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学教师招聘一半是清北博士!我们该如何打破内卷化

2021-10-14 10:46 · 互联网     


最近有几张图片在网上爆火。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收入人口结构 图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image.png

据一些机构研究,中国97.8%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

五环外的世界,其落后可想而知。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今天中国*的时代主题已切换成了“共同富裕”。

这也意味着有形之手的重心,会逐渐从“效率”转向“公平”。

*个重拳改革的领域,便是关系整个社会阶层流动的“教育”。所以,我们见证了:

这5年轰轰烈烈发展的线上教育行业,在一纸“双减”文件之下土崩瓦解,降低了全民内卷的焦虑症;

北京、上海、深圳这些批量生产天价学区房的一线城市,开始探索教师轮岗制,以打破优质资源的过于集中,教育供给侧真的进入了深水区;

老师在私宅补课被纳入“扫黄打非”,大家都不用补课了,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可以说,教育资源的横向流动已经开始启动了。今后大城市会不断地抹平教育鸿沟,让市区与郊区的资源不那么失衡。

不过,相比之下,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更加的悬殊。如何解决教育资源的纵向流动呢?

这是历史遗留下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image.png

大城市的小孩有多牛?

有个段子是这样的。

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

image.png

是不是有点哑然失笑?

image.png

image.png

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集中了中国最顶流的资源。生活在这里的小孩,从小就打开了眼界。

有的小学把运动会办在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由奥委会副主席宣布开幕;

有的中学经常邀请院士、航天员走进课堂传道授业。

当农村的小孩只能通过课本认识什么叫量子计算、人工智能、高能物理、航天发射的时候,合肥的中小学生已经走进了中科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与大国重器亲密接触。

image.png

当农村小朋友进城后还要学习过马路、看红绿灯时,北京的小孩已经跑到了北极来一趟毕业旅行,亲身体验地球的极端气候。

大城市的孩子往往在年幼时,就破格获取了比同龄人多得多的“知识储备”。而小镇青年长大之后,往往会自嘲为“做题家”。

image.png

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就说,

“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但是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我确实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image.png

大城市与小地方的教育撕裂,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改变这种局面却不容易。

我查到2020年各地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一线城市的(市级)教育财政支出,北京372亿,上海287亿,深圳383亿,广州215亿;二线城市中,成都78.35亿,重庆122亿元,杭州59.98亿,青岛43.6亿元;

之后的城市差别就更大了,兰州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会,只有24亿元。普通地级市温州,仅有27亿。重庆的远郊璧山为13亿,均不及深圳一个城市的十分之一。

image.png

小地方的硬件和软件水平长期跟不上大城市,缘于这些地方的经济落后,教育经费捉襟见肘。而经济的欠发达,又与地缘、行政地位等因素息息相关。

在今天这个大都市圈化时代,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一个小城市想要成功逆袭,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长远来看,大城市们也无法高枕无忧。因为人口是流动的,落后地区的年轻人最后可能会离开家乡,到一二线城市奋斗。他们的素质、眼界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城市的命运。

image.png

那么,欠发达地区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打赢教育翻身战?

今天,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试图给出答案。

image.png

2019年,教育部遴选了8个城市和地区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

image.png

2020年,“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名单扩大到20个,范围向二三四线城市再次扩大。

里头既包含了富到流油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有安徽蚌埠、山西运城这一类相对边缘的地方。

在中国的话语体系里,示范区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我们现在的“三大社会主义示范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上海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都是写入顶层设计的宏大蓝图。“试验田”的经验,最后都可能会复制到全国各地,进一步放大。

在这些教育示范区中,正在进行一场事关国本的改革试验:如何利用先进科技,建立起培养下一代人才的教育体系,并推动教育公平改革。

作为教育设计蓝图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都将教育现代化、技术赋能教育、智慧教育列为下一个阶段中国教育的重点发展工程。

如果中国能够直接通过科技的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将会一步*当今世界的基础教育体系。

7月,教育部、网信办、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6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image.png

这份文件明确提出了,教育新基建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基建体系。

这意味着,中国近年来耗资数万亿的新基建工程,将开始向教育改革倾斜资源,遍布全国的5G基站和网络全面下乡入户,数据中心向偏远地区建设转移,带动地方发展,云计算建设教育资源云……

这些公共基础资源,让广阔的“五环外地带”成功搭上时代的列车。

2019年,蚌埠率先在全国全域推进智慧学校建设。这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在安徽省只能排中游,当地投资15.86亿元,找来了科大讯飞等硬科技企业,把市里800余所学校、6000多个班级通通纳入智慧学校建设项目。

科大讯飞来到蚌埠的*件事,就是对硬件设备进行升级。

早前政府已建了光纤入校等基础设施,科大讯飞依靠这些基建条件,在学校建立了大数据服务中心,让智慧黑板、平板学习机和VR设备能顺利进入课堂,开设数字科技和AI的专属教室,并在云上接入其智慧课堂的系统,获取教育云中的教学资源。

通过一块块屏幕,蚌埠也开始享受到了北京、上海这样优势教育地区的资源“溢出”。

去年12月,蚌埠六中同时与上海梅园中学、江苏苏州市草桥中学、浙江杭州市大关实验中学进行了连线教研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物理教师,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凸透镜成像实验”进行剖析。

这就是一次长三角地区内优质资源共享,沪苏浙皖一体化发展的尝试。

成都七中曾经与国内248所贫困地区中学在线教学,但那块“改变命运”的屏幕是优势地区的单向输出,直播缺乏互动,有的地方经常出现课堂打瞌睡和听不懂等问题,网络直播班沦为了 “看视频自学班”。

现在建设的连线教学实验是更进一步,要做到双向输出、实时互动。让不同中学的孩子和老师坐在同一间课堂上相互碰撞,效果更为理想。

按照我们的国情,目前北上深等地所探索的教师校长轮岗制,基本可以判定是在同一个城市的内部横向流动,很难跨市、跨省流动起来。所以,教育资源从高处到低处的纵向流动,仍会是沟壑林立。

技术,或许便是将*质的教育资源,带往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路径。蚌埠的智慧学校建设,无疑为将来打通长三角的资源共享做了实验。

曾经,蚌埠(Bèng Bù)因为“蚌埠住了”(绷不住了)的谐音流行梗而意外蹿红。如今,这座小城市以另一种模式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关注。

image.png

一般来说,欠发达地区的班级,人数会相对多一些。老师会陷入批改作业、课件准备、归档管理、考试阅卷等重复劳动里,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因材施教。

这个供需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而科大讯飞的智慧教育与AI应用系统,让蚌埠的老师们效率大为提升。

比如说,老师上课时要怎么知道学生有没有跟上?最直接的方法是现场来道测试。

所有学生在各自的平板电脑上答题,瞬间就被机器批改,并立刻反馈到老师那里。全班正确率高,代表知识初步掌握了,可以继续往下讲,反之就要再讲再练。

这种能实时掌握学生听课情况,并相应做出教学调整的能力,以前要靠老师的个人经验判断,现在通过技术更为精准了。

而且下课之后,AI会在学生交上来的日常作业中,对选择题、填空题、作文题进行自动批改和评分,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形成可视化的学情报表。

仅此一项,就能减少40%的作业批改和阅卷时间,老师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实行个性化教学。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

提高劳动效率,是科技永恒的主题。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手段的运用或者工艺流程的改良,往往能让生产力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

19世纪40年代,一个女工一天只能缝制一件衬衣,缝纫机发明之后,她一天可以缝纫11件。1914年一战开打时,福特公司组装一辆T型车要14个小时,十年之后每10秒就能有一台走下生产线。

对于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作业,一个小小的突破便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但是对于教学这种非标工作来说,改造它并不容易,提升速度很慢。

而人工智能就像老师的分身一样,有了另一个大脑来参与教学,生产力大为提升,让教学摆脱“前工业文明”的状态。

image.png

在智慧化的教育体系下,学习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填鸭子”式的痛苦过程。

北师大和科大讯飞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全国35亿次的学生作业中,有60%是无效、低效的练习。

借助于人工智能后,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问答、作业、考试都被大数据化,系统会根据考试结果和错题类型,实时判断每个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并针对性地训练,让大家有的放矢的“刷题”。

今年蚌埠高考693分的刘赫,就是这套“因材施教方案”的受益者,“系统会根据我的考试结果和错题类型给我推送针对性的练习,形成个性化学习手册。”

对学生来说,既收获了学习效率、学习规范的飞跃,也从小就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由于口语教育落后,很多学生读了十年的英语仍然是“能写不能说”,在AI系统的实时语音纠正下,学生们开始能够训练准确发音了……

何谓因材施教?何为资源的*匹配?这些就是了。

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蚌埠市人工智能教育“因材施教”创新方案入选“长三角人工智能十大示范场景”。

安徽省出台《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要“全省一盘棋”地推进智慧教育生态。像蚌埠这样的教育升级,正在安徽省内进行全覆盖。

科大讯飞的区域性因材施教解决方案,也陆续走进青岛、重庆、昆明、新疆、芜湖、六安等地,扎根3.8万所学校,服务过亿的师生。

未来的“蚌埠模式”在全国推广后,可能会推动城市走向不同的命运,撬动中国的更大变革,这就是硬科技+教育的正向循环。

image.png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说,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瘟疫、饥荒、战争已经被攻克,未来人类面临新的挑战是: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智神。

现实否定了他的预测。

至少在中国,有空思考这三大*命题的人,只存在于大城市的精英。在最广大的五环之外,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年轻人更大的命题仍是——阶层流动。

去年5月,有一位7岁的女孩在网络走红。她当时刚在湖南某镇上小学一年级,因为疫情停课停学,她就在父母的卤菜摊底下上网课学习。

image.png

案板上是一家人的生计,桌底下是一家人的希望。在这样逼仄的环境里,一方屏幕把小恩雅和知识连接到了一起。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小女孩是不是就要彻底失学,错过*的打基础时期了?

科技并不一定能百分百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但至少为阶层晋升提供多一份可能。

里根当总统的时候,美国政府认为救助穷人*的方式是刺激经济增长,并对“涓滴效应”推崇备至。

作家威尔·罗杰斯却讽刺说:“他们把钱都给了上层富人,却希望可以一滴一滴流到穷人手里。”

image.png

这个世界没有*的制度,也没有尽善尽美、财富均一的社会,但善用科技,可以助推一个国家打破资源的过度集中。

智慧教育的推广,是一个事关百年大计的工程,也是中国真正不能输的起跑线。

未来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是科技竞赛和人才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竞争。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