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邮政咖啡」加速,中国邮政离「潮牌」还有多远

如果邮政咖啡方面的规划真正实现,那么其将成为近年来,既瑞幸之后门店增长速度最快的咖啡品牌。
2022-02-28 11:06 · 品玩  郭海惟   
   

2月,首家“中国邮政”咖啡在厦门开业。这家由普通邮政网点改造而来的咖啡厅,在短时间内成为了网络舆论的宠儿,热度直逼最近频繁引起争议的星巴克。

目前邮政咖啡已经陆续通过直营门店、报刊亭、品牌合作等形式,率先进入了包括上海、中山、杭州等城市。

另据《咖门》报道,邮政咖啡方面对其表示,“预计今年要开出数百家门店”,具体拓店城市将包括北京、成都、长沙、杭州、上海、深圳等“咖啡氛围好”的地方。

而在新咖啡品牌中,门店数量最多的Manner,目前网点规模大约在300余家。

如果邮政咖啡方面的规划真正实现,那么其将成为近年来,既瑞幸之后门店增长速度最快的咖啡品牌。

为什么是咖啡?

实际上,这不是邮政*次布局餐饮行业。

早在2021年6月,以邮政为联名的*家奶茶店“邮氧的茶”同样引发了一些奶茶爱好者的关注。

不过由于品牌名与邮政依然有一定距离,作为新入局者在奶茶产品线的建设上又缺乏爆品特色。在获得短时间的线上流量之后,“邮氧的茶”并没有获得持续的快速增长。

有分析认为,“邮氧的茶”作为一家奶茶店,采取的是“快取”窗口的模式,这给“邮政”元素在空间上实现带来一定挑战。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奶茶的口味和新品研发的要求相对较高。

既不能真正借力邮政的品牌效应,又很难在产品上获得与差异化的产品竞争优势。“邮氧的茶”发展相对较慢,自然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

虽然“邮氧的茶”试水不温不火,但对于中国邮政及其背后的合作伙伴进一步了解饮品赛道而言,并非没有帮助。

“邮氧的茶”至少在市场反馈端能给中国邮政操盘者一些直观的启发。

中国邮政在社会层面的品牌号召力依然在。而对于很多Z世代消费者来说,将邮政这样的跨时代老品牌与新鲜的茶饮咖啡文化结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流量化学反应。

有了这样的“流量密码”加持,如果沿着邮政背后的文化符号进一步挖掘,提供更具标准化的产品体系,或许邮政的品牌会获得新生。

但相比于奶茶业务,咖啡显然是一个更*的选择。

首先,咖啡是一个“产品体系”壁垒相对较弱的赛道。

相比于喜茶动辄数百个SKU储备,咖啡的核心产品数量在个位数。目前,邮政咖啡的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经典咖啡类型,以及两款基于云南“松子酒”咖啡豆的特调和一款现泡茶。

相比于头部咖啡品牌的菜单来说,邮政咖啡的菜单相对“寒酸”,但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咖啡客群的简单消费需求。

产品创新的壁垒相对更低的B面,则是用户对咖啡厅内部环境有更高的要求。而这恰好是团队可以借力“中国邮政”IP的重要优势。

以邮政咖啡首店为例,其操盘团队往门店里堆砌了大量的邮政文化元素。

比如在选址故事上,团队直接选择了对原本的邮政网点进行改造,讲究了一个“原汁原味”。相比于小蓝瓶等精品咖啡门店,在选址上绞尽脑汁,邮政的选址算是得来不费工夫。

其官方表述是,“咖啡店是在国贸邮政支局改造的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饮品和邮政文化创意服务”。

而在门店内部,从邮筒、吉祥物、邮政周边,以及产品整体的吧台设计语言等,都参考了中国邮政原有的邮局设计风格。

而在厦门思明区大学路另一家邮政咖啡,在风格语言上,则融入了更多的厦门特色的设计语言。在整体风格上,显得更“拿腔拿调”一点。

国贸店的店名为POST COFFEE,大学路店的店名则沿用了法文的 La Poste Cafe(邮局的咖啡)。不过根据大众点评显示,这个中国邮政招牌下的“邮局咖啡”已经存在三年,与目前的邮政咖啡应该不是同一个运营团队。

星巴克被称为城市的“第三空间”。如果说瑞幸的道路是产品性价比的颠覆,邮政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新的故事,来重走星巴克咖啡厅空间的道路。

为什么是邮政?

从消费时尚的角度而言,邮政咖啡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故事。

论国企的零售梦想,有中国石油的易捷咖啡;论怀旧的IP故事,有文和友大手笔的整体空间改造。邮政作为一家老牌物流企业,为什么要坚持进入咖啡赛道跨界竞争?

一方面,邮政的确到了寻求改变的时候。

无论是邮政咖啡还是奶茶,每次邮政在做新消费品试水的时候,总有人将邮政的5万网点与其零售潜力关联起来。但事实上,5万网点对于邮政来说,除了甜蜜的想象以外,还带来零售效率革命下的负担。

邮政原先的现金流,邮政储金业务被独立成为邮储银行,邮政网点本身的吸金能力被削弱了;而随着快递业务、手机资讯的发展,邮政在物流快递、杂志订阅等方面的营收能力也面临挑战。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邮政的客群不断老龄化,年轻人与邮政接触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

此外,对于许多邮政网点而言,随着数字化技术替代,其门店的窗口诉求也在被手机替代。事实上,目前邮政网点改造而来的咖啡门店依然还保持了部分邮政的功能,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邮政网点效率革命的必要性。

如何重新与年轻人建立链接、如何提高门店的效率,是邮政方面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邮政确实也有长期的文化属性底蕴支撑。

在电信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邮政网点代表了一个村镇与外界交流中几乎是最重要的窗口。因此,邮局也被很多文艺作品渲染成为一个有精神寄托的地方。

而在过去,邮政本身也承担起了很多文化宣传、IP塑造的功能。以集邮为例,邮政在90年代以前,可以算是全国当时“最会做IP”的团队。

无论是生肖、庆典、节日,凡是国内外的大事件,邮政都可以出一套定制的邮票礼盒。其中,不少邮票的价格都不菲。

在过去,一些邮票年册的价格就相当于一个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的收入。而以80年代-90年代的年册为例,目前的市场收购价格在数千到数万元不等。而一些比较特殊的邮票,则可能拍出“天价”。

如“祖国山河一片红”未发行邮票在2018年被传拍出1280万天价。

而即便是当年的邮票收藏礼盒,价格也十分可观。以目前的中国集邮总公司天猫店为例,一套生肖邮票礼包的官方旗舰店售卖价格就高达三四千元。

邮票算是当时的“潮牌藏品”,兼具艺术价值、历史纪念、投资价值。在世纪之交购入邮票,跑赢通胀是妥妥的。

而类似年册等“订阅制”的玩法,则有点像是老一辈人的“盲盒”。

每年发生的国家大事件都不一样,每年的年册设计风格也多有不同。在拿到年册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新一年的邮票到底是什么模样。某种程度上来说,“集齐”每一年年册的动力,是独立于对邮票本身的欣赏而存在的。

作为曾经的“IP公司”、邮政需要去重新思考,邮票显然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邮政在“文化变现”道路上的拓展。年轻人需要更贴近自己、打动自己的故事。

因此,类似咖啡厅、文化厅等场景性的变现模式,某种程度上是邮政体系下的新“集邮生意”。通过对邮政背后的文化属性带有场景性质的一次重塑,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邮政营业厅网点里,并为这样的场景持续付费。

或许,咖啡厅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只是,这样的挑战既需要遵循一个文化IP的发展规律,更要遵循基本的餐饮发展规律。在年轻人心目中重塑品牌形象之外,中国邮政要如何研发出口感过关的饮品,要如何解决大规模餐饮门店的管理边界问题?

这大概是比管理数万邮政网点服务水平更难的事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玩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