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马云隐身一年,阿里从未逍遥

两年前那个略显闷热的夜晚,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精神*马云正式辞去在阿里巴巴最后一个实际职务董事会主席,接任者是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现场星光闪烁,马云拱手道别,“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江湖再见,后会有期。”
2021-11-10 11:31 · 深网  孙宇   
   

2020年11月,蚂蚁集团终止上市,这只2万亿估值的巨兽被重新关回笼子。

对刚刚执掌阿里巴巴第二年的逍遥子张勇来说,随后一年里坏消息几乎从未停止:3月,淘宝日活跃用户和年活跃用户先后被拼多多超越;4月,阿里巴巴因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被重罚182.28亿元;寄予厚望的社区团购业务,被人民日报直接点名;号称要办300年的湖畔大学更名,据报道显示其已经停止招生;张勇寄予厚望的得力干将李永和,因女员工“性侵事件”受牵连离职,公司形象受到重创的同时,线下业务继续处于动荡之中。

第二年的最后两个月,张勇日子似乎好过了一点:一周内连续发布的2021年财年财报、2022年财年*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至少超过34%,净利润(剔除罚款影响)基本保持稳定;性侵事件反转;马云重新现身,在嘉兴平湖考察当地数字农业基地,消息称马云在香港露面,并会见了数名商业伙伴。

这几乎是去年的重演,以一个高难度开启: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爆发,被认为是张勇接班人的蒋凡与网红张大奕闹出风波,阿里巴巴在价值观上栽了跟头,竞争对手京东、拼多多增长迅速,阿里巴巴基本盘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后以一个希望终结:张勇时隔11年重启春雷计划扶持中小企业、重罚蒋凡、推动商业操作系统落地,一年里股价上涨超60%,最后马云现身支付宝总部为张勇*年画上*句号。

张勇第三年还会以一个下滑线开启吗?

过去两年里,随着阿里巴巴不断扩充边界,对手已经从原有的电商平台扩充到云计算、本地生活服务、短视频、直播、物流、金融甚至游戏等多个行业。

被寄予厚望的云计算业务爆出信息泄露,对数据安全的监管日益收紧;线下业务饿了么、盒马、淘菜菜、淘特、淘鲜达等业务多箭齐发,但尚未能形成有效合力;直播、物流、支付等依赖于电商目前难以走出平台;钉钉本在疫情期间成为国民级应用,可云钉一体战略让其丧失独立空间;文娱产业或许是未来流量的重要入口,三国志战略版集整个集团之力势头迅猛,但缺乏后继者,优酷、音乐等更是发展平平。

即便是大本营电商领域,阿里巴巴也面临增长乏力困境。拼多多日活跃用户首次超越手机淘宝;二选一被重罚后,多个独占品牌回流京东拼多多;下沉市场活跃用户增长眼见到顶,人均年消费额已达9200元,新增长空间匮乏。

曾经阿里巴巴的精神*马云接下来扮演什么角色?此前一位阿里巴巴内部人士曾对《深网》表示,“所有的相关抉择都会送到马老师的桌子上,只是有的时候他做决定,有的时候他不做。”但今年,该内部人士却表示,“和去年不一样。”

如果真的失去马云的意志,张勇带领的管理层能否获得阿里25万员工的信任?

马云真隐身

两年前那个略显闷热的夜晚,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精神*马云正式辞去在阿里巴巴最后一个实际职务董事会主席,接任者是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现场星光闪烁,马云拱手道别,“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江湖再见,后会有期。”

高调退休仪式后马云并未远离舞台中心:先是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年会、非洲创业者大赛、道农会上献出多场艺术表演;阿里巴巴赴港二次上市时,马云现身埃塞俄比亚政府与阿里巴巴签约共建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仪式;飞行跟踪公司Radarbox提供数据显示去年十月蚂蚁事件前马云每三天飞行一次,仅三个月内就有十几次公开报道。

退而不休是外界在这一年对马云的一致定义,事实上无论马云是否担任实际职务或拥有股票,阿里巴巴独有的合伙人制度都确保了他的超然地位。阿里巴巴招股书显示,马云和蔡崇信为*合伙人,股东要推翻合伙人提名制度,需要获得至少95%股权才能成功。而阿里巴巴重要股东软银同意在每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赞同阿里巴巴合伙人董事提名;在没有和马云及蔡崇信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不反对任何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的董事;将超过公司发行普通股30%比例股票代表的投票权进行委托,支持马云与蔡崇信的投票。

这样的投票架构决定了马云可以隐身幕后,如提线木偶师般操纵着曾经治下的庞大帝国。享权力却无需担重责,这就是退休人士马云的美好生活。但世上哪得双全法,蚂蚁上市前夜,四部委联合谈话将幕后师傅再次拉至前台。这次谈话中,马云的身份被定义为“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

蚂蚁风波后,一直高调的马云终于隐身。多年老战友,曾经阿里巴巴二号人物蔡崇信在最近采访中称马云已经将绘画作为重要兴趣,而且为人处事低调;阿里巴巴*公司股东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也在一次股东会上表示,近期与马云聊的內容除了业务流程,还有绘画作品。

据《深网》整理资料显示,在过去一年里马云仅仅露面几次:1月20日时马云以视频连线形式与全国100名乡村教师见面,这是他隐身88天后首次公开露面;4月14日,马云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参加由俄罗斯总统普京召开的俄罗斯地理学会监事会视频会议;最近两次露面则是非公开性质,分别是9月初参观浙江东部几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以及马云在香港会见商业伙伴并随后前往西班牙度假。

除年初乡村教师活动外,马云在这几次会议上沉默是金,几乎不发一言。

沉默背后,马云或许正逐渐对阿里巴巴真正放手。去年9月30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公告显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成员为张勇、蔡崇信、武卫、J. Michael EVANS、井贤栋及Kabir MISRA,独立董事为董建华、郭德明、杨致远、E. Brje EKHOLM及Wan Ling MARTELLO。

今年7月,另一个名单上也失去了马云的名字,阿里巴巴当时公布最新一期股东名单中,马云并未出现。阿里巴巴方面回应称,由于马云已不是阿里巴巴管理层同时持股比例低于5%,所以对马云持股信息进行隐藏。

这是不是阿里巴巴希望看到的未来?毕竟在一些人的眼中,蚂蚁风波后,马云对阿里巴巴来说在舆论上颇为微妙。面对是否希望马云回来的问题时,一位已经在阿里巴巴就职超过10年的资深员工冯嘉木对《深网》表示,“不希望。”另一位曾就职于阿里巴巴多个业务线的员工梁荔则对《深网》表示,“回不回来不重要。” 一位十分熟悉阿里巴巴的相关媒体人对《深网》介绍,“在与某些阿里巴巴内部人士沟通的过程中,他们曾希望在报道中将马云与阿里巴巴进行切割。阿里是阿里,马云是马云。”

张勇的烙印

马云彻底隐身一年,张勇试图在阿里巴巴身上打下更多属于自己的烙印,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勋,目标正是线下业务。

成为阿里巴巴实际和名义上的一把手后,张勇很快以全员信形式宣布了新一轮组织架构变革,“商业操作系统”成为调整重点。

阿里巴巴集团组织架构大框架定格于2013年,当时7个事业群被分拆成25个,由战略决策委员会和战略管理执行委员会负责;2015年,建立大中台小前台体系,随后天猫聚划算合体,成立三纵两横的网状协同体系;2017年,马云提出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的五新体系。

组织架构确立同时阿里巴巴进行了大规模、频繁的高管轮岗,据深网了解,2019年前的两次组织架构调整中,张勇已是主要操盘手。但在外界看来,阿里巴巴仍然属于马云,核心业务也以马云提出的“五新”概念为主,观察人士对《深网》分析称:

“‘五新’的核心理念建立在产业互联网上,目标是将从生产到零售的所有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但张勇期望能做出不同的逻辑,最终目标是把阿里巴巴在线上成熟的商业操作系统概念在线下进行复制。”

张勇改革后,权力被再次集中,拥有向张勇直接汇报权限的高管有所减少,蒋凡、戴珊作为集团代表,拥有对部分业务群分管的更高权限。

据《深网》了解,阿里巴巴战投部随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升级,所有散落在各个业务主体的投资部(蚂蚁金服战投部除外)全部划归到集团投资部统一管理,包括饿了么、菜鸟、阿里健康阿里影业等业务线投资部。

长期观察阿里巴巴的丁宏伯对《深网》表示,这次调整背后意义是张勇从执行者变成真正*,“马云通过中供铁军建立了一个线上商业帝国,但在这次调整过后,张勇或许会通过一个线下商业帝国在阿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中供铁军。”

收权行动后,更多被认为是张勇嫡系的高管团队在这些变动中崭露头角,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正是他曾经庞大的助理团队。

这支队伍本被认为是阿里巴巴的养老院,很多高管在担任这一职务后都会慢慢淡出核心管理层。如内部创业典范钉钉前CEO陈航、饿了么创始人之一张旭豪、海外战略最重要负责人之一的集团总裁Michael Evans、天猫前总裁靖捷、东南亚电商Lazada前首席执行官皮尔·彭龙等都在调离主要岗位后,先后担任张勇助理。

但一些张勇信任的高管却在这个“养老院”做好了接班的准备,《中国企业家》曾如此描述,找来特别重要的人之后,张勇先安排他们当自己的业务助理,先“培养”一段时间,“你得给他撑把伞,让他能够先适应一下环境、土壤、水温。”

其中最典型案例正是李永和(花名:老鼎),李有多年供应链建设与运营经验,进入阿里巴巴之前先后担任京东商城仓储部总负责人、华北区域分公司区总,后成为京东商城运营体系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运营体系管理工作。

2018年天猫升级为天猫事业群、天猫超市事业群、天猫进出口事业部三大板块,李永和以张勇助理身份出任天猫超市事业群总裁,向张勇汇报。同时菜鸟成立超市物流团队,向李永和与菜鸟总裁万霖双实线汇报。

随着张勇逐步接手阿里巴巴全盘业务,李永和手中权限也一路增加,据《晚点LatePost》报道显示,2020年4月中旬,天猫超市事业群升级为同城零售事业群,上升为张勇重点关注的1号项目之一。归属于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饿了么新零售业务,也开始陆续整合到该事业群。

今年7月,李永和在阿里巴巴的地位达到*,重要流量入口高德地图、飞猪和本地生活业务被整合成生活服务板块,此前已被传闻接近退休的阿里巴巴大文娱前董事长、阿里妈妈前负责人俞永福重新出山,担任该板块负责人并直接向张勇汇报。李永和在继续负责包括淘鲜达和本地生活新零售团队在内的同城零售事业群同时,也成为阿里本地生活公司CEO。

同样从张勇助理开始负责线下业务的是宝洁系林小海,2016年林离开宝洁加入阿里巴巴成为张勇助理,半年后执掌阿里零售通。2020年6月,林小海兼任大润发CEO,不到一年又成为高鑫零售CEO。

据《深网》了解,阿里巴巴线下业务的两大抓手分别为由零售带动的同城零售体系和以外卖带动的线下服务体系。

其中零售体系布局开启于2017年,当年5月阿里巴巴上线淘鲜达,主打1小时到家,商品主要来自本地商超;年底阿里巴巴以224亿港元价格收购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36.16%股份,三年后控股;目前除盒马外阿里体系内绝大部分小时达、当日达、次日达等同城零售业务业务均已进入同城零售事业群。

服务体系布局则开启更早,2004年时阿里巴巴就先投后收购口碑网。经历了美团投资风波、聚划算掌门人贪腐事件后,曾被认为是阿里巴巴CEO有力争夺者的陆兆禧在2013年时亲自挂帅淘点点(2015年时升级成新口碑);联合蚂蚁以95亿美元完成对饿了么的全资收购后,阿里巴巴在线下服务体系的布局达到最高潮。

线下业务布局中,张勇很早就已乾坤独揽:2017年阿里巴巴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大润发董事长黄鸣端甚至都没有见过马云;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张勇和马云也仅仅通过一次电话就敲定了最后的收购事宜。

这两条由张勇牵头的业务线,在去年开始整合。

2020年3月时,口碑+饿了么、淘鲜达、即时配送事业部整合为“到家+到店+商家中台和创新”的三大事业群,并进行统一的中台管理。张勇甚至调动了一支名义上已经不属于阿里巴巴的部队,去年年初支付宝宣布升级,全面支援本地生活服务。随后,饿了么也宣布全面升级,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解决用户身边一切即时需求的生活服务平台,聚焦消费者的“身边经济”。

有来自阿里巴巴内部的消息显示,张勇每周至少分配一天时间给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内部人士也曾对《深网》表示,在内部很多被认为是张勇派系的高管、实力派中层都被派去支援本地生活业务。

内部竞争激化

今年8月,因阿里女员工事件李永和最终引咎辞职。根据张勇在阿里内网公布的阶段性内部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显示,因为其“在该事件上的敏感性、重视和投入程度远远不够,没有主动作为,应承担领导责任”。

事件反转后,李永和被认为受到了冤枉,有几位阿里巴巴的员工对《深网》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案情复杂,等待警方调查也并无不妥。”

无论如何,本地生活业务痛失大将已成事实。张勇通过全员信方式宣布了新任命:俞永福担任本地生活公司 CEO,代表集团继续分管包括本地生活公司、高德、飞猪在内的生活服务板块;同时,俞永福兼任已完成重组后的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向张勇汇报。这是情理之中的任命,李永和辞职后有内部相关人士易玲对《深网》表示,“集团没有派新的高管,相关的业务都汇报给永福。”

但另一条隐藏在公告中的细节很快引发外界关注,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直接向张勇汇报,B2B 事业群、MMC事业群总裁戴珊不再代表集团分管盒马事业群,盒马重回集团。

和阿里巴巴线上业务流量最终流向以天猫为核心的中国零售平台不同,阿里巴巴线下业务体系始终是一个打补丁的建设方式,随着业务不断推进,多个线下业务都曾号称投入不设上限,但各个板块之间却缺乏有效联动。

其中最典型案例正是在集团出出入入的盒马。

2021年3月,阿里社区电商事业群MMC完成组建,领头人戴珊直接向张勇汇报 。同时,由侯毅组建的盒马集市也被并入该事业群,由戴珊负责。随后盒马即成立邻里商业事业部,采用线上下单线下隔日自提的模式,目前已进入10个城市,开设了400家门店。

有阿里巴巴内部人士曾向《深网》表示,侯毅和戴珊之间的关系并不算和睦,“集团更想让盒马能够迅速和集团的相关资源达成合作,但侯想让盒马能够更加独立发展,想法很多。”

此前面对36氪关于“盒马和MMC之间关系”的问题时,侯毅甚至直接回答,“盒马有义务支持集团的业务,利用我们供应链上的优势。我们没想过和谁竞争,但是真的说不竞争也是扯淡。”

除此以外,其他业务线上阿里巴巴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内耗,如淘菜菜、盒马、天猫超市对生鲜品类的争夺,大润发、盒马对线下渠道的争夺,淘鲜达、饿了么对线下门店配送的争夺。

已经有25万员工的阿里巴巴有一个复杂的管理体系,跨事业部的业务融合在这样的巨型企业中更是首要难题。

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国物流骨干网菜鸟曾在2020年8月时为同城零售事业群组建了独立的配送品牌“菜鸟直送”,但这个号称覆盖350个城市的配送体系几乎完全未参与天猫超市、社区团购、饿了么、淘鲜达的线下配送业务。

另一个曾经为线下业务提供流量的部队也正在撤离战场,那就是曾经作为饿了么主要流量入口的支付宝。

上市失败后蚂蚁更加独立,有消息显示在云计算等领域蚂蚁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团队并和阿里巴巴产生竞争关系。

此前2020年1月时,蚂蚁集团CEO胡晓明甚至直接兼任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董事长,负责饿了么、口碑等本地生活服务产品,蚂蚁团队也从业务到公关等多个层面介入饿了么。但随着蚂蚁上市失败,和本地生活的合作已经不再是业务重点,今年4月时,口碑和饿了么相关团队更是已经做了最后切割。

一位了解阿里巴巴历史的内部人士对《深网》表示,“阿里巴巴早期,各个部门之间更讲情义。所以很多事业部之间可以频繁进行人员调动或者支援,资源也容易协调。”

但近年来,随着企业更加正规,以及更严格的监管,现在各个部门之间分得很清。

据《深网》获取的消息显示,未来阿里巴巴各业务线尤其是计划独立上市的公司间将设置更多防火墙,一位内部人士如此表示,“未来蚂蚁、阿里云、菜鸟等比较重要的子公司将不会再和阿里巴巴集团有频繁的人员流动,也将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边界越大,对手越多

内忧未除,外患又至。张勇试图在线下重构阿里巴巴,但边界越大,对手越多。

根据《深网》向阿里巴巴相关人士了解,实体零售业务最理想状态是通过成熟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以区域和时间为分水岭形成不同商业模式。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分别是异地的天猫淘宝、社区团购以及本地的天猫超市、社区团购、淘宝买菜等,其中异地业务分别为三日达、次日达和半日达,本地业务则分为半日达以及一小时半小时达的即时配送。

李永和曾经带领的直营业务*显露峥嵘,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当时以天猫超市、盒马为首的新零售及直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5%,首次超越佣金收入,成为阿里巴巴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淘宝和天猫的广告收入。

可对于已经习惯了线上业务的阿里巴巴来说,高成本低毛利的直营线下业务几乎完全是另一个逻辑。以让阿里巴巴员工数量蹿升至25万的高鑫零售为例,财报显示高鑫业务发展正处于线下向线上的转型期,营收增长陷入停滞,毛利出现下降。去年全年高鑫零售营收 954.96 亿,同比增长仅为 0.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8.72 亿元,同比增长 1.3%。毛利 243.43 亿元,同比下降 5.4%。

由于社区团购业务的兴起及疫情因素叠加等多种原因,高鑫零售被瑞信、建银国际等多家机构下调目标价,其中瑞信甚至预测高鑫零售在今明年的业务将 “跑输大市”。

而线下零售的配送领域,市面上更是好手如云。

提供配送服务切入的淘鲜达,被外界称为商超版的外卖,始终占据淘宝主要入口位置。但淘鲜达在内部与饿了么到家配送业务尚有较大差距,在外部则与京东到家、美团商超频道等业务差距更大。

阿里巴巴方面本来试图通过淘鲜达以及饿了么的配送体系整合体系内大润发、三江购物新华都等线下卖场业务,但其主要竞争对手早已打通沃尔玛、永辉等大型商超,品牌认知也较淘鲜达高出。

有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到家占据本地零售商超25%的市场份额,已上线11万家门店,覆盖超1500个县区市,年成交额超280亿元;美团的相关业务成交额也在数百亿级别,涉及门店几十万家;饿了么则在2020年双十一时透露,全国有4万家连锁商超门店上线。

艾瑞咨询数据则显示,目前淘鲜达平台上线门店甚至不足3000家,合作商超也多是阿里巴巴入股或收购的线下商超,如高鑫零售旗下的大润发和欧尚,盒马系列门店以及苏宁易购旗下的家乐福,上述几家实体零售商的门店数量已占淘鲜达平台上线门店数量近一半。

另外,即便饿了么蜂鸟即配拥有骑手超过300万人,但这个团队生鲜配备能力却不强。大部分实体商超也根本没能力自建具备全程冷链能力的物流配送团队,在这个领域专业度尚且不如细分领域的叮咚买菜与每日优鲜

线下服务方面,阿里巴巴主要竞争对手则是美团。

其中最重要的外卖部分,饿了么已落后美团,根据阿里巴巴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本地生活(饿了么+口碑)收入约88.4亿,同比增长29.3%;同期美团外卖收入达到207亿元,同比增长32.8%。

阿里巴巴旗下的飞猪进展迅速,但行业内仍有市场份额超过40%的携程巨头在前。抖音、拼多多、滴滴、小红书等新晋流量型选手也在这一赛道进行布局。

张勇绝不会放弃这块市场,同城零售业务及线下业务不但能为阿里巴巴提供额外的流量来源和宝贵的日活用户,更重要的是,如果阿里巴巴能够把在线上积累的逻辑向线下输出,也能建立张勇在阿里巴巴自己的独特地位。

可以依赖的王牌或许是俞永福,在因UC收购进入阿里巴巴后,俞逐渐进入阿里巴巴权力中心,并管理过高德、阿里妈妈、大文娱、eWTP生态基金等多项业务。如果说蒋凡曾被称为阿里流量王,俞永福则是非电商系的流量*,其接手高德地图时,DAU不足千万,如今高德DAU已经超过1亿,在阿里内部仅次于淘系,外部仅次于支付宝。

但俞永福真的对本地生活感兴趣吗?早在2015年时,时任移动事业群总裁的俞永福就曾表示,阿里移动事业群旗下的业务都没有增加任何的电商属性,而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更加专注,比如高德地图就在功能上大幅弱化了商业化 O2O,转而强化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务。

2020年年初,高德向阿里集团申请成立了“阿里巴巴—高德创新经济特区”。尽管高德相关人士对《深网》表示,在内部并未显示出“特区”这样特质,但据《深网》向高德多年老员工薛玲了解,“目前高德仍专注在自己的业务体系上,并没有和本地生活里的飞猪、饿了么、同城零售等业务达成更多合作。

事实上,高德早已形成逻辑自洽,通过地图带来的流量可以在高德内部实现闭环:本地生活方面利用LBS深度介入线下业务,打车业务和滴滴形成对峙局面,高德地图介入的酒店业务也已经和美团形成竞争。

失去“二选一”盾牌

开新艰苦,守城亦难,麻烦的是阿里巴巴曾经有利的盾牌在过去一年已被封印。

赴美上市后,阿里巴巴无论从收入还是交易额来看,都已在国内的电商市场中占据*优势。以收入来看,2015-2019年,阿里巴巴集团占境内主要10家电商平台总服务收入分别为86.07%、75.77%、78.51%、75.44%、71.17%;从交易额来看,阿里巴巴GMV份额占境内网络零售商品交易总额的数据分别为76.21%、69.96%、63.58%、61.7%、61.83%。

和其他有自营业务的电商平台不同,尽管电商是基本盘,但阿里巴巴的本质仍是一家广告公司。而广告业务的本质,永远是流量多次贩卖所带来的利润。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必须将流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非其他平台掌握的产业链条,这具备强烈排他性。

2014年阿里巴巴港股退市后又在美股重新上市,这一年前9个月里,阿里巴巴平均每月公布2.5起投资,为每起投资平均付出2.8亿美元,最终投资总金额超过70亿美元。在这次投资狂潮中,为了提升自身估值,同时进行多元化布局,以高德、微博、UC、文化中国等为代表的金融、物流、文娱、旅游、健康等领域公司先后被阿里巴巴收归囊中。

但阿里巴巴收购的公司,最终都成为电商的流量来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正是新浪微博,2013年时阿里巴巴获得新浪微博18%股份(后增持至30%),随后新浪微博几乎变成了阿里巴巴的广告橱窗。

2012年“双11”阿里巴巴方面发函表示:近年来各电子商务网站积极参与的促销日“双十一”,阿里巴巴集团于2011年就已经注册成为商标,并于2012年审核通过。经阿里巴巴集团授权,天猫就“双十一”商标享有专用权,希望各网站不要在广告、活动中用到“双十一”的字眼,以免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二选一”序幕就此拉开,2013年6月媒体报道天猫平台要求商家进行“二选一”抉择,标志着该政策从“双11”延伸到“618”;2015年8月,天猫宣布与迪卡侬等20余家国际品牌签署*合作协议,产品只能在天猫平台*销售,“二选一”行为成了年度常态。

随后京东向工商局实名举报阿里进行商家“二选一”行为,最终促使《网络促销暂行规定》的出台,明文规定禁止“二选一”行为。然而相关法律的出台却依然未能阻止阿里继续推行“二选一”行为。2017年6月,淘宝商家爆料阿里继续要求商家进行“二选一”,并于同年7月被爆逼迫商家签订“*合作”协议。

2018年,阿里巴巴二选一的名单中加入了电商新贵拼多多。当年财报发布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股东信中将“二选一”行为公开:“当前面临的‘二选一’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长期*排他’是必然会被打破,是不可持续的。”

阿里巴巴方面甚至并不避讳谈论二选一,张勇曾在二选一处罚还未定时宣称,虽然任何人都能做电子商务,但阿里巴巴始终是所有商家的主阵地,“商家在多平台、多网站经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常态,旗舰店实际上也是有自己的渠道和第三方,在别的平台经营,这是现实。”“尽管有多平台经营的可能性,但我们始终是所有商家经营的主要阵地,这也是我们的基本事实。”

阿里巴巴合伙人、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也曾在微博表示,“二选一本来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是良币驱逐劣币。平台为组织大促活动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和成本,也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商家品牌在货品、价格等方面具有对等力度,以充分保障消费者利益。”

但监管的重锤终于落下,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行政决定书高达1.2万字。

随后阿里巴巴马上回应称:“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在此后阿里巴巴举行的电话会议上,张勇回应此次反垄断处罚称:

“预计本次处罚不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公司将会作出更多行动减少商户经营成本,将把更多已成熟的业务转为免费;同时阿里已准备了数十亿元资金支持新项目,还将加大投资以提高商户培训。”

重罚后几个月,品牌回流和多平台开店已经成为主流。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电话会上,现任京东集团总裁徐雷表示,“从今年年初开始,陆续有一些‘二选一’的品牌回归京东,包括星巴克、雅诗兰黛。”

据《深网》了解,此前二选一最激烈的领域服饰美妆、时尚奢侈等品类里,今年以来入驻京东就有雅诗兰黛、纪梵希、维多利亚的秘密等诸多知名品牌。甚至被公认为从天猫平台走出来的三顿半等品牌,也已经进入京东。

京东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净服务(即第三方业务+物流)实现341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9.2%,明显高于集团26%营收总增速。

一位京东内部人士对《深网》介绍,在阿里巴巴受到二选一重罚后,京东内部在第三方平台业务方面动作频出,一些事业部直接升级,同时多个业务负责人也有所变动。

时代变了。

最后的问题是,当失去了二选一这个最重要的护城河,阿里巴巴还有什么手段面对海外市场停滞、中国电商市场饱和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进一步覆盖,阿里系应用不断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在2019年财年其70%年度活跃用户增长来自下沉市场,但这个市场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消费能力都已经接近开发殆尽。

与微信打通会是阿里巴巴解决用户增长乏力的局面吗?近日,阿里巴巴旗下多个业务一直在各种场合呼唤和微信打通,淘特、淘菜菜、闲鱼等品牌均在公开场合称已递交小程序申请。而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张勇也重点提及开放互联。

核心13人管理层大变动

权力交接之夜,马云55岁,阿里巴巴20岁。马云给张勇留下的是一家可称伟大的公司,它包括一整套成熟的价值观、完善的人才输送体系、数亿用户、完善的商业闭环以及高达4000亿美元的市值,这市值甚至被外界认为是这家公司最不重要的部分。

最初几个月里,这些遗留下来的能力帮助张勇在连续两个大事件中表现优异。首先是双十一,张勇治下的电商巨头交出了2684亿的惊人数字,将其他对手远远甩在身后,高光时刻留给了手下头号人物,天猫、淘宝总裁蒋凡;一个月后,张勇再次站在舞台中央,阿里巴巴赴港二次上市,马云依然没有露面,仅仅发来了祝福视频。

这是马云的骄傲,在交班前马云曾公开表示,“阿里巴巴这家公司,到今天已经是良将如云、弓马殷实。

张勇全盘接手阿里巴巴不久后,曾有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对《深网》表示,当时的汇报体系内,“马云、张勇之后是蒋凡,然后还有并列的十几位高管。”根据《财经》披露,阿里经济体发展执行委员会由张勇亲自牵头,统一阿里巴巴所有经济体战略。成员共计13人,被称作是“阿里巴巴最有权力的13个人”。其中经济体发展执行委员会的13人分别是张勇、井贤栋(王安石)、张建锋(行癫)、蒋凡、胡晓明(孙权)、王磊(昆阳)、戴珊(苏荃)、倪行军(苗人凤)、黄浩、王帅(奔雷手)、邵晓锋(郭靖)、武卫、童文红。

但在这两年里,这个名单产生了剧烈变动。

据《深网》不完全统计,业务及管辖内容未变的仅有五人,张勇,阿里内部素有锦衣卫之称的邵晓锋,财务大管家CFO武卫,阿里云体系负责人张建锋,菜鸟体系负责人、首席人才官童文红等。

主要业务及管辖内容未变,但因为蚂蚁上市失败正在与集团做更多切割的蚂蚁系三人: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蚂蚁集团CTO 倪行军,网商银行行长黄浩。

今年9月时,阿里巴巴公布的董事会名单中已经失去了井贤栋的身影。阿里巴巴去年10月披露持有蚂蚁集团33%的股份,但蚂蚁集团在回复问询时表示已与阿里巴巴集团之间各自独立。有观点认为,井贤栋退出阿里巴巴董事会,或许是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间进一步区分的信号。

业务产生巨大变动的有,受网红出轨事件影响的蒋凡,受蚂蚁上市未果事件影响的胡晓明,受本地生活业绩影响的王磊,随着to B业务变动逐渐掌控更多权限的戴珊等四人。

去年双十一时,蒋凡已因出轨网红事件不再站在舆论中心,当晚压轴演讲甚至已经变成阿里巴巴公关体系负责人王帅。

今年双十一启动仪式上,取代蒋凡接受媒体采访的变成了董本洪(阿里巴巴CMO)、吹雪(阿里巴巴副总裁、天猫副总裁)以及家洛(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妈妈事业群负责人)。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公关市场体系负责人王帅,有消息称王帅已在内部宣布退休,主要业务已经移交,但阿里巴巴方面并未对此消息作出回应。

马云时代,阿里巴巴曾进行多次轮岗,多位实权人物因轮岗逐渐离开权力中心。2007年,阿里巴巴开始*次大规模高层轮岗。此次调整后,阿里巴巴的“组织部”浮出水面。阿里巴巴前员工易冠宇对《深网》表示,在“十月围城”事件后,马云曾在阿里内部表示阿里的价值观有所弱化,组织部和大轮岗背后目标就是要打破阿里巴巴内部的小圈子和山头文化。

张勇组建的最有权力的13人管理核心团队变动如此迅速,或许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才能评判,张勇本身是否是马云的合格接盘人。两年过去之后,阿里巴巴营收、净利润等关键数据仍有不错增长,但与同台竞演的美团、京东、拼多多、快手抖音相比,阿里巴巴虽然强壮,却显得不够朝气活力。

随着马云真正隐身,张勇能否交出令阿里25万员工满意的答卷?

(文中冯嘉木、梁荔、丁宏伯、易玲、薛玲、易冠宇均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深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