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5亿花呗用户请注意:你们上征信了

三大互联网信贷产品被“招安”,数字金融服务接入征信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2021-09-23 08:02 · 虎嗅网  路易十七   
   

9月22日,“花呗将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登上热搜,并一度霸榜。

据蚂蚁此前发布的招股书透露,支付宝有年度活跃用户10亿多,而使用花呗的大约有5亿。据了解,早在2019年,就有部分花呗用户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统。而从去年开始,花呗速度加快,大批花呗用户以“产品升级”的方式接入央行征信。

目前,仍有部分老用户因为没有接受“升级”,所以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但新的用户想要开通花呗,则必须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征信服务将逐步覆盖所有花呗用户。而这些用户的花呗记录,也将上传至央行征信系统。

花呗“上征信”,影响房贷吗?

“小额贷款频率多了,经常房贷都放不下来。”“按揭贷款时,有的银行会要求借款人近三个月不能有消费类贷款。”

花呗接入央行征信后,许多网友也在网上表达了对此事的担心。

据悉,花呗向征信系统报送的信息包括账户开立日期、授信额度、额度使用及还款情况等。目前,在获得用户授权的基础上,部分用户已经能够在自己的征信报告中查询到花呗记录。

这意味着,你如果一个月有几十次的花呗贷款记录,无论金额大小,都会在征信上显示。

“几十元都要贷款,还频繁贷款,银行会认为你比较缺钱。”一名花呗用户向虎嗅表示,不乏有用户担心自己几元钱、几十元钱的消费记录被一条条打在征信报告上,从而影响未来更高额度的贷款。

花呗对此澄清,正常使用花呗,保持良好的使用、还款习惯,不会影响征信记录,也不会导致贷款困难,并且99%以上的花呗用户都有良好的使用记录。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也曾向证券日报表示,一旦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意味着个人用户在花呗的借款和逾期、违约信息,将进入央行征信系统,若有违约、逾期等行为会对用户未来的大额贷款如房贷、车贷产生影响。不过,在不逾期的情况下,对于用户来说不会受任何影响。

然而花呗用户未来能否顺利拿到贷款,特别是金额较大房贷,银行的“态度”,或许才是关键。

如果大多数商业银行不认可小额贷款,觉得小额贷款意味着用户缺钱、现金流紧张、信用有问题,那么这对于花呗用户是不利的;如果大多数商业银行认为用户频繁使用小额贷款,并不能反映用户的信用问题,那么这对于花呗用户来讲就没有大的影响。

专家表示:“商业银行中也存在 “鄙视链”,过多使用互联网信贷类产品,可能会对用户申请房贷、信贷等审批和额度造成不利影响。”

总体而言,花呗上征信是一个对消费者整体来说更有利的事情,它将结束国内信用孤岛的问题,增强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花呗接入个人征信,有助于补充个人征信借贷记录覆盖不全面的问题。”有银行人士表示。

互联网信贷“上征信”,成趋势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这句话来自于《左传·昭公八年》,是征信一词的来源。征信的本意是让人们“怨远于其身”,让信用成为社会的基石。而互联网信贷产品纷纷加入国家队,接入国家的征信体系,也有着这样的寓意在。

除了蚂蚁之外,京东、腾讯也上线了相似的互联网信贷产品。

和花呗同期,2014年2月,京东白条在京东商城上线,为用户在购物时提供“先消费,后付款”、“30天免息,随心分期”服务。

而微粒贷晚于京东白条和花呗,于2015年上线在QQ和微信平台。

它们虽然都采取了“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模式,但这三者的用户定位、授信额度有所不同。

花呗的用户33%是“90后”,“80后”用户则占48.5%,而“70后”用户是14.3%,它的额度在500元至50000元之间。相对其他支付方式,蚂蚁花呗吸引了更多的新生代消费群体。蚂蚁花呗用户中,潮女、吃货成为主力军。数据显示,使用蚂蚁花呗购买的商品中,女装、饰品、美妆护肤、女包、女鞋等潮流女性商品占比超过20%。

微粒贷”给用户的授信额度为100元—20万元之间,依据个人综合情况而异。单笔借款可借100元-4万元之间。微粒贷是由*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于2015年5月推出,它采用官方邀请制,仅能通过官方邀请开通及官方根据用户信用记录主动提升额度,任何以个人或组织名义,需要花钱才能开通微粒贷、提升额度的都是诈骗行为。

而京东白条则是业内*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它的特点是服务场景较多,合作线上线下近千万商户,涵盖生活娱乐、商旅出行、教育培训、通讯及租赁行业。经常与银行合作联名电子账户“白条闪付”,通过NFC技术将白条支付拓展至线下,并且通过绑定微信支付,进一步拓宽白条支付使用场景。

三大互联网信贷产品被“招安”,数字金融服务接入征信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6年前后,微粒贷、京东白条都已陆续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而花呗业务之前的主体是是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今年以来,花呗业务已转移至蚂蚁消费金融机构。

此前,花呗被看作一种新的消费方式,而不是金融服务,接入征信后也就意味着其金融属性已经大于消费属性,而花呗业务转移至蚂蚁消费金融机构,更是再次强调了其金融业务属性。这给了他们“合法的身份”,无形中也为其带上了一个“紧箍咒”,让其和金融机构同台竞技。

这也是”花呗们“,未来共同需要面对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