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电梯广告,可耻但有用

在充满噪音污染、低俗内容的广告面前,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厘清权责,及时出台和完善电梯广告的制作、投放、安装、音量等标准,还人们一片安宁。
2022-04-25 13:02 · 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余音   
   

“只要能躲开电梯里那只‘说人话’的海豚,我宁愿爬楼梯。”

为了躲避电梯中令人不适的广告,在写字楼11层上班的阿飞已经将“上班乘货梯,下班走楼梯”作为了自己的日常通勤路线。就算要一天在9层和11层往返十多次,他也绝不踏入电梯半步。

是什么广告这样可怕?

阿飞表示,*次在电梯里看到这个广告时,海豚发出的尖锐叫声让他心里一紧,“就像是粉笔中混入的尖锐物质划在黑板上的声音”。

在密闭空间里连续收听这样的声音,实在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如果你还不小心了解到它是在宣传什么产品,只会更觉细思极恐。

没错,这个看起来跟护肤八竿子打不着的视频是化妆品品牌膜法世家为“海豚皮仿生面膜”这一产品推出的广告。

真实的海豚+“仿生海豚皮”,会不会让你联想到血淋淋的场景?

在愈演愈烈的吐槽声中,膜法世家撤下了电梯广告,并发表致歉声明。

该广告被撤下后,阿飞也不想再乘电梯了,毕竟电梯广告制造出的“精神污染”并不会只有这一起。

电梯广告响起,

我人麻了

电梯门一关,高音喇叭一响,你我都是瓮中那只鳖。

“太时髦啦!”小区电梯间的视频广告里,传来男子中气十足的呐喊,直接吵醒了赵女士怀中熟睡的婴儿,把赵女士也吓了一跳。

成都的赵女士表示,电梯间每天循环播放的视频广告让她与许多居民都不胜其烦。

让更多住户恼火的是,电梯广告中部分洗脑内容并不适宜小孩观看,却又因无法关机而只能被迫观看。

“你怎么还单身啊?”“单身交友,就上XXX”……这样的广告词配上屏幕中出现的狗狗,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以至于一些孩子开始追问父母:“单身是什么?”“单身是不好的事情吗?”

时间长了,还有孩子变身“口播达人”,广告词背得比课文还溜,让无数家长和老师都捏了把汗。

电梯广告有多魔性,相信每位都市人都深有体会。

“想去哪拍就去哪拍,伯爵旅拍。”

“找工作,我要跟老板谈!”

“当贝、当贝、当贝投影……”

光看这些词,脑海中是不是就已经响起了让你夜不能寐的旋律?

走进电梯,贷款金融、美妆服饰、楼盘、电子产品、儿童用品……各类广告“应有尽有”。密闭空间内,一套“视听双觉组合拳”,让你插翅难飞。

戴上耳机沉浸在手机世界不失为一种逃避方式,但“没信号”又是许多电梯间的通病。这时,你除了瞪着电子屏的楼层数字发呆,就只能把注意力投放在广告屏上。

知乎上,人们甚至聚在一起讨论“如何黑掉电梯广告”。

回答中,有人尝试找到电源后拔掉,有人气急败坏直接用改锥把屏幕撬下来(不建议这种做法),还有人直接“摆烂”:哪天我有钱了就把这些广告屏都买下来,然后啥也不放。

毫不夸张地说,广告是反人性的,没有人喜欢看广告。

无论是电脑上跳出的弹窗广告,还是手机信息流中插播的广告,人们的*反应就是关掉、划走、不看。

但是有些人走进电梯间后,却会变成“口嫌体直”本人。

新周刊记者居住的广州市越秀区某栋高层住宅楼内,共有六部电梯,每天晚上的6点到8点是这栋楼电梯使用的高峰期。

每当人们聚集在电梯间内等待时,都会被三块电视广告所吸引。

看得最认真的往往是老人和小孩,许多年轻人也会放下手机,仰头舒展一下自己疲劳的颈椎。

就算我自认为从未认真看过这些广告,但回想时却发现那些洗脑的广告词和屏幕中夸张的画面,竟都历历在目。

等到电梯后,人们鱼贯而入,紧接着又被电梯内分列三侧的海报广告包围。

这些广告的保护外壳已经不新了,上面有指纹,还有钥匙划痕,可以想到当一家人乘坐电梯时,这些广告就变成了他们的聊天素材。

就算没有无限循环的超高音量,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这样“自愿”接收电梯广告的内容。

消费者没得选,

广告商懒得装

在多数广告场景中,消费者是有选择权的,尽管多了一个“关闭”或是“切换”的程序已经让很多人不堪其扰,但起码大家还拥有躲避广告的权利。

但进了电梯,这项权利就被封闭、无信号等状态剥夺了。

梯媒广告商深谙这一点。

某头部梯媒广告商就曾在自己的宣传语中直截了当地“炫耀”:提供被动化媒体的重要意义,在于抓住用户必经的生活空间,把品牌渗透到城市主流人群必经的生活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用户的强制到达。

“被动化媒体”“必经生活空间”“强制到达”,不用怀疑,这就是梯媒对待消费者的态度。

另有许多电梯传媒广告商的宣传语,都着重突出了“在封闭环境里”“图像+声音”“强制关注”等特点。

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也代表他们能因此完全不用考虑用户的感受。

于是,在广告业越来越推崇创意、优质、故事性、艺术性的今天,只有电梯广告还毫无进步地用“无脑式灌输”“低俗式博眼球”来荼毒大众。

开头提到的海豚广告已经不是膜法世家*次营销翻车了,2021年年底,“女人就要清清白白”“还我清白”等广告语就引起广大网友的吐槽。

“没有蓝宝石,我不脱。”同样以贬低女性抖机灵的Ulike脱毛仪,前段时间刚被深圳市场监管部门点名。

这也并非Ulike脱毛仪首次卷入低俗广告风波。

2021年,Ulike就曾以是否使用蓝宝石脱毛仪来定义女性是否“高级”,并邀请多位穿着清凉的女星代言人拍摄相关广告,反复在住宅小区、商业楼宇电梯与大堂播放,引多人投诉。

除了文案低俗、画面擦边等问题,许多电梯广告还毫不避讳地夸张宣传甚至虚假宣传。

比如,最近一款名为“暴汗服”、以出汗燃烧卡路里为卖点的运动衣很受关注。

看着电梯广告里运动完的女生拉开衣服拉链,一兜汗水倾泻而下……画面的强烈冲击感让不少人对它的功能信以为真。

这让许多医学专家和媒体坐不住了,纷纷出来“辟谣”。

“短时间大量排汗,减去的重量其实是水分,水分恢复后,体重也就会恢复。另外,长时间穿着这种不透气的衣服运动还容易导致体内酸碱度及电解质发生紊乱,或是造成湿疹等皮肤病。不可取!”央视财经评论。

就算逃过这些无底线输出的电梯广告,也不算万事大吉。

“一家人整整齐齐地走进电梯,左边女性医美,右边男性植发,中间小孩补课……”阿飞表示,这就是他觉得电梯广告最诡异的地方——无时无刻不在对你的“焦虑列表”查漏补缺。

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精准投放吗?不,这或许只是电梯广告覆盖面广而导致的“一网打尽”。

电梯广告可耻,

但有用

如今,电梯广告的覆盖面已经非常之广。

有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梯广告市场规模达230亿元,覆盖用户人群达6亿人。

电梯广告的“大生意”得益于近十年来我国电梯保有量规模快速扩大。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电梯保有量规模为786.55万台,假设每个电梯间需要至少3台电视广告或1块海报广告,那么国内电梯类楼宇媒体行业市场则具有超千亿元空间。

更何况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备,电梯保有量数字只增不减。

人人厌弃电梯广告,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广告商的“座上宾”。

不信你想想在受电梯广告“荼毒”的那段日子里,自己是不是旅游就上马蜂窝,找工作就刷BOSS直聘,一个人吃饭就买自嗨锅,有问题就上知乎,口渴就喝元气森林,买拖把就找黄晓明(不是)……

其实,这种让人们头疼的集中且高频次的传播方式,是广告商有意为之。

营销界有一个知名的消费者触达理论叫“七次法则”,即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频次为七次。

然而除去部分超高层的写字楼,大部分电梯广告点所在的楼宇楼层很难超过50楼,每个人待在电梯内的平均时间不足1分钟。

这意味着,广告想要成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大声量和夸张图像来重复自己的品牌名称和主要宣传点。

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据凯度研究对不同媒体广告类型的调查,在广告到达率上,电梯广告的数据仅为79%,大幅落后于互联网广告95%的到达率;但在平均记忆数量上,电梯广告的人均记忆数达到3.29个,这意味着电梯广告的转化率非一般广告形式可以比拟。

小武是一位古筝老师,在广州线下课停摆的这段时间里,她咬牙跺脚“斥重金”买下了自己所住单元楼即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某小区内电梯间的海报广告位,给自己做投放。

“一个单元楼里有4部电梯,我租了两个海报位,每月要交5000块钱。”投放*周,小武的微信就加到了3位“潜在客户”,这让她对该广告位的效果很满意。

小武表示,一开始她还想跟物业讲讲价格,毕竟自己也是这里的住户。

但物业的态度很明确:这里的位置有很多商家在排队,不差你一个。

业主(消费者)、物业和广告商之间到底是种怎样的关系?

就目前情况看来,电梯广告内容大多由广告公司审核,物业没有相应的筛选机制,电梯广告也从未征求业主意见,甚至都没有征得业主同意。

于是,广告商铺天盖地、毫无章法地做投放,物业守着电梯做着“一本万利”的生意,而业主在被扰得不得安宁的同时还要“被强制消费”……

别急,划重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编·物权中第282条规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

也就是说,小区电梯广告收入本该归于全体业主。

不过,能不能收得回钱是一回事,会不会继续被精神污染又是另一回事。

在充满噪音污染、低俗内容的广告面前,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厘清权责,及时出台和完善电梯广告的制作、投放、安装、音量等标准,还人们一片安宁。

打一巴掌给颗糖也不行,“电梯广告大冤种”我们不想当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