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华媒智策传播机构创始人王采臣:网络舆情人才培养需重视对新技术的运用

2021-10-21 11:09 · 互联网     

10月18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座谈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重大楼召开,来自国家网络舆情管理相关部门及华媒智策传播机构、新浪微博等知名舆情机构的10余位特邀嘉宾就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开设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网络舆情方向的发展展开深度探讨。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兼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王晖、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侯隽等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唐远清主持会议。

网络舆情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王晖副校长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专业的发展沿革及建设情况。中国传媒大学在网络舆情专业相关学术领域具有雄厚的学术积累和人才培养经验:新闻传播学部开设有*个自主增列的舆论学硕士、博士点;互联网信息研究院2014年向教育部申报成功的“互联网信息”交叉学科,下设的网络舆情学术硕士方向于2015年开始招生,2019年5月“互联网信息”专业成功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今年5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网络舆情学术硕士方向,优化调整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网络舆情方向的申请,获得了上级部门的批准。

据悉,2022年9月首批网络舆情专业方向研究生将入学。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专业的建设将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舆情实验室、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相关科研机构,采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建设+智库服务+全国政产学研用平台搭建”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王晖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舆情行业即将迈入数据化、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平台应运而生,这些技术平台能够快速甄别舆情信息真伪,提高处理舆情的效率。但与此同时,随时更迭的新场景、新应用进一步扩大了网络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提高了舆情处置难度。当下,各行各业处于舆情人才需求强劲、舆情理论亟待普及的阶段,大部分高校在舆情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薄弱。

会上,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唐远清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网络舆情专硕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他表示,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网络舆情专业的师资队伍,将由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业界导师组成。校内导师从全校舆情研究相关科研机构的优秀骨干成员中遴选,校外业界导师从国内知名舆情监测研判专业机构中延聘;学校还将在政界、业界相关机构中建设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实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唐远清

对此,华媒智策传播机构创始人、董事长王采臣分享了自己的见解。王采臣认为,当前舆论阵地纷繁复杂,舆情监测分析技术快速升级和迭代。“因此,网络舆情人才培养要高度重视对新媒体平台、新舆论阵地的把控,对新技术的运用。同时要注意建立常态化的舆情教学案例库,以此助力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华媒智策传播机构创始人、董事长王采臣

据了解,华媒智策传播机构创立于2013年,是新一代社会化整合营销传播的高新技术企业,背靠知名院校及机构专家资源,以公关策划、营销推广、广告创意、舆情服务等为主要业务。目前,华媒智策已累计服务包括BAT等在内的两百余家互联网公司及知名品牌,与数千家媒体有着深度合作,同时兼具公关、营销、广告、舆情等多领域强势资源与丰富的一线品牌服务经验。

舆情传播生态已然进入全员互联网化的时代,并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迅捷化的发展趋势,而华媒智策强大的专家资源、成熟的一线品牌服务经验,将赋能高校培养出一批批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紧跟技术变化的网络舆情人才。

诚然,网络舆情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亟需全国舆情行业重要力量的参与,以华媒智策传播机构、新浪微博等知名舆情机构为代表,率先联合高校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紧跟技术变化和社会需求,将共同推动我国网络舆情人才培养的发展。

本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网络舆情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体系化,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建设好*个网络舆情专硕专业,助力中国传媒大学打造网络舆情人才队伍,推动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梯队。未来的中国网络舆情行业,必将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