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上个时代机遇与成功的代名词,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回忆。香港商业传奇——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邵逸夫、杨受成等,他们的成功除了不可复制的时代机遇,也离不开自身实力与高瞻远瞩的眼光,他们的故事激励一代代追梦青年,他们的传奇人生也散发着神秘色彩,一举一动都能引来公众的关注,万贯家财更引发人们的好奇,这些人究竟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郑裕彤:善于思考,勇于尝试
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郑氏家族家主郑裕彤,乃是周大福集团以及新世界发展的创办人。他凭一双手逐步建立其珠宝与地产王国,业务更涉足酒店、基建、百货和电讯多个行业等多方面。
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看到珠宝行业逐渐兴起,郑裕彤果断在周大福金店内引入珠宝项目,率先开珠宝行业务。后来,他观察到当时的金店没有千足金的概念,都是拿成色不足的黄金当做足金糊弄顾客,于是,他毅然推出9999千足金概念。虽然受到同行咒骂攻击等内外一致反对,可最终,周大福的黄金成了业内标准。
不久后,郑裕彤注意到国外开始在婚礼市场销售钻石,又立即在周大福开展钻石业务,并成为南非钻石商*的客户。因为做生意果断、大胆,郑裕彤也在业内被人称为“鲨鱼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因为动乱,人人都抛售土地物业,他却成立了“新世界发展”,果断购置了大量物业地产。即便遇到萧条时期,新世界的物业都只租不售。1972年,新世界集团成功在香港上市,这一路投资让郑裕彤赚得盆满钵满,新世界集团也成为了香港著名的地产公司之一。由此可见,爱观察、善思考、大胆做,是郑裕彤成功的重要原因。
邵逸夫:勤于治事,影片质量是一生追求
邵逸夫活了107岁,其一生几乎贯穿了华语电影百年史。他拍摄了*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70岁高龄仍每天高强度工作16小时,现代武侠电影鼻祖导演张彻这样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邵逸夫:“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
在邵氏之前,香港市场是文艺片的天下。邵氏兄弟成立后,香港影坛主流逐渐转变为商业片,为日后的香港电影格局奠定雏形并树立早期标准。邵氏兄弟公司每年产量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有着“东方的好莱坞”之称。
捧红大批明星之后,邵逸夫对金钱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在匆匆人生里多做一些好事,多行一些善举,才能让人生更加有意义。于是邵逸夫专门设立了慈善基金,捐钱给香港和内地的大学,晚年的他走出喧闹的娱乐帝国,为上千所内地学校捐建了“逸夫楼”并设立“邵逸夫奖”,实现了从商界奇才到慈善家的华丽转身。
杨受成:永不认输,在哪跌倒,就在哪站起来
“杨受成的故事,也是香港的故事。细看人海波澜幻化的虹彩,色相万般,一条大路,700多万香港人,其实就是如此走过来的。”香港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口述的自传《争气》被很多年轻人视为奋斗圣经。
杨受成少年得志,曾接手过李嘉诚的房产。然而,1982年香港经历了经济危机,大量房产、地产被抛售,楼价同比下跌60%,杨受成也并未幸免。他凭借人脉关系和对事业的专注与投入,在不到3年的时间,杨受成用*般的实力,东山再起。
杨受成将自己的一辈子浓缩为两个字:争气。对于争气,杨受成说:“香港精神就是争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而是要一步一步走上去,就算失败、遇到困难、被老板骂,甚至炒鱿鱼,都不要放弃,也不应认输,要不屈不挠,跌倒就要站起来。”
经商多年,杨受成最引以为豪的成就却不是任何一个项目,而是深刻于心的友谊。在金钱至上又鱼龙混杂的香港,杨受成为人处世与他人格格不入。或许是因为曾经落魄过,饱受过太多翻脸不相认的痛苦,东山再起后,杨受成对于自己的朋友都是能帮则帮,经常借钱给别人,为别人消愁解忧,讨得人情债。他说:“世上交朋友,先不论对方正邪贵贱。人家有钱,我们不强颜攀附,人家穷,也切勿眼角瞧不起他。”
随着杨受成事业的愈发成功,他对公益慈善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他的小儿子杨政龙, 担任英皇集团的执行董事, 也因此备受鼓舞,身体力行助力公益事业,一直坚守着父亲杨受成的初心“对我来讲,做慈善是付出,我不要扬名和获得回报。”杨受成先生说,“我希望做正经的慈善。” 至今,杨受成在内地及香港出资兴建“杨受成(中国·昌黎)关爱老年中心”、“杨受成(中国·顺平)关爱老年中心”、“杨受成慈善基金(雄州)老年服务中心”等十家老年中心及一家儿童福利院,一直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关注老年群体,用大爱温暖着老人的心。
纵观这些香港富商们的成功之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商界巨子,有诸多因素,勤奋、坚韧、好学、善于交朋友甚至运气等等都不足以进行概括。他们中或出身贫寒者,凭借勤快好学脱颖而出;或善于自我管理;或做好细节进行产品的差异化;或精打细作,做好经营;或顶住压力争气东山再起。他们的传奇人生已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们下一代的光辉故事还正在上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