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人民日报|匡明:留英海归的慢病管理本土化创新

2021-04-22 16:34 · 互联网     

4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十版以“回国创业,迈好*步”为主题,对4位来自技术创新领域的海归创业者进行了整版专题报道,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点赞海归创业者们将自身“国际化积累”转化为“本土能量”的实践探索精神,以及“一步步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坚定。

在《努力实现本土化创新》一文中,人民日报对慢病管理和智慧医疗平台——智云健康创始人匡明的回国创业路径进行了详尽报道:英国实习的一次偶然经历,匡明埋下创业的种子后,毅然选择回国创业并扎根慢病管理赛道,以本土化创新为*要素,从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积极发挥创新力量打造中国式慢病管理,为医疗“减负”。

1619076706251331.jpg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21日 第10版)

以下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十版

《努力实现本土化创新》报道全文

努力实现本土化创新

匡 明

就读剑桥期间,我被安排到英国当地一家著名医院实习,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病患在到达医院前,医生已经接收到病人在家期间的体征数据,见面后,医患二人在一间屋内闲话家常般便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整个就诊过程。在诊疗的同时,医生对病人下一阶段用药方案已做出精细调整。

“您是如何完成诊疗的呢?”我当时好奇地问医生。

“事实上,慢性病治疗的关键是习惯,聊天过程是为了寻找数据变化的真正原因。”医生回答。

正是观察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随意却能对病患做出更精准诊断的诊疗过程,我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用创新打造中国式慢病管理,为医疗“减负”。带着对未来医疗的憧憬,回国是我的必然选择。同许多海归创业者一样,有了想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将想法一步步落地。

创业过程中,我发现本土化创新是*要素。一方面要尊重中国国情。国内的信息化改造已走在国际前列,并培育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需求以及使用习惯;另一方面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而是要向国际展示中国“信息化+产业改造”的力量。

思路上要有创新。比如,创业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如何帮助医务工作者提高诊疗和慢病管理效率。以血糖管理为例,长久以来,医护人员统计病人血糖情况时需要逐个检测再手动录入医院系统,如果一个病区有100多名病人,每名病人每天统计几次就是巨大的工作量,而且繁琐工作容易出错。我们的思路,就是通过一体机和操作系统,使护士检测的血糖数据可以实时上传,同时部署到不同科室,帮助医护人员提高效率。

技术上也要创新。不仅是模式创新,还要有硬科技——只有技术过硬才能为产业带来真正的升级改变,为社会带来持久价值。

与此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保持创新的态度就是保持年轻的心态。我充分信任更年轻一代的实力,并愿意在团队中发挥他们的力量。“90后”“95后”甚至“0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对创新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与渴望,善用年轻员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展示平台,是企业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石。

比如,为了让智云平台的医疗服务能力更有保障,我们的团队——一群“90后”为主的年轻人,共同研发了智云医疗大脑。通过智云医疗大数据核心算法,基于智云医学引擎,再不断利用大数据进行反复学习和优化算法,在医生端应用在线辅助诊断决策,降低医疗误诊率,同时也能在患者端和药房端形成智能分诊导诊系统。此外,还可以优化医生排班系统,支撑智云平台医疗服务能力。这些都是年轻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的创新。

创业中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创新力量。“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中国大健康产业迎来了全新发展阶段,国内数字健康产业还有许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这也给海归带来了新的机会。希望有更多海归人才投身祖国的健康事业,共同为实现我们美好的健康未来而奋斗。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