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今天的北京居民,用堂食捡回生活

这种去堂食的集体狂热,是北京居民对破碎生活展开的收复失地运动。
2022-06-06 15:57 · 虎嗅网  渣渣郡   
   

1791年,塞缪尔·约翰逊在文章中写道:“在人类精心打造的诸多事物中,没有什么要比一家好的饭店或者酒馆更能给人幸福感了。”

关于这句来自几百年前的抽象经验,没有人比今天的北京居民理解得更加透彻。

6月6日起,除丰台区全域和昌平区部分地区外,北京饭馆逐步开放堂食服务。从6日凌晨开始,簋街餐馆门口就排起了队,人们迫切地想吃上解禁后的*顿堂食。

6月6日零时,食客在北京东直门内大街一餐厅内用餐。

这种热情,也能在今天的朋友圈里明确的感受到。

#久违的堂食和食物组合出的内容,勾勒出了人们对于恢复堂食的兴奋,上一次集体这样对食物的拍照活动,可能还得追溯到今年春节。

这种去堂食的集体狂热,是北京居民对破碎生活展开的收复失地运动。

在恢复之前,很多人都在家里憋疯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把“去堂食”定为自己2022年年度目标,忍不住的人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拟真堂食的感觉。

这种情绪在上海如此、北京如此,在许许多多的中国城市亦如此。

图片来源:微博

在之前北京禁止堂食的37天里,很多年轻人选择重新探索这座城市。

他们深入街道,依靠着口口相传的定位坐标,穿过进店请扫码的招牌,找到那些依然营业的酒吧,买酒,然后坐在街边和朋友举杯对饮,塑造出了独特时间节点下的“野酒”消费潮。

在禁止堂食的日子里,很多露营地也不定期被防疫政策影响,不是人满为患,就是关门歇业。

因此,懒得折腾的人还会选择和朋友们约好,拿着野餐布、食物、扑克和麻将,跑到家门口的街道上席地而坐,一帮人吃吃喝喝,直到深夜;有时到了周末,一条街会被几个小团伙占满,特别热闹。

这是没有烟火的大排档,是都市版的露营地,人们依靠着街头,重新模拟曾经的堂食记忆。

路边的小吃游击队,也成了特殊时期的网红饭店。

在禁止堂食的大背景下,游击小车一改往日被城管追着跑的局面,转而被大家伙儿追着跑。

一到晚上,大家都跟群里报点,看看这些小车都去了哪个街口。有的人开车20km从北京西四环跑到朝阳管庄路,就是为了跟朋友蹲在小脏车前面吃串羊腰子,这意思颇有点为了吃顿米其林三星,特意前往的激情。

让人们接近疯狂的走上街头,去寻找堂食替代的*个原因,是大家都吃腻了外卖。

对于绝大多数在北京这座城市拼搏的上班族来说,甭管是居家还是坐班,绝大多数时间是要交给梦想和未来的,想象中“自己做饭自己吃”的美好画面,只会在像逢年过节这种呼朋唤友的大日子里,才舍得消耗。

在这个节奏里,憋在工位上嚼的外卖,是花钱换饱肚的《雪国列车》能量棒;周末按图索骥去深巷堂食,才是犒劳自己的一顿饭。

但疫情打破了曾经的规律,它让平时垫巴肚子的吃食变成日常,让人们失去了对新鲜味觉的选择与期待。更糟糕的是,当你把半径3km的东西都吃了一溜够后,再看见这些食物包装袋,联想起里面塑料口感羊肉卷和料理包烹调的工业饮食,大脑都会下意识地拒绝它们进入你的胃。

小时候,总听长辈把谋生叫做混口饭吃,那时候听见总不理解,吃口饭的事为什么能拔高到谋生这个级别,但如今在工作时间啃着外卖,我才知道其中深意。

如今提起外卖,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当作是糊弄自己胃的玩意儿,但在外卖这个概念刚出现的时候,那可不是这样的:

就拿全聚德来说,最早只有外卖,食客来店挑好了鸭子,留好了地址,伙计再按时挑着铅桶装的鸭子往过送,为了让口感好,铅桶特意设计了隔层灌开水,专门保温。等到了家之后,现场片鸭,片好了,人再鞠躬收费,转身走人。

除了这老字号的鸭子,当时北京还流行*外卖的盒子菜,摆盘精致,用料实在。这种外卖,甭说口味,单说形象带来的食欲,那跟现在的一开盖就乱七八糟的外卖比,也真是天壤之别。

从讲究到凑合,从美味到果腹,外卖变了、让人腻了,其中缘由既有商业社会的逻辑导致的味觉变化使然,也有味觉疲劳的因素,但人们迫不及待“去堂食”有更重要的原因:

出门吃饭,从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从历史角度而言,人类外出就餐变化是文明踩下的足迹。

在中国,餐馆的最初形态,是为了解决旅行客商远途旅行吃不惯问题而形成的据点;在外国,餐馆的兴盛,则跟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进城劳动力密切相关。

从最开始劳动力远离乡土后的不得已,再到如今人们跟着各种指南去追寻美味快感,去网红店打卡拍照,让人们出门吃饭的动机,除了美味带来的欢愉之外,更重要的是去公共空间互动。

对于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饭局的概念与文化意象早已深入骨髓,但我们渴望堂食,不仅仅是为那一口带着锅气的食,或是和亲友一起聚餐的热闹;我们渴望走出去,为的是恢复与这个世界的交互,重新确认我们拥有了选择去哪吃饭的自由。

英文里餐馆Restaurant这个词,来自法语动词Restauer,本意就带着恢复、修补之意。今天,当北京的居民一大早冲进久违的餐厅堂食,重新捡起生活的时候,这场关于疫情管控后的自我治愈就已经开始了:

要知道,当食物成为某种幸福观念的化身,就没有什么能拦住人们追逐它的渴望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