所以我其实挺认同刚才徐总的一些观点,就是一个投资机构,我个人觉得是不要太细分,太细分的话反而会被它所投资的专注的赛道而绑架。所以我觉得投资机构既要专,但是又不要太细,细到天花板太低了。这代表我自己个人的观点,跟大家真实的分享一下。

所以我们机构现在是专注于五个赛道,就是半导体、5G、新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这几个赛道足够大,大到我们可以足够的拳脚去轮动,在*的投资时间点找*的投资机会。

谢谢台下的各位观众,感谢各位嘉宾,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也谢谢大家的时间。谢谢。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