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君盛投资李昊:行业观察之(二)VC的真伪长期主义

作为VC行业从业人员,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别的行业,试图在别的行业中寻找规律、挖掘投资机会。
2021-08-05 09:49 · 投资界综合  李昊   
   

作为VC行业从业人员,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别的行业,试图在别的行业中寻找规律、挖掘投资机会。然而,如何去思考和理解我们自己身处的VC行业?作为一个在前线作战,又参与公司管理的投资人,我想站在行业内的视角去分享自己不断迭代的观察和思考,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更多志同道合之人。

在股权投资领域,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时间的朋友”、“长期主义”、“价值投资”。长此以往,无论是不是长期主义者,话说的多了,自己大抵都信了。无论对于VC机构还是投资经理个人,长期主义这个概念基本上成了这个行业的宣传标配,成了“道德制高点”。在VC行业里,到底什么是长期?对于任何一家VC机构而言,如果没有经历过至少七年的时间去沉淀,是没办法真正说稳定和长期的。为什么是七年?一只VC基金的基金运营周期最少也要五六年。在这五六年中,团队要一起面对很多不同类型的挑战。比如开始有钱投,可能两三年后有的机构会出现资金接续不上的问题。还比如在这个过程中要磨合团队的理念和个性,很多的矛盾,忍到钱差不多投完了就忍不下去了。然后到了五六年,表现很好的基金,又开始面临如何分配利益的问题,能否共苦且同甘,对团队是很大的人性考验。所以,没有完整周期的磨合考验,一个VC机构的底层特性是形成不了的。对于投资经理个人而言,从入行到到达一定的高段位,大部分比较有潜力的人,也需要五到七年这个周期。我们说长期主义,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机构的性格,是核心合伙人和高管性格的统一体。对于一家机构而言,他的合伙人群体能够真正践行长期主义,机构才可能是长期主义的,而这是需要非常多的前提条件的。

拥有野心与抱负是成为*VC的必要前提

无论是对于VC机构,还是核心合伙人,真正想坚持长期主义,有个非常明确的点,就是他们必须有很大的志向抱负,有非常强烈的要做大事的雄心。去看一个人有多大的雄心,并不是看他的正面情绪,而是看他有多不能容忍自己不能成功的可能性。痛苦是比愉悦更持久的动力,这是人的进化决定的。如果我们没有明确地感受到一个机构核心合伙人团队极强的成就一番大事的欲望,那么长期主义是没法落地的。如果心里的愿望只是赚个上千万,或者是投出几个好项目,一旦接近这样的状态,面对其他路径的诱惑,就一定会动摇他的选择和坚持。任何一项长期的事业,都会有波动,一个团队*的挑战通常不是顺风顺水的时候,而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个人*的挑战,也往往是遇到暂时性波折的时候。其实在考察被投企业时,也是同样道理,我们通常一定要和创始人有多次的接触,并且原则上必须有一段时间,大家谈业务以外的问题。感知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欲望,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因为装是装不出来的。雄心的大小,决定了一家VC机构,或者一个VC投资经理如何面对诱惑和困难。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有很多赚钱的机会。部分机构的路径,从一开始的商业模型就是背离长期主义、违背LP利益的,虽然可能最后也投了一些大家都听过的项目,让VC机构赚到钱,但是却很难给LP赚钱。

很多时候我们去观察一家机构到底在试图抓住什么样子的机会时,也能看出端倪。资本市场,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些新的主题出来,很多时候,市场上会在一个窗口期产生一些看似明确的获利机会,这就是考验团队对长期主义如何认知和坚守的时候。一方面,很多看似的机会,当你真正走进去会发现其实是个坑,或者说是你无法驾驭的机会。然而在当下,团队是很难证伪的。面对无法证伪的诱惑,是对机构决策者的考验。另一方面,不同的机会能否驾驭,背后对团队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VC背后的行业研究与资源体系,和preIPO业务就是不同,和定增的也不同,和二级的更不同。如果一家机构,面对一波牛市,开始要准备做定增甚至做二级市场,就一定涉及要么新建团队,要么去改变现有团队的操作思路和动作,这对团队在行业上持续积累的目标是有伤害的,对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也是有潜在风险的。在实操中,有大量的命题来考验一家机构,或者一位投资人长期主义的真伪。只有明确一个方向,风雨不可动摇,诱惑不可改变航向,才能最终走到目的地。在VC行业,在方向对的情况下,慢就是快,是永恒的真理。这背后,就需要雄心志向,以及由此带来的耐心、克制和聚焦。当然,实际运营VC机构的时候,不可避免会遇到生存的问题,为了生存,可能任何团队都得做一些临时性的调整安排,具体如何权衡,是对智慧和定力的考验。

长期主义需要体系化管理思路和管理架构支撑

前面也提到过,中国的VC历史二十余年,其实每隔几年就面临一场巨大的资本市场变化。VC完全能够不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变化的市场和不变的核心能力之前的平衡。我们都知道,投研体系和相关的人脉、资源网络建设,是VC的核心,无论市场怎么变化,无论IPO的上市标准是什么,好企业永远是好企业。只不过,在一个阶段内,好企业与能上市的企业之间,是有差距的。那一家机构,尤其是人民币基金的管理机构,首先就要想清楚一点,你的投资到底建立在偏向好企业一边,还是偏向能上市的企业一边,这两者没有决然非黑即白的差异,但偏向不同,带来的组织架构就会不同,VC也就会往不同的方向去生长他的能力。比如以前的电商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很多企业服务赛道上的企业,在此前国内资本市场上是很难IPO的,那到底该不该看,该不该投。很多基金会提出,自己募资退出两头在内,或者基金期限太短,会带来很难投海外IPO项目的问题。这个事情既是事实,也不完全是真正的阻碍。我们也看到很多人民币基金,部分配置在并不完全符合国内IPO上市标准的项目上,然后回报反而很好。因此,IPO上市的政策局限、人民币资金的局限问题都不是问题,根本上实质是一家机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首先是意识问题,后面才是能力问题。只有把投资体系建立在更广谱地去覆盖不同领域的优秀企业上,才是更加的长期主义。

投研体系和资源网络如果想持续生长,是需要很多前提条件的。我们看到很多机构,都喊着聚焦、专业、注重研究,其实去探究发展路径,并不支持这个口号。举几个例子,首先,一家机构的投资研究基础不能持续漂移,不能一下早期,一下preIPO,不能一下一级,一下定增或者二级,这样是很容易撕裂团队持续生长的体系化建设的。然而市场上很多机构都在这样做。不是不能延展,但是渐变的延展,会更容易确保体系的持续建设。比如VC机构逐渐往早期,往PE去自然延伸,也是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的,但是节奏和步伐是要更加注意把握的。再举个例子,投研体系的生长,是需要时间周期的,不是简简单单招一个人来就能解决的。如果一家机构此前全部投硬科技制造业,再花钱招聘来一个做半导体的投资经理,还是可以驾驭的;但是如果是新招在企业服务、信息技术的投资经理,内部就很难保持高水准的交流和风险评估。因为现有投研体系支撑不了对另外一个体系的判断。但是如果依靠团队自己生长的话,就需要时间周期。去跨入相邻但是很不同的一个大方向,比如制造业跨金融科技,跨信息技术跨企业服务,这种跨越最快需要15个月的时间才能基本上道。然而如果能够去跨越,除了人才,一家机构是需要容忍这个跨越周期带来的空白档期,这个在实操中很不容易。首先这个周期内产出一定会比较低,在一个组织内,没有足够信赖关系的前提下,这个是容易出事的;其次,能否通过日常的各种碎片化信息,判断投资队伍中的一个小组,能不能在15个月内慢慢上道,需要很强的评判能力。所以我们看到,真正一步步实现投研体系生长的机构其实很少。能够鼓励自己团队去试错、去探索,并且可以控制风险,降低失败的代价,最终实现新领域引擎的启动,难度特别大。再举个例子,在任何组织中,人会跟着激励机制走,我们其实看到很多VC机构的激励机制是不支持可持续投研体系和资源体系生长的。在君盛投资内部,我们一直非常强调一点:公司*不考核出项目的数量。如果鼓励出项目数量,很容易把投资经理变成内部的FA,卖项目内部化对组织伤害很大。那KPI如何考核呢?其实在VC这个行业里,*的考核都是很难量化的,因为我们的生产资料——这些认知、资源的延展,都是很难量化的。VC不是生产线,能够很清晰地去用“工作量”衡量贡献。我们考核的,是内部的行业认知贡献+行动能力。这两个做好了,出项目就是迟早的事情。而且这样的考核,才能支撑新的投资体系长出来。否则大家所有的精力都会放在出一个个项目上,而这是很短期化的。那是否每个机构都能这样考核呢?其实不是。有个很大的问题,考核这两个虚的指标,团队内部如何排名呢?其实不需要量化排名。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面,比如有十个人,第十名大概率是不会认自己是第十名(否则通常认识清楚了就不会第十了),而前九名大概率都会知道第十名比他们有差距。那其实任何的良性考核或者淘汰,取得前九名的认同,实质上就可以了。标准的KPI考核,会把十个人的行动都异化,反而非常不好。但是也不是每个机构能这样做,如果没有文化建设,没有内部情绪的各种梳理,这种考核就很容易变成内部的拉帮结派,伤害就更大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很多,长期主义,需要一整套管理思路和管理体系来支撑。

持续打造并能够凝结住一个优秀团队,是长期主义最最核心

三流战略+一流团队,好过一流战略+三流团队。在VC机构里,这个道理完全适用。什么都是人做出来的,能否持续凝结一批真正出类拔萃的专业牛人,打造一个不散摊子的优秀核心团队,这是一家机构长期主义的根本。关于这方面,该如何认识机构和人的关系,如何凝结并长出更优胜的人才,为什么很多机构凝结不了,我们下次再聊。

君盛投资

君盛投资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本土直接股权投资/收购市场的先行者,国内最早借助信托平台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的专业机构,国内*只契约型PE基金合同条款主导设计并付诸实施的创新者。2016年后,君盛投资顺应市场变化,逐渐形成以中早期为特色的投资风格与投资能力。公司目前围绕大科技领域,形成了以硬科技(光电、半导体、通信等)、金融科技及相关的信息技术/企业服务为主要投资方向,以PreA/A轮为重点投资阶段的特色定位。18年来,君盛投资投资企业超120个,其中通过IPO和并购、借壳上市的公司近45家,公司在国内人民币VC基金排名Top30,拥有良好的业内口碑和信誉。

君盛投资已完成对坚果投影、珑璟光电、亮风台、诠视科技、小i机器人、盖得排行、零犀科技、诺信博、禹创半导体、鹏钛存储、百识电子、融安网络、信传信息、珈和科技、金智维、宁泽金融、艾科朗克、丽海弘金、招平数科、摩乐吉等一批优质项目的早期投资。

部分历史投资上市案例:宁德时代(300750)、领益智造(002600)、亿华通(688339)、宝丰能源(600989)、长鸿高科(605008)、先惠自动化(688155)、金风科技(002202)、合纵科技(300477)、奥瑞德光电(600666)、中材科技(002080)、兴业太阳能(0750-HK)、神农大丰(300189)、通裕重工(300185)、申万宏源(000166)、中国平安(601318)、兴业银行(601166)。

官方网站

http://www.junsancapital.com/

商业计划书

js@junsancapital.com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