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不被「裁员」定义的人生

人们常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不可承受之重。裁员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它无法就此定义我们的人生,总会有更新的岗位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创造价值。
2022-03-16 10:15 · 格隆汇APP  电饭锅   
   

上个周末,除了“疫情”是毫无疑问的最热话题之外,几个“XX裁员”的词条夹在各地疫情中间,略显突兀地挂了几天热搜,多少显得有些刺眼。

传言是否属实先不提,几条聊天记录就搞得全网议论纷纷,充分说明当前大家对工作稳定性的重视。这与疫情不无关系,但更多是熟悉的就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引发的群体不安。

日光之下无新事,无论是人心惶惶的舆论环境,还是考研、考公热甚嚣尘上,每一代淳朴中国人面临社会剧变时的反应都惊人地相似: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央军委下令百万大裁军。无数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士兵放下心爱的钢枪、离开生活了数十年的军营,不乏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士兵。

进入九十年代,无数身负绝技的工人在下岗潮中告别工厂。他们在厂房里的工位被机床取代,用了半辈子的钳子与电焊被尘封。

我们喜欢把社会想象成一张网,绵密而稳当。实际上它永远是一具等待破茧的壳,阵痛和新生的进化过程伴随着每一代人。

曾经的他们和我们一样,也会茫然、也有疑问。因为“裁员”是这个过程中最剧烈的反应,它关系到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切实的感受。

所以一些鼓吹“裁员”定义了这个时代、宣扬“裁员”决定了人生和命运的言论才有市场,还好历史告诉我们:

“裁员”,什么都无法定义。决定未来的,仍然是我们自己。

01、没有YYDS

互联网裁员的话题最近突然火起来,看似社会舆论又一次大惊小怪的炒作,其实有其必然性。

说是炒作,原因在于这并不是件新鲜事。互联网裁员,尤其是春节前后的裁员潮,我们过去还见得少吗?

远的不说,前两年社区团购火了,风口上吹起来多少“优选”、“买菜”和“好货”。19年社区团购交易额340亿元,增速300%。到去年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增速却只剩60%。

多少跟风者一拥而上,就有多少失败者黯然退场。2021年社区团购进入淘汰赛阶段,出局选手里不乏昔日的行业龙头同程生活和食享会,几十亿估值就这么化为乌有。

破产、倒闭和业务收缩,这些是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地方,是更多从业者正在经历降薪、裁员。假如他们还赶上了更早之前的区块链或共享单车,应该不会对此感到陌生。

即便始终屹立不倒的大厂,也总会在年终年初进行业务调整时裁掉和新招一批人。所谓金三银四,大抵是通过推陈出新和人员流动达成的动态平衡。

打工人一技傍身,不愁没地方去。只要企业依法做好赔偿就行。在往年,这也不算什么大新闻。今年之所以舆论发酵有必然性,在于性质发生了变化。

以前裁员大多是业务指向,比如教培、P2P和跨境电商。公司出于战略调整裁撤或缩编业务线,只能算技术性调整。而当前这波裁员潮,隐隐有上升到行业指向的趋势。

不分领域、泥沙俱下,这就有些不寻常,必须从更宏观的背景中考虑。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采用量化宽松政策释放天量流动性来刺激萧条的市场,从而拯救高居不下的失业率。当年,中国也发布了4万亿刺激计划。

这是凯恩斯主义的经典手法,无论中 美两国效果都很显著——美股迎来一波10年牛市,中国则在2010年前后开启移动互联网元年。

依靠货币和财政政策拉动企业投资,既制造经济繁荣又创造大量就业,的确方便快捷。

但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迟迟未至,人类生产力水平始终无法突破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只是饮鸩止渴。并且越是放水,对水的依赖性就越强,停水的反噬也就越大。

从08年金融危机到11年欧债危机,美联储放水大概3万多亿美元。终于在2015年底开始加息,2017年启动缩表。等2019年中缩表结束时,疫情又来了,只能又放6万亿。

去年年底,纳斯达克指数创造了历史新高的16212点,疫情爆发两年间几乎翻倍,自08年以来涨幅更是10倍有余。虚假的繁荣里,真神与伪神被一并制造。

比如去年美国互联网四巨头FAAG市值加起来一度超过日本股市,但贾跃亭和他的FF也能趁乱上市收割一波。无论真神伪神,区别只在泡沫大小。

而繁荣一旦退散,所有被制造出来的神都要被打倒。

02、时势造英雄

上世纪70年代,青年们*的理想就是进厂当工人。无论车、钳、铣、刨还是电工,在待遇和社会地位上都高人一等。

再后来是下海经商潮,有志青年纷纷丢掉铁饭碗奔赴南方。城市化开始了,房地产成为*钱行业。千禧年之后,互联网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在行业发展初期,或者叫野蛮时代,“快”和“早”是最重要的指标,做得好不好反而是次要的。就像谁先进入西部,谁就能先把地圈起来放牛。

具体到互联网行业,快和早意味着大量的员工和加班,从而累积更多的工时。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2014年,互联网行业在中国创造的就业机会是170万个。到2020年,这个数字变为350万。

拿几家业内比较有名的公司举例,2010年腾讯员工才首次突破1万人,2020年底大约8.6万。到去年第三季度,腾讯员工人数已经突破10万。

互联网寒冬去年没少喊,但该招人还是招。2020年,字节员工从6万增加到10万。阿里巴巴单在2020年四季度三个月里,员工人数就从12.2万增加到25.2万。

以前,几乎年年毕业季互联网抢人大战都会是头条新闻。也因为抢人,让高薪资和高流动性成为行业特征。据统计,互联网人3年以内跳槽的比例超过60%。

这也让裁员在互联网行业显得稀松平常,毕竟遍地都是工作机会,当然这是在今年以前。

2020年互联网还在扩招,仅仅过了一年,情况就急转直下。这看似不合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矛盾,而是因果。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

从2015年到2021年,互联网行业增速从46.5%降至16.7%,年均增速降幅达到6%。流量见顶意味着新玩家入局更困难,但对老玩家而言,厮杀并没有结束。

从社交、物联网到元宇宙,互联网总能找到新概念作为增长点,引导流量从一个池子流向另一个池子。比如今年以来,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芯片行业。

正常情况下,它们依然需要大量人才去开拓新业务或者向硬核转型。除非,整个行业被强行按下暂停键。

还是要说到国际局势,面对即将到来的美联储收水,全球股市都逃不过泡沫破灭的命运。再叠加战争之下国际环境动荡引发投资界不安,这轮杀估值就显得更加惨不忍睹。

具体到行业,互联网*首当其冲。所以最近股市行情惨淡,中概互联更是惨中惨。其中当然不乏资金踩踏和空头推波助澜形成的错杀,但眼下也只好躺平任踩了。

总结来说,互联网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还远远未走上自己的末路,但因为飞得太高,又被黑天鹅撞了一头,所以狠狠摔了一跤。

在等它站起来的时候,时代也在寻找下一个英雄。

03、下注未来

中国历史上不乏名将,单凭杀敌数量就能成为英雄,但拥有大局观意识的谋士更加难得。

楚汉争雄时,刘邦项羽都进过咸阳。但他们一个耽于享乐,只顾抢夺财宝和美人。一个又急于复仇,一把火烧掉了华丽的皇宫。

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那就是萧何。他到咸阳之后做的*件事,就是去丞相府搜集全国的地图和户口。彼时刘邦还不是汉中王,他却已经在为一统天下后的治理做准备了。

如果拼死奋战只是为了军饷和战功,那将毫无意义。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才是能“一统天下”的珍宝。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珍宝意味着操作系统、芯片和编译器,它们是互联网世界的地板和入口。

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提供了广阔市场,可以让国内互联网企业凭借几款流行应用就能成为巨头。即便要交昂贵的入场费,也能在规模效应下赚取可观利润。

但事实证明,堆人数和工时换取利润的方式无法永远维持它的效率。几十年间互联网造就了很多年薪百万的中产阶级,提供无数就业岗位,无愧于自己的历史使命。

如今面临国际环境剧变和潜在的经济危机,我们无法要求互联网企业做得更多,它毕竟有自己的局限性。一鲸落,万物生,这是自然之理,疫情和战争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从煤炭到家电再到房地产和互联网,中国能创造最多财富的行业一直在变化。但总的来说,从北到南、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始终在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这其中当然伴随着一波又一波裁员潮,但它们缺乏和互联网一样对于舆论的影响力,所以此前还未引起这么大的讨论,这恰恰说明了这个轮换机制运转的有效和健康。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当前无论从投资还是就业角度,眼下最要紧的,是着眼未来,寻找下一头蓝鲸。事实上,它早就开始崭露头角了。

2021年12月,哈佛大学发表了以《伟大的科技竞争:21世纪的中国与美国的较量》为题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在21世纪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领域中,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绿色能源方面已经或即将成为世界的引领者。

中国的尖端科学常年被卡脖子,比如在半导体和通信技术领域,这无疑是旧的科技主导权掌握者感受到了切身威胁。

中国能否在科技领域超过美国,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但无论政策还是企业,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从就业角度看,此消彼长,人才总是会往更具竞争力的领域流动。

单单拿互联网领域来说,从流传的裁员部门和近期加大投入的部门对比,也在体现这一趋势。

04、结语

最近瑞典公布了一份“全球军事实力排行榜”,中国毫无争议地排在世界第三,仅次于美俄。

去年《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达到135家,其中国企占据绝大多数,达到82家。

我们曾经认为铁饭碗永远端得稳、房价永远会涨,互联网永远不缺工作岗位。但时代总在发展变化,好在是向着正确的方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发展并不意味着需要一代人的牺牲,就像裁员淘汰的不是人,而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勤劳的人们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人们常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不可承受之重。裁员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它无法就此定义我们的人生,总会有更新的岗位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创造价值。

换个角度想,如果全社会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个人生活的改变,未必一定是坏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格隆汇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