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伟大复兴,基建成就引领全球
最近美国*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亿万富翁查理·芒格说:“中国人在过去30年完成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引人瞩目的成就之一。”
据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拥有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共有122座,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在2016年建成封顶的最高的5座建筑中,中国独占4席,在2017年完工的30座最高的建筑中,中国有13座上榜。
根据统计局数据,中国2020年GDP高达101.6万亿元,建筑总产值为26.4万亿元,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离不开5000多万人的建筑工人队伍,这是世界上*的劳动群体之一。中国的城市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并忍受着低廉的收入随时可能被拖欠下完成的。
然而,近些年工地上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了,90后的工人成了稀缺资源,加上多地发文不允许60岁以上工人继续进入施工现场工作,有的项目甚至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人,项目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二、90后不愿意上工地,工作环境或是关键
年轻建筑工人短缺,逐渐成为了一个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根据调研,年轻工人更愿意从事行政、销售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光鲜靓丽,不用风吹日晒出卖力气,待遇也低不了太多;即使是只能从事体力工作,也会优先找工厂做工、送快递或美团外卖。
张同是我们采访的建筑工人之一,安徽人在南京,已经45岁了。
我们问他:“90后为什么不愿意上工地工作,是因为工资低吗?”
他笑着回答:“现在普通工人一天有200-300元,木工、钢筋工这种技术工种活好一点能挣到400-500一天,近几年价格一直在涨,算下来收入还是不错的,认真干一个月挣个万八千的没问题。”
“那待遇还可以呀,年轻人毕业要挣钱,应该来工地才对呀,而且可以好好学技术工种嘛。”张同的回答让我们有点困惑了。
他继续说:“像我这情况,在工地有十多年的经验,做架子(架子工)每个月能挣七八千,老婆孩子都在马鞍山农村老家,年轻时来南京呆了一段时间,但我们买不起南京的房子,小孩入不了学,后来就只能回老家上学了;我们这种工作呢就是起早摸黑,工头都给我们设定好了工作量,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才能挣到那笔工资呢,所以呢,必须加班加点地干;有的工地赶工期经常出安全事故,前几天我在江北的一个老乡从2层高的架子上掉下去死了。”
“年轻人可能不想在这种工作环境做事吧。”他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的数据统计,每年建筑行业安全意外事故死亡人数达上千人,超过50%是因为物体打击和高处坠落导致的,工作环境令人担忧。
这还只是明面统计的死亡人数,受伤、积劳成疾等职业病的案例目前网上还查不到可信的统计数据,也反应出了社会对这类情况的忽视和理所当然。
三、行业发展面临4个挑战
为什么建筑工人工作环境不能得到改善和尊重?从几个典型事例中或许能有直观感受。
安全帽是脆皮:2019年,一则短视频迅速引爆舆论,一个叫窦师傅的工人拍摄了一个安全帽一碰就碎的视频受到了央视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脆皮安全帽现象若视而不见,建筑行业如何保护工人生命?”。一时间住建部、各地安监、施工企业纷纷开始查处安全帽的不合格问题。但一阵检查风后,工人安全帽质量问题现象依旧普遍存在。
安全培训缺乏:某工人进入建筑施工现场,住建部的政策要求做50个学时的入场培训,培训记录必须由施工企业公司安全负责人、项目安全负责人、班组安全负责人分别签字,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工地能够落实这项要求,有的项目干脆直接给工人抄培训考试的答案作假,培训环节直接省略,当天直接上工地干活。但不熟悉工地新环境,工人最容易出安全事故,政府和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人皆尽知,却无能为力去改变。
职业病严重:建设单位把项目包给施工总承包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再转给专业分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甚至再按量拆分给班组和个人。班组和个人由于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完成,这样收入才会最高,往往会牺牲工作保护。在某项目装修这个环节,工人吸入粉尘和甲醛、噪音伤害、皮肤伤害等导致得病的情况超过10起。
缺乏管理体系:借助关系和资质挂靠,某包工头承包到了一个房建工程。出借资质的建筑企业不用操心管理过程,收取3%-5%的资质挂靠费,包工头会牺牲质量、安全等投入,甚至偷工减料,把利润做到*,运气不好出了问题再通过找关系处理,运气好操盘一个项目就可以发财。
这样的事例和现象特别多,很多建筑从业者深刻体会,难以言尽。
根据和多位政府官员、专家、企业管理者交流,建筑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要改变,首先需应对以下四个行业挑战:
1、建筑工人不属于施工企业,因此企业不愿从生命健康保护、技能培训、职业福利等方面进行投入;
2、政府要求的标准很高,监管过多且未完全依法监管,导致不公平和关系寻租;
3、建筑施工现场人、机、料快速流转,工期短交叉作业复杂,对项目管理能力要求极高;
4、工人年龄普遍偏大,人工成本越来越高。
这四个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和工人工作环境,仅仅要求施工企业或项目现场改变犹如南辕北辙,只会让建筑施工企业更加难生存。
四、创新变革,让工人工作环境更规范
2020年,住建部和多部位联合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1部门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105号),旨在加快建筑行业用工制度改革,促进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省级;随后四川等省份也发布了对应的实施方案;
江苏中南建筑集团用工创新,职业化招聘的特种作业技术人员超过了4000人;
在江苏南京的麒麟人工智能产业园A5号楼里,也有一家叫做“青铜建服”的科技创新公司,以“实现施工零事故,让5000万建筑工人安全回家”为使命,通过提供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和管理科技服务,赋能建筑企业对产业工人的管理转型。
这家公司从安全教育培训起步,为行业提供免费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和资讯,每周为行业贡献一场安全技术直播课,从2017年开始已经默默耕耘了4年,平台注册的建筑安全管理人员超过30万,触达建筑工人超过600万。先后推出了确保规范戴帽的“智能安全帽”、提升产业工人培训效率的“培训智能终端机”等产品,获得了资本的认可和行业好评。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很难落地,现场流动性、政府投资属性、老龄化这些挑战和场景因素叠加起来,对产品的体验要求非常高,必须做到极简操作在一线才能受到认可。”青铜建服负责人总结到。
“例如在工人进场培训这个环节,政府文件要求50个学时,本意是保护工人,出发点很好。但工地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工人不知道如何才能组织起来,因为这种培训是没有工钱的,工人根本不会来长时间参加。 我们研发团队通过“现场集培训+远程分散培训+移动培训+AI内容库”的方式,根据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工人习惯,设计用多种场景的软硬件终端产品去满足,并能一键打印学习记录和凭证,确保工人可以受到必须的安全教育培训,避免在新的工作环境发生伤亡事故。”
“我们把建筑产业的100多个工种进行了梳理,对主流工种配置了专门的安全课程、技术课程和数字能力提升流程,帮助建筑企业、专业分包持续提升工人的技术能力,打通从工人到工程师的学习路径”。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新的政策、公司、创新产品还会持续涌现出来,让建筑产业工人工作环境变得更加规范美好。
在这样的改变下,90后才会慢慢改变对建筑施工的看法,投身到建筑行业之中。
五、未来的产业工人
过去30年里,在施工项目现场建筑工人和工程师的配比约为10:1,也就是有10个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项目,要管约100个工人。
国内重工领域某世界500强集团董事长基于数字化改革,立下了三三目标“3000名工人,30000名工程师”,工人和工程师的配置比例变成了1:10。
这个人员配置比例目标也让建筑行业为之一震,兴奋、焦虑,或伴随着一些迷茫,因为不知道具体落地过程会花费多少时间,遭遇多少困难,看见哪些机会。
但随着老龄化、智能建造、管理数字化的加速推进,或许,以技术工程师为主体才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方向,也是各类建筑企业发展的机会。
希望更多90后成为建筑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