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部知光罗林波:要做好高校成果转化,需要建设一支专业队伍

总的来说,古今中外有史以来最好的政策局面形势就在当下。但是具体政策怎么执行,操作的指南流程和技巧严重缺乏。
2021-06-09 23:48 · 投资界     
   

2021年6月9日-10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作为指导,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清科创业承办的2021全球创投峰会在西安高新区举办。本届峰会以“聚力高质量发展,引领新作为”为主题,集聚全球创投智慧、分享行业观点与投资经验、展示西安产业硬实力,助力西安走出产业与资本互乘放大的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会上,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罗林波围绕《专业化高校成果转化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整理:

中部知光罗林波:要做好高校成果转化,需要建设一支专业队伍

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高兴来西安跟大家做汇报交流。我来自武汉,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我们公司主要是做高校成果转化,包括我本人这几年一直在做产学研合作。今天跟大家汇报的主要内容两点,第一个就是现在的高校成果转移转化专业队伍建设现状,机遇和挑战。第二个是我们团队的一些探索思考和实践。

2018年的数据,国家科研经费投入高校拿到1700多亿,产生了20多万个专利,但是转让的合同数不是太多,这是教育部的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近有一个数据,高校的发明专利,不包括外观设计,发明专利许可情况高校5.6%,转让4.5,产业化率、技术入股的情况更差一点。总体来看,发明专利的许可、转让和作价入股都不是太高,因为成果转化率不高。

刚才朱处也介绍的科技部牵头,几个单位一起,每年有一个报告。从这个报告情况来看,不仅是高校,包括3000多个院所一起,这个数据总的来说有进步,但是提升的空间也比较大。有人说高校院所跟市场企业之间存在大的断层,叫做死亡之谷,我们叫做科创大峡谷。但是这个断层还是有办法弥补或者收窄一点。

以新冠肺炎防控为例,新冠肺炎期间我正好在武汉,我们也在深圳思考这个问题,论文基础研究要不要,前期发了很多论文,你要把病毒转播机理搞清楚。这块中国高校做的不错,高校拿了国家50%左右的技术研究经费,产生的成果也很多。但是市场企业要的产品不行,光靠以前传统的实验室体制内的我觉得不足以支撑技术方法材料的突破,表现为专利技术,可能要创新一些模式,比如研发机构,或者其他产学研深度协同。

总的来说,古今中外有史以来最好的政策局面形势就在当下。但是具体政策怎么执行,操作的指南流程和技巧严重缺乏。昨天有一篇文章指出政策很多,但是政策的解读没有,政策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咨询,这块问题比较大。回到今天的主题,会议主办方要我给大家分享专业机构,专业队伍的建设,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块。要做这么多事情,光靠政府不够,我们自己一起相互交流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把大的峡谷不说填平,至少收窄一点。

中间专业的队伍,专业的平台,技术经理人,这是一个广义的技术经理人,包括做中介服务的经纪人,多方资源整合的经理人,做规划和投资的广义的技术经理人,队伍非常重要。技术经理人的概念在美国提出来,2018年12月5日,李克强总理专门提了一句话,要引入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从这个时候开始技术经理人这个词就特别火。

我个人理解技术经理人,首先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比如工科背景,要熟悉硬科技,人家说什么名字你完全不懂,不知道怎么对接很麻烦,还得懂一点经营管理和投资,要有一些法律和政策知识背景,还有对接的技巧,不然这个工作很难做。2015年,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做一个研究,成果转化主要的难点、堵点,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包括很多人普遍认为缺少专业人才。2019年1月23日,科技部牵头成果转化区域创新公司,教育部几个部委参加一个小范围的研讨会,到底成果转化有哪些难点和堵点。我觉得核心还是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不好为,不作为重要。不会为就是没人干活,干活的人数有限,能力有限。目前我们高校院所来看,高校严重人手不足,事情多挑战大。技术转移中心不可能给你很多事业编制。另外就是不灵活,体制机制不灵活,动力不足,干多干少一个样。

要做好高校成果转化这件事情,我初步想了一下,需要这些人具备这些能力,要创新,知识产权要保护,保护好成果要出去推广,要价值评估,还要投资、谈判、投后管理,要了解国家政策,国内外最新玩法,把这个队伍健全,至少需要20—50个人。哪个学校建的起这样的队伍,全国可能不超过20个学校,很难有这样的人。

于是我们从2015年开始成立这个公司,市场化的探索。刚开始就我一个人,直到2017年开始正式运转,现在公司在北上广都有子公司,有个120人的团队。我们做的模式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通过专业化团队,定位社会化、市场化、公共的服务平台,校地合作办公室,但是共用的,全国高校都可以用。左边是高校人才技术专利,右边面向两个需求,一个是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第二个是辅助,跟各个基金基地对接,培育未来的项目。我们在中间不只是简单的撮合,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第一步从产业政策,产业趋势,转化模式开始研究,自己把它搞清楚;第二步不仅自己清楚,让合作伙伴也清楚,配合支持我们;第三步把高校的创新成果保护好;第四步把保护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去,大部分成果只适合产学研,小部分成果可以孵化,甚至加速。

下面是我们做的具体服务。第一块做产业政策产业趋势研究,有一个智库,中间首席专家是中南财大老校长,我是具体负责人,我们也参与了教育部的前期成果转化制定,跟王文主任和教育部的领导一起到全国调研起草。参与了湖北省政策起草,包括智库。把创新成果保护好,再跟各个高校推广,大家认可我们,我们就做服务。保护好之后,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去跟科技部门对接做技术转移,跟孵化部门对接转移孵化。我们自己有个项目,做氢能汽车的,我们为这个项目提供竞争对手分析,车子最核心是发动机,包括零部件,我们重点研发布局,提供项目导航预警,有目的的卡位布局。为这个项目布局了1400多个专利,直接把这个项目推到氢能整车专利第一。

我们找到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更合适的方式转移转化出去,依托线下的合作网络和线上信息平台,正向的推介,反向的对接,中间撮合,跟全国各地进行联系,包括全球国外进行合作。在湖北有1000多个省,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对接是我们在做,全湖北省的技术难题需求搜集、汇总是在我们这里。主要是三个国家级平台,这是公共服务平台,有全国的联盟,线上的平台和框架,把成果转化这么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长链条的事情把它标准化、流程化,每一段提供一个规范化的服务。

技术经理人的培养非常重要,靠在座的各位领导,包括高校管理人员远远不够,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让广大教授和工程师了解政策,了解转移转化模式。每个人都会用自拍,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用PS,能不能有这样一套工具,快速的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我觉得是可以的。

我们自己探索了五种模式,在全国各地进行培训,线下2万多人,线上40多万人,依托机构,我们也是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技术经理人的专委会副秘书长单位,参与起草,还有一些教材。我们也在探索学位教育、线上直播等等。我们办班不仅是我们自己,王主任也是专家,我们是开放式的,把大家的集体智慧资源发挥出来。我们本身在做服务,但是我们有智库加上研究培训,三位一体,既吸收国外案例教学,同时也吸收中国体系化、知识化模式,最终目的是要干活,不是为了上课,拿证,要把这个事情做成。

谢谢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106/472664.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