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三孩放开背后,中国老龄化危机能缓解吗?

中国“老龄化危机”,除了为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外,也提供了相应的机会。相比“三孩”放开,养老产业可能更需要配套政策。
2021-06-09 15:33 · 微信公众号:野马财经  张贺   
   

放开“三孩”也是应对老龄化

国家赶在“六一”前放出“三孩”大礼包,辅助生殖、服装、儿童生活用品等概念股股价借机狂飙。不过,在“三孩”放开背后,是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窘境。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2010年的9.4亿下降至2020年的8.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70.14%下降为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则较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到18.7%。

更严峻的是,我国还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人均GDP要低于老龄化程度相当的国家。粤开证券研报显示,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12.6%)与1989年的日本(11.45%)和2012年的韩国(11.53%)相近,但我国人均GDP仅为10217美元,远低于1989年日本的24813美元和2012年韩国的25466美元。

其实关于老龄化,政界、学界、投资界等都早有关注。

在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北大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国和国务院联合出版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就以2015年底全面放开二孩为基础,预测中国人口会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14.8亿左右,届时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也将突破20%。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更是层出不穷。

近来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都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一定程度上,放开三孩,只是通过放开生育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动作。

不过,从“全面二孩”实施的效果看,虽然出生人口有所增长,但比较有限。“三孩”政策放开效果怎样,还需要看后续的配套政策和执行。而与放开生育相比,延迟退休的措施更像应对老龄化的无奈选择。

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

招商证券人口结构分析框架显示,劳动力包括数量、质量和流动三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数量已经到了需要延迟退休和放开“三孩”,而劳动力流动则是存量的调整而没有增量。所以,未来劳动要素的供给就需要更多从质量入手。

在我国之前,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都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兴业研究(兴业银行成员机构)研报显示,日本和韩国GDP增速与劳动力人口增速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劳动力拐点的到来加大了社会经济增长压力,这也是我国所担心和要避免的。

而德国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机械设备的应用,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以劳动力质量的提升来弥补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影响。尤其是工业技术对于第二产业的提升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而贸易战已经提醒我们第二产业或者制造业有多重要。

根据兴业研究,2010-2019年,德国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人口年均增速仅为0.03%,但期间第二产业的人均产值年均增速达到3.3%,使得德国第二产业实现2.8%的年均增速。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虽然我国仍然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3的历史低位。如何摸着德国过河,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工程师红利”是应对老龄化的关键。

对比第七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兴业研究发现,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8930人上升至15467人。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为我国未来“工程师红利”的释放提供了支撑。

不过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是以通识教育为主,学校与产业之间的衔接并未完全打通,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与真正的“工程师”之间仍存一定的距离。

兴业研究以PCT专利申请数比全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数,来粗略衡量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2020年我国每万名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PCT申请量为3.15件,相比2010年的1.03件大幅提高,但2015年日本该数据已达到12.81件。兴业研究认为,需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给予高素质人才充分的产业舞台,释放“工程师红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势必要提升制造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三年我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达39.6%。但工业机器人密度相比日、德、美仍有很大差距。

制造业自身也要警惕老龄化的挑战。

粤开证券在研报中提到,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率,使得总需求中的投资和净出口占比减少,消费占比增加。同时,老年人口对服务消费的需求通常大于商品消费,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会带来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过早去工业化”。

这对于经济发展或许影响不大,但近几年的事件表明,制造业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要远大于服务业。

拥抱老龄化

老龄化给经济增长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一些产业带来了机遇。

上文提到,老龄化会增加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需求,不过养老本身不是单一的产业,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疗机构等多方面的协调。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模式的结构中,居家养老占比96%,社区养老占比3%,机构养老占比仅为1%,距离“9073”(老龄人口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模式的目标还有差距。也就是说,养老服务机构数量相比于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空间。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具体的行业需求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所确定的12个大类中,医疗健康和养老金融相关着墨最多。

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在2020年年报中提到,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疗健康行业的需求将持续提升。恒瑞医药也认为,在老龄化趋势下,肿瘤、自身免疫、慢病等疾病领域患病人群持续增长,临床治疗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空间。不仅如此,主营保健品的汤臣倍健也将人口老龄化视为行业成长的机会。

养老金融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兴业证券研报显示,我国养老金体系并不平衡,*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占比83%),使得财政压力较大。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虽然规模在扩张,但覆盖范围和企业参与率依然不足。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则还处于试点阶段。基本养老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亟需商业养老金融产品补上。

平安证券认为,除商业养老保险外,针对我国涉老产品90%的金融支持来源于政府(《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的情况,银行、基金、信托等也都可以提供相应的养老金融产品,为老年人养老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需求提供渠道。不过,养老产业市场化程度低,投资周期长、收益率有限等仍是阻挡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金融的主要原因。

虽然老龄化的加速意味着养老产业面临较大的发展机会,但社会资本是逐利的,目前只有医疗器械、医药、保健品等具体产品的需求和变现更加直观,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运营机构则和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金融一样,面临投资周期长、收益率有限等的困扰。

反映在二级市场,就是各类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公司股价持续上涨,而双箭股份、宜华健康、湖南发展、凤凰股份等有经营养老服务的机构股价却难有起色。

相比于“三孩”放开的配套政策,养老产业的需求可能更迫切。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野马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